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东北亚经济圈”是继近年来“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东北亚经济圈”的构想一经提起,就在日本、南北朝鲜、苏联、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国经济学者撰文探讨“东北经济圈”的心要性和可能性,展望其发展前景。各国官方和民间的经济组织也对“东北亚经济圈”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事实上,近年来,中、苏、日、南北朝鲜等东北亚各国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频繁,目前,尽管还不能说“东北亚经济圈”已经形成,但起码可以说它已经起步,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只要各国政府重视支持,学术界大力倡导,实业界积极行动,可以预见,“东北亚经济圈”很快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进而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周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涉藏州县、大小凉山等欠发达地区,大多也属民族地区,这片区域在“两翼协同”战略推动下实现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嵌合发展,但也面临跨区域、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克服跨区域、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走出“双跨”困境?文章从空间社会理论角度,基于实证数据和理论分析,提出在“嵌合-空间再造”逻辑主线上营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周边欠发达地区融合发展的新空间,以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周边欠发达民族地区嵌合发展的基本主张。为此,在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进程中,一要在发展策略上,坚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北翼“一体化发展”、南翼“融合发展”、外环“嵌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二要在合作方式上,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周边欠发达民族地区在“生产-生活-生态”实践逻辑上再造“三生合作”新空间,实现嵌合发展;三要在协同创新上,川滇黔渝四省市一盘棋共建“民族环线”试验区,把周边欠发达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原生态经济圈、康养乐居旅游圈、多民族文化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列入“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长江产业带建设综合研究”提出,针对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差异明显的特点,建成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七大经济圈。 这七大经济圈是:上海经济圈、南京经济圈、安(庆)九(江)经济圈、武汉经济圈、宜(昌)万(县)经济圈、重庆经济圈和攀(枝花)泸(州)经济圈。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拉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行东向发展战略,是中部崛起发挥区位优势的最佳选择。安徽同长三角经济圈具有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安徽同长三角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因此.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承接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将其转换成为竞争优势,是安徽加速崛起、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E-U-SBM模型实证考察三大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的发展特征,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和热点分析法(Getis-Ord Gi*)深入探究其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梯度效应显著:长三角经济圈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环渤海经济圈处于较低水平;三大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跃迁多表现为本位跃迁,“高水平垄断”与“低水平陷阱”现象并存;三大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冷、热点地区呈片状分布,冷点区位于泛珠三角经济圈西部和环渤海经济圈北部,热点区位于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东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北京经济”比“首都经济”的提法更适合;“京津经济圈”比“首都经济圈”和“北京经济圈”的提法更合理;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的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也应该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7.
“两淮一蚌”是皖北地区工业基础最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三座城市,应加快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经济圈,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强化区域经济中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皖北地区协调发展和奋力崛起的龙头,从而在全省形成以合肥城市经济圈为主中心、以“两淮一蚌”城市经济圈和沿江城市经济带为副中心的重点突出、南北联动、共同支撑安徽快速崛起的多层次经济增长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各种经济资源整合势在必行,内蒙古自治区是环渤海经济圈内最大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经济自治权。同时,内蒙古又是资源大区和边境贸易大区,近几年来经济飞速发展。这些优越条件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可以有力促进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从而使内蒙古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和“屏障”。  相似文献   

9.
香港回归是香港自身长期保持繁荣稳定的新的契机和新的里程碑,香港回归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并将加速“华南经济圈”“中国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模型,利用安徽省2000-2014年间的数据,从横向升级和纵向升级两方面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进行空间演变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安徽省产业结构在横、纵两方面均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马芜铜经济圈”和“合肥经济圈”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同时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结构横向升级的空间集聚效应并不显著.鉴于此,“马芜铜经济圈”以及“合肥经济圈”在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的同时,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整合各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条件,鼓励和支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扩大产业群,形成良性产业链,构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体系促进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1.
亚洲次区域经济圈的比较分析于艳君经济圈(或称经济区),是基于地理上的毗邻性和各国经济的互补性,为寻求比较充分地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促进区域内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的经济合作区域。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军事霸权战”让位于“经济霸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是翻天复地的时代,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国际政治中两极对峙格局的塌陷,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进入了一个难以逆转的衰落时期,西欧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日本则呈紧逼美国之势,世界经济在向一体化发展同时.经济圈的组建趋势增强。东北亚的经济态势将如何演变,辽宁需取何种对外开放战略迎接挑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地缘经济”理论与“东北亚经济圈”(一)“地缘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影响。“地缘经济”理论的出现.是八十年代后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客观反映与总结。美国的基辛格在1992年春季分析世界经济、贸…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辐射到的地理空间被称为“经济圈”,此种经济协作模式所产生的效应已被社会各界认可。黔湘桂边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现在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逐渐完善的交通网络建立节日经济圈。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基于2012—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板数据,运用基准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集聚、产业结构与地区间经济差距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能显著缩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人口集聚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存在以产业结构为门槛的双门槛效应:当产业结构越过相应门槛值,人口集聚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越大;人口集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渠道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研究结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在发展中营造平衡”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循环”视域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易效率,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内循环”视域构建交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全国31个省(市、区)交易效率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交易效率。结果表明:交易效率由市场经济治理水平、交通通信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三个维度构成,且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居中”的空间格局,其中,四川省的交易效率在全国位于第七名,重庆市的交易效率在全国位于第十七名。进一步研究发现:2012—2020年重庆市三大片区和四川省15个市的交易效率综合得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重庆市中心城区和成都市的交易效率稳居前两位。从“外循环”视域运用引力模型测算成渝地区与贸易合作国家及地区的交易效率,结果显示成渝地区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东盟等联系密切,交易效率得分较高。基于此,提出要增强区域整体“硬实力”、提升协同发展“软实力”、稳中提质“四环”贸易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的情况下,大大小小的、名目繁多的经济圈的设想,已经或正在付诸实施。近年来,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南朝鲜,提出了建立黄海经济圈的设想,并制定和实施了具体的计划。黄海正好是南朝鲜与中国之间的海域,黄海经济圈无疑是联系南朝鲜和中国的经济圈。对此,南朝鲜也是直言不讳的,公开宣称建立黄海经济圈的目的就是要积极、充分地发展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互相促进,使彼此的经济贸易出现一个新局面。因此,中国对南朝鲜的黄海经济圈的设想和计划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予以认真的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为迎接“黄海经济圈”时代的到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中国北方渤海湾经济圈中心的北京和长三角经济圈中心的上海亦迅速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并在各自所属经济圈内发挥了差异化的领导作用和辐射作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的原因包括:禀赋与环境差距;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差距。因此,要“因城而宜”,对中心城市功能优势进行科学界定;协调经济圈内城市利益,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8.
“红三角”经济圈是以韶关、赣州、郴州三地为主体的契约型经济组织。从分析红三角经济圈中重塑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必要性人手,在探讨了现阶段三地政府间关系往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新型竞争与合作一体化的政府间关系。并指出构建这一新型关系的路径,即:制定统一协调的区域合作规则、建立跨行政区的制度性协调机构、构建通畅对称的信息交互机制和供给有效的利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其目前现实经济实力基础、经济发展内在要素的能量可能释放度、外部的环境条件利用能力以及区域经济空间的条件,将其纳入到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周边区域经济圈整体发展中,才能走上快速发展的通道。陕南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要实施东进、南扩、北联区域联合与协作战略。短期内以建立汉中和安康为中心的汉江区域经济带为基本框架,促成陕南区域经济发展大开放格局。向南与成渝经济圈相融合,向东打通与华中大武汉经济圈的连接通道,向东和向南同时并进,实现与长江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的对接。向北与陕西关中经济圈的紧密结合。通过向东、向南和向北的区域经济连接,在中远期实现并融入到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都市所形成的西部经济的“西三角”都市经济圈和向东融入到达武汉经济圈之中。其主导产业应以水、药和旅游等绿色产业为主导,尽快形成新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构建大西安经济圈 加快陕西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论证了构建大西安经济圈对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大西安经济圈的核心圈、技术密集城市圈和协同圈的圈层结构;并提出了发展、完善和发挥西安的制造、商贸、金融、信息和科教中心功能,使大西安经济圈成为促进和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强力“辐射源”的若干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