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国珍 《学术交流》2008,(5):107-111
劳动力有序流动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在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最具代表性的人口流动模型是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尽管两模型是在不同时代背景提出,也都有自身缺陷,政策含义也各不相同,但对于加快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问题有着重要的政策借鉴价值.加快劳动力流动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就需要从推动劳动替代资本,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的长效机制;尽量使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极小化等方面求得突破.  相似文献   

2.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到60年代得到迅速普及,广大农民被纳入到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进入了“国民皆保险”的时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保险制度。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流动过程中,加速了农村老龄化速度,农村养老保险负担日益沉重。这种制度受到了现实的挑战,甚至面临着比城市更加严峻的问题。在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日本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田富强  张丹 《唐都学刊》2010,26(3):54-60
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流动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形式及家庭因素,其中,劳动力的自身素质普遍偏低,组织形式以自发外出为主,劳动力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外部因素包括流动劳动力的权益保障、就业压力、子女教育等方面,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必然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劳动力的国际转移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针对我国劳动力在国际流动中存在的渠道窄、规模小、层次低和转移可逆性以及缺乏有效管理等特点和问题,我国应在加快人才的国际流动、推动和加大合法移民的力度和规模以及进一步开拓国际劳务合作等方面做出努力,才能有效地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丁颉 《社会工作》2009,(8):54-56
影响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年金自身制度内部因素。本文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纳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综合考量基本养老保险、劳动力市场状况、收入分配体系等外部环境对企业年金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快企业年金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既是我国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重要阶段,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丛生、极易产生社会动荡的时期。我国2亿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尤其是刘易斯拐点出现后,不仅制约了社会成功转型,而且影响了"四化"同步发展。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和政府治理经济社会问题的切入点之一。党十八届五中全会  相似文献   

7.
王刚 《学术交流》2001,(3):61-65
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一般劳动力则供过于求,使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中国高级人才的市场价格即将与国际水平接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增强了人力资本中的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人力资本的价值,不发达地区的优秀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国有企业向民营、外资、合资企业流动,国内向国外流动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劳动力的这种供求与流动十分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此,应该正确认识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上下功夫,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快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为我国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形式变迁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秀水 《学术交流》2004,(10):82-86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着体制型、城乡型、行业型以及市场内生型等竞争性与垄断性并存的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形式。要形成市场配置型的劳动力市场,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经济体制,实现劳动力流动市场化、劳动就业契约化、就业机会均等化、人力资本产权明晰化和劳动保障社会化。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当提供相应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尽快形成竞争性的市场配置形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国法定退休年龄问题,近年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几个被广泛关注的因素: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变化,世界的退休年龄变化趋势以及退休年龄变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当前女性法定退休年龄偏低,将导致女性退休后出现养老金低收益及"退而不休"现象。因而,建议中国应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并且应结合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采用小步渐进的方式进行调整,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共同作用下,作为农民传统聚居地的村庄发生了演变,有的村庄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空心村,有的村庄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尽管村庄劳动力要素流失是普遍现象,但目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从原来单纯的单向流动发展为复杂的双向流动,村庄劳动力资源的流入流出频率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村庄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同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流动情况既存在共性的地方,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村庄经济发展状况是村庄劳动力流动的最初动因,经济性动机起决定性作用。农民自身的技能水平、社会资本积累状况、资金的获取等资本整合情况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动趋向,而无论决策的结果是进城还是回乡,目前来看生计型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产力并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充分条件。中世纪英国是一种粗放的农牧混合经济,形成了初步社会分工,更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流动;与集约化农业相比,这种粗放式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及能够供养人口都很有限。随着农业生产"量"的扩张和"质"之深化,农村劳动力被迫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而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则将大量劳动力拉进农业"过密化"陷阱,使得劳动力无法向非农领域或城市流动。英国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较大发展是农牧混合经济和粗放农业"量—质"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全面分析了浙江农村劳动力流动七个方面的特点,并且以详实的资料论证了其流动规模扩大的六方面原因。在上述厚实论证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农村劳动力流动会对土地利用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要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就应该顺应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趋势,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控制城市外延规模,提高农民住房效益,促进农地市场化流转,减少耕地的流失。  相似文献   

13.
周扬  谢宇 《社会》2019,39(4):186-209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两期数据(CFPS 2010、2012)和动态研究视角,本文系统分析和讨论了当今体制二元分割下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作流动的发生机制及其经济后果,提出体制分割成为影响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和经济后果不平等的重要集体性中介因素。体制对工作流动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体制的稳定性效应,即为其成员提供内部庇护,从而降低体制内工作流动率;体制的收入效应,即与体制外流动相比,体制内工作流动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增长;体制的壁垒效应,即体制阻止和排斥体制外的劳动力发生跨体制流动,从而影响工作流动的方向。经过使用倾向值匹配、IPTW等统计技术控制样本选择性后,分析结果显示,体制分割的这三方面效应均呈显著影响,且结果稳健。本文将体制分割与工作流动过程相结合,探讨体制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动态作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中的分层与流动现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全面分析了浙江农村劳动力流动七个方面的特点 ,并且以详实的资料论证了其流动规模扩大的六方面原因。在上述厚实论证的基础上 ,作者指出农村劳动力流动会对土地利用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 ,要发展农村社会经济 ,就应该顺应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趋势 ,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 ,搞好村镇建设规划 ,控制城市外延规模 ,提高农民住房效益 ,促进农地市场化流转 ,减少耕地的流失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9):36-41
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部门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城市工业部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转移者本身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且这种劳动力配置结构的调整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这是经济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效益的一种经典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动,城乡间、产业间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这种劳动力资源再配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农业劳动力转移成为化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融合以及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求职中的虚假招聘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慧 《社会》2002,(6):20-21
1978年以来,我们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尤其是1992年以后,以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公开发表为标志,我国进入了以市场机制占主导地位的转型期.在劳动力市场领域,自主性的职业流动、全员劳动合同制、双向选择等用工制度开始全面实行.从此,作为人们职业流动中介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等日趋活跃,人力资源的配置由原先的计划分配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户籍管理,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进行人口统计,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统筹安排劳动力提供人口资料;二是加强户口管理,为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三是进行迁移登记,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实行物质和产品的统一调拨与分配,实行劳动力的统一调拨与分配。人口的盲目流动是与计划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劳动力是人口的主体部分,其逻辑结果,户口也就不应当自由迁徙。然而,人不是物,不能完全象物资一样听从调拨与分配。人有意志,有愿望,会流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自发流向就是从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的地方向生活条件较好、生活水平较高的地方流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存在,使人口产生一种从农村流向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及相关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资源短缺、养老保障支出增大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是这些国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发达国家通过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推行弹性退休政策,以缓解劳动力资源短缺状况;通过实施养老金制度的系列改革,应付不断上涨的养老金支付问题;通过提供多种养老方式及养老服务选择并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解决养老问题。发达国家老龄化方面的相关政策,为我国应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回流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人口流动新现象,这为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引发学术界的持续关注。通过梳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原因既有政策与家庭方面的拉力因素,也有个人与城市生活方面的推力因素。农村劳动力回流能够促进当地非农等产业的发展,但也增加农村发展负担的风险。对此形成了就业引导、制度保障、人力重塑等治理路径。今后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研究需要在理论观点体系化、研究视角综合化、治理措施具体化等方面着力推进。  相似文献   

20.
杨风  陶斯文 《创新》2015,(4):119-124
人口流动为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带来一定的压力。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但是大量优质劳动力资源流出将会给农村带来人才匮乏问题,以及留守老人问题、留守妇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文章在分析人口流动多重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人口流动消极效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