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杰姆逊在他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提出了“怀旧模式”概念,按照他的理解,电影这一大众文化将怀旧的审美感推向高潮。中国虽然政治意识形态和西方国家不同,但面临全球化趋势的中国文化,在“众生喧哗”中无意识地将杰姆逊的“怀旧模式”运用到了中国影视剧的创作中,而这种实践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小世界》是英国著名作家戴维·洛奇的一部重要小说 ,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方的《围城》。对于大部分文学批评家来说 ,因其涉及到了形形色色的文艺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泛性论、解构等 ,因而将之誉为是一部“后现代”的力作。然而 ,笔者认为 ,它既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 ,也是一部有着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 ,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结构布局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上。事实上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因素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这部小说别具一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戴维.洛奇的《好工作》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集中呈现后现代社会表征与后现代典型心态和思维模式,是后现代社会表征中的后现代叙事。文本呈现的后现代社会表征主要有: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的膨胀泛滥,传统“家庭”的瓦解,追求“不确定性”,消费活动的游戏性等等。文本借助人物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的困惑与烦恼,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后现代状态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们的危言耸听,而是当代西方人所面临的直接现实。  相似文献   

4.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中国先锋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是形式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叙事视角由边缘人物承担;(2)叙事时间呈能指化倾向;(3)叙事结构符号化。先锋小说叙事模式形式化引起了中国小说美学的一次革命,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本文剖析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解构主义”在哲学、文学等领域内运用的一种策略——颠倒等级,作者认为,这正是当代中国“先锋小说”(实验小说)所采取的叙事策略。文章通过对几位作家的创作手法和具体作品的分析,论述了他们在小说叙事话语中所进行的实验性变革及其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晚期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新自由主义以启蒙的继承者自居,对启蒙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并从普遍主义出发主张西方社会的现在预示了所有非西方社会的未来。”而“后现代主义则以启蒙的批判者自居,现代化的社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或者呈现出一片‘白色恐怖’(利奥塔),或者简直就像一座‘大监狱’(福柯)。”哈贝马斯的观点既不同意新自由主义对现代性的那种乐观和肯定的态度,又不同意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那种悲观和否定的态度。他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竞的事业”。或者说,他的思想始终是在对启蒙的热情赞美和严词谴责之间寻找一个稳固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7.
元小说的实践同小说本身一样古老。但传统的元小说只存在于叙事中,人物本身则没有自我意识。现代主义元小说的人物开始觉醒,意识到自身的虚构性。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人物则完全是"非身体化"的存在,并同作家一起游戏、表演。约翰.巴思的小说《路的尽头》很清晰地表明后现代元小说中人物虚假性格,并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人物表演型人格的极致状态。  相似文献   

8.
约瑟夫·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第22条军规》颠覆了传统美学对幽默的理论界定,它将正与反、悲与喜等因素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使两种含意在语义上造成强烈的碰撞效果,以形成荒诞性。小说人物形象的碎片化、去庄严化、去中心化等使其与西方传统小说拉开了距离;作品中没有了那种高大威猛、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而是一群猥琐的、胆小的、变态的、荒诞的侏儒式人物。在叙事模式上它打破西方传统线性叙事模式和时空顺序来安排情节,以跳跃式的,非自然的方法来变幻时空。小说的叙事语言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风格,句子之间缺少因果联系的基本要素,使得小说的句子和段落在意群上具有一种碎片性、散乱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针对二战后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实验呈现的没落问题,提出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以一种高度自觉的意识去反观传统,去思考文学意义建构的合法化,去挖掘一种更适合现代人审美和思想需要的文学模式和小说人物,从而取得了“实验性”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名作。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的几位登场人物命运的分析,指出在他们的命运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呈现出颓败和丧失的趋势。作品中的主要登场人物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莫名的不安和恐怖,而他们的这一命运特征恰恰是和贯穿这部小说的福克纳的时间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按照福克纳的理解,时间并不是按照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线性方向流动着的,时间的流动在“现在”这一点上遭遇到了断裂,处于“悬置”状态,未来的走向被截断。就这样,登场人物未来命运的模糊性与时间的未来欠缺性在这里被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鲁迅及其文学风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从具体的创作历程和拥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上,显示出了这种影响的深远以及其中的差别,也更加显示了鲁迅的胸怀的宽广.另外,在两人的小说中,都包含着作家的主体的生命感受,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表现最为深刻的是文章中流露出一股孤单的情绪流,但是在孤独之后,两个作家的主体感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奋勇前进和低迷消沉.  相似文献   

12.
金斯伯格被认为是发端于 2 0世纪 5 0年代并持续影响到现代的美国“垮掉一代”文化文学思潮的代言人 ,他本人也由最初文学、文化边缘人的身份转而为主流文化接受 ,并成为其一员。考察金斯伯格与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情绪的相互关系 ,可知金斯伯格等的出现有特定的时代原因 ,同时他们也有效地利用了大众传媒与公众情绪形成互动关系 ,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对日本审美意识产生了很大影响。"幽玄"作为日本审美意识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充分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的审美情态。而儒道佛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渗透到诸多艺术领域,且在本民族的土壤上,创造了在借鉴中国儒、道、佛思想基础上的独特审美传统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从英语虚拟语气的历史看语气语法范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虚拟语气语法范畴是否存在 ,英语语法家们对之一直争论不已。有人赞成 ,也有人反对。本文拟分析英语虚拟语气的历史 ,说明虚拟语气的形式标志应该反映在动词词尾曲折变化上 ;并说明语气语法范畴的变化是语言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关中西部方言判断句末的语气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中方言区西部肯定式和疑问式判断句末尾往往有语气词出现,如户县等处的判断语气词是“一块”,眉县等处是“一个”,宝鸡等处是“哩开”,陇县固关镇是“哩该”。“哩开”“哩该”的“哩”是“一”字增音所致,“开”的本字是“块”,“该”的本字是“个”。关中方言区西部肯定式和疑问式判断句末尾有语气词出现的根源,是受共同语里所具有的“你以为他是什么好东西?二流子一个”一类句式影响并且长期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由历史文化名城到古代诗歌意象,"金陵"从早先的地域概念转化为具有浓郁政治文化色彩的艺术符号。"金陵"意象频繁地出现于古代诗人的怀古作品中,承载着他们沉重的感伤情绪,寄托了他们强烈而明确的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士大夫趣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文化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贵族帝胄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农民-市民文化。士大夫的审美趣味随着唐宋世俗士大夫地位的提高而逐渐确立起来,代表人物是北宋文艺全才苏东坡。士大夫趣味看重人情,崇尚意境,追求淡雅。苏轼以后,士大夫趣味蔚为大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时尚。  相似文献   

18.
秦观以词名垂显于世 ,其词与诗的融通在历史上早有评价。秦观从意象、构图、意境三个方面援词入诗 ,借鉴词的艺术手法 ,使自己的诗在形象性、抒情性、艺术感染力方面特立独出 ,避免了宋诗由尚理好发议论带来的生涩枯淡的弊端 ,迥异于宋诗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9.
情态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长期以来就是许多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之一。由于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语言的某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系统必然存在着联系。本文讨论了语气系统与情态系统的关系,祈使句、条件句、目的句、让步句和虚拟语气表达的情态意义,指出了语气是情态的语法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雷雨》作为曹禺的第一部剧作,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受到外来影响并与之相契合的产物,对剧中“乱伦”这一线索的分析,或可使我们对其深层心理动因有所把握。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外部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历固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蕴蓄在曹禺心灵深处的“原始情绪”更是支配其创作心理的重要方面,同时,这种“原始情绪”又与他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这不仅体现为《雷雨》“乱伦”情节的设置,而且始终贯穿在曹禺的前期剧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