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一、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变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所占的比重高达97.6%。其人口婚姻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对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甚至对新疆人口婚姻状况及其变动的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自1949年到2000年。新疆人口由433万人增加到1846.26万人,增长了3.26倍,年均增长6.4%,少数民族人口由1949年的404.2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096.49万人。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3.36%。  相似文献   

2.
蒲瑶  彭树智 《人文杂志》2006,(5):124-128
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武力扩张相辅相成。然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从未涉足过东南亚,伊斯兰教却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之一。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40%、超过2亿是穆斯林。文章以史为基础,指出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既有阿拉伯、波斯、印度商人的东进传播,又有郑和下西洋的西进传播。着重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对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原因、载体、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求文明传播的内在规律,深化对文明交往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济贫思想与中国穆斯林的共同富裕刘天明伊斯兰教的社会经济思想十分丰富,其中关于济贫的有关论述、思想及其由此所产生的济贫措施颇具特色,影响着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社会经济行为。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贫困问题是中国社会整体实现现代化的一大障碍。中国政府已...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自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历经唐宋元之后,到明初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一,经元代大批穆斯林入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迅速增长,做为伊斯兰文化主要载体的回族已基本形成,并遍布全国各地。其二,伊斯兰教在我国诸多宗教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始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分析研究明前期统治者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明朝的民族同化政策与对伊斯兰教的宽松政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从维护朱家王朝对中国的长久统治出发,对一些少数民族采取强迫  相似文献   

5.
<正> 穆斯林是阿拉伯文Muslim的音译,意即“顺从者”,伊斯兰教徒的通称。 伊斯兰教约在七世纪中叶由阿拉伯传教师和商人传入中国。十三世纪后,伊斯兰教有较大的发展。现在全国约有一千四百多万穆斯林,大多是回族和维吾尔族,其次是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东乡、撒拉和保安等十个民族的人民。在我省,穆斯林约五十八万人,主要是回族、撒拉族和哈萨克族人民,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5.3%。除哈萨克族经营畜牧业外,回族、撒拉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 长期以来,他们与汉、藏、蒙古、土等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和睦相处,共同繁衍生息在辽阔富饶的青海高原,用自己辛  相似文献   

6.
元代对于穆斯林法律地位的确立,仅次于蒙古人的较高的法律地位。包括在政治、刑事、民事地位上的优待,经济法律地位的提高。元代穆斯林的法律地位与唐宋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穆斯林法律地位的确立,伊斯兰教在华的发展与传播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从唐代以来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异?它的历史和现状的基本特征怎样?学术界对此评价不一。本文试图从文化变异的角度,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它的总体特征作一番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是以宗教信仰观念与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相应的社会制度与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密切相关,共生共长,它的历史也是穆斯林社会发展史。因而不能把  相似文献   

8.
有宋一代,海外贸易之繁盛,穆斯林来华之热情均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大批穆斯林的来华与在华居住,促使宋时法律中出台了大量的有关穆斯林政治权利、刑事处罚、民事处理、财产优待等具体法律措施。同时,也规范了在华穆斯林的法律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构成了在华穆斯林明确的法律地位。由于穆斯林在华法律地住的提升,因而伊斯兰教在宋时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与苏联的解体谢国先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庞大国家。在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四国联盟到十五国联盟的发展之间,有不可忽视的相似性。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没有活到二百岁,俄国(俄罗斯人统治的国家)也没能统治整个欧洲①,但至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的生产观与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伊斯兰所主张的企业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企业组织形式、伊斯兰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与激励机制等方面 ,分析了伊斯兰教的生产观 ,并将这种生产观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主张进行了对比后指出 ,伊斯兰教的生产观对穆斯林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有适应和促进的一面 ,也有不适应的—面 ,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国家的现代化的整合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之前,华人穆斯林已经移居东南亚。郑和在出使西洋过程中,不仅与随行的华人穆斯林积极在当地从事伊斯兰教活动,在海外兴建清真寺,促进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而且团结东南亚当地的华人穆斯林,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华人穆斯林社区,作为宣传伊斯兰教的基地,对当地人民传播伊斯兰教,从而奠定了马来半岛与印尼群岛伊斯兰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明代穆斯林在华的法律地位与唐、宋、元时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代基于对穆斯林实行的同化政策,致使明代穆斯林的政治权利被削弱,民事及婚姻权利受到限制,经济权利下降。明代有针对性的法律的实施,使穆斯林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穆斯林自身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这些法律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伊斯兰教在华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法律对宗教的影响有多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来宗教对应法律而表现出来的适应性也是很强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沪上临时礼拜点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表明了流动穆斯林群体构成的民族性和职业的相对单一性;而相关设施的简陋和局促,暴露出相应的弊端和隐患。至于缺乏政府认可的特点,又随时令这些临时礼拜点面临遭到取缔的可能性。近年来上海市伊斯兰教发展的轨迹和变化主要有重心转移、反客为主、外宾渐增、社群之别、遍地开花等情况。而由西北各省来沪的流动穆斯林融入都市主流社会后,在文化适应、城市管理、子女教育、宗教信仰、社会维稳等层面上的隐患有待消弭。了解都市伊斯兰教文化在嬗变过程中衍生的社会现象,以及探索在管理实践中妥善地处理好问题,能更好地促进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埃及伊斯兰主义者大致可以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两者在如何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别。由于对埃及现行政治体制的接纳程度不同以及对伊斯兰教义的诠释不同,两者在民主观念上也存在巨大的分歧。温和派是埃及伊斯兰主义者的主流,该派认为真主主权与民众主权并不对立,积极利用政府搭建的民主框架开展活动,通过渐进的手段达到建立伊斯兰国家的终极目标,而激进派认为伊斯兰与民主不相容,权力只能属于真主,而且不能被转让和分割,真主主权与民众主权是相互冲突的,在价值观上是对立的。温和派的民主观驳斥了中东例外论的论点,有利于探讨伊斯兰民主的可能性,而激进派的民主观对埃及的政治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磊 《晋阳学刊》2011,(2):50-53
基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管理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东方文化特色,它是受部落氏族文化和伊斯兰教共同影响、由阿拉伯人民在漫长的管理实践中探索总结得出的。穆斯林把真主视为宇宙万物的最高管理者,人类的任何管理活动———大到国家社会的管理,小到家庭和自身的管理,无一能脱离伊斯兰教所制定的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的约束,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就是伊斯兰社会的"管理大全"。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的深入交流,阿拉伯管理者尝试将东西方管理思想相融合,以建立适应本民族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It is well-documented that Muslims experience economic disadvantages in Western European labor markets. However, few studies comprehensively test individual-level explanations for the Muslim employment gap. Using data from the European Social Survey, this research note briefly examines the role of individual-level differences between Muslims and non-Muslims in mediating employment differences. Results reveal that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background, religiosity, cultural values, and perceptions of discrimination jointly account for about 40% of the employment variance between Muslims and non-Muslims. Model specifications for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Muslim immigrants reveal a similar pattern, with migration background and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being of key relevance in mediating employment difference. While individual-level effects are indeed relevant, unexplained variance suggests that symbolic boundaries against Islam may still translate into tangible ethno-religious penalties.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2000万穆斯林,而中东则是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地区,伊斯兰因素因之对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一直有着重要影响。在经历了从中华民国时期的天然联系到新中国早期阻碍延滞的曲折发展之后,从1979年开始,中国参与中东事务时的伊斯兰因素主要表现为三点:伊斯兰因素与中国和中东国家建交;新时期以来中国参与中东事务时的泛伊斯兰因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与中国西北边疆安全。  相似文献   

18.
张歌 《理论界》2014,(3):136-140
14至18世纪西非经历了帝国的瓦解,国家和社会重新整合的历史过程。在行政机构、经济运作方式、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中央集权化趋势成为国家政治发展方面的主流,经济、贸易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与此相对应,伊斯兰教和当地传统宗教文化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伊斯兰教的发展对西非日后的历史进程影响更加深远。在没有官方支持的情况下,伊斯兰教注重向民间社会的渗透,教团组织开始普及,并在随后与苏菲主义合流,形成了苏菲主义教团,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经济基础,当地伊斯兰文化得到了整理和发展,教士们提出了针对社会问题的改革主张,并在上几内亚地区付诸行动,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未来的西非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自产生以来,政治伊斯兰对中东国家妇女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人认为,政治伊斯兰对中东国家妇女地位主要起消极影响。但从大的历史跨度来看,中东国家妇女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并没有因为政治伊斯兰的兴起而明显下降。事实上,政治伊斯兰与中东国家妇女地位的关系是复杂的,其中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和不确定性影响,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0.
左少兴 《云梦学刊》2010,31(5):28-33
俄国德·谢·利哈乔夫院士说:"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Россияникогда не была Востоком")。古代罗斯,在其历史发展初期(公元9世纪中叶),位于东欧平原一隅;后来(从16-17世纪直到19世纪)她逐渐"东扩",以至"地跨欧亚两洲"。尽管如此,莫斯科公国和俄罗斯帝国在历史上不曾是也不可能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联系东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是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因此,所谓俄罗斯人与"东方人"、"东方民族"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在"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方面"彼此"接近"、"近似"、"相似",甚至"同出一辙"(代替"如出一辙")以及诸如此类说法,纯属牵强附会,不经之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