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米尔建·R·达马斯卡教授在<漂移的证据法>一书中认为, 英美普通法的证据法日渐过时, 而大陆法却在大量借鉴英美普通法中那些过时的证据规则, 因此, 证据法总的发展方向是 "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 一个已经死亡, 另一个无力诞生."其实, 这是一种悲观的误解, 至少在刑事证据法领域内是如此.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这两大刑事诉讼价值在不断冲突中又日趋平衡, 与之相应, 证据法的发展方向具有日渐融合刑事诉讼两大价值的趋势, 体现出犯罪控制价值和人权保障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证明力,也就是非法证据应否采纳为定案依据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理论与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证明力问题涉及到刑事诉讼程序两大价值基本目标——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本文从非法证据的概念谈起,对中外非法证据制度理论与实践情况进行简单的评述,并对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秩序和自由是法律价值中两个基本的价值。它们在刑事诉讼中则分别演变为犯罪控制和权利保障两个价值观。在这两个价值观的理论支撑下,分别构建了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大诉讼结构模式。而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诉讼结构:结合主义。我国应选择适度偏重秩序,突出强调权利的双重价值目标,并以此构建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结合主义诉讼结构  相似文献   

4.
达马斯卡的<漂移的证据法>运用三段论演绎逻辑的结构,跳出普通法系的视阈,以比较的方法检视英美法系证据法规则的发展理路,为我们思考我国证据法制度的建构与完善提供了许多的有益启示:英美证据法"三大支柱"的程序性功能及其制度性转变以及对证据法的后现代话语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证据法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白冬 《南都学坛》2006,26(5):84-87
中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刑讯逼供、超期羁押、非法取证、冤假错案等都表征了中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之缺陷。从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之内外关系、实践中提出了机制问题性、程序正义信仰之制度基础三个方面看,在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中,人权保障的实现需要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方式调控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建起有力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的两大基本价值是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往往是以牺牲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权利为代价,其结果使刑事诉讼的两大基本价值不能很好的兼顾。在比较研究各国相应规则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现状进行分析,建议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7.
英美刑法的谋杀罪与我国故意杀人罪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谋杀罪在英美刑法中既是普通法上的一种严重犯罪,同时也是制定法中的严重犯罪.我国虽然没有对谋杀罪的规定,但我国刑法中有对故意杀人罪的具体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我国的故意杀人罪和英美刑法中的谋杀罪同中有异,需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是一项基本准则,甚至有学者将人权喻为刑事诉讼的“王冠”。而人权是多方面的,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有被害人的人权,有社会公众的人权等。显然,在刑事诉讼中,这些人权都要得到相应的保护。而在刑事诉讼领域提到的人权保障是指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对有可能侵夺公民个人权利的国家追诉权等公权力进行控制,通过抑制权力的滥用以促使其理性、规范行使,从而保障人权免于国家公权力的侵犯,并且主要是为了防止过于追求追控、惩治犯罪的效率而不当侵犯个人人权。因此刑事诉讼法可被看成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大宪章,不管是立法者还是司法者,都着力于保护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9.
量刑建议权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量刑建议权是一种基于刑罚请求权的司法请求权,是公诉权的下位权能。合宪性与合法性、法的发展、人权保障以及现代刑事诉讼原理是量刑建议权的理论基础。量刑建议权的本体价值是实现刑事诉讼价值目标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目的价值是追求诉讼经济与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问题,在我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国在 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对刑事诉讼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增加了刑事正当程序的规定,增强了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但在刑事正当程序及人权保障方面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及不足,应当借鉴英美国家的立法经验,对刑诉法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由于高科技证据材料所具有的特点,其容易造成在实体方面认识论常规错误的发生,以及程序方面剥夺被追诉人程序权利的危险,有鉴于此,应当在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之外建立证据"可反驳性"的新属性,以防止上述危险进入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2.
证据的预防规则是指为防止某些证据自身存在虚伪或错误的特殊危险,而设置相应程序加以事先防范的规则。本文探讨了预防证据规则的理论基础,从比较法的角度对预防证据规则进行考察,分析我国现行法律证据预防规则的缺失,并提出建立预防证据规则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诉讼上的证据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这种法律规定性就是证据的合法性,合法性已经成为诉讼证据的本质属性。相对而言,非法证据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或方法而获得的证据,应适用排除法则,但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例外不排除的情形,这涉及到非法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对此,应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原则排除,特殊例外”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在证据概念的定义上“材料说”取代了“事实说”,导致由“事实说”引申出来的“证据应当真实”的命题面临被否定的风险。证据真实性的传统解释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误区,难以自圆其说。以现代认识论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证据的真实性应当被解释为“主张真实”,以便对“事实说”质疑论的诘问做出合理解答。证据概念的解释本身具有多样性,不宜采用规范、统一的立法方式。在我国立法继续将证据概念法定化的既成事实下,包容证据真实性的解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的核心,刑事诉讼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刑事证据来进行的.但归根结底,证据不过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审查与判断过程,也就是信息的传递、变换与处理的过程.司法人员对刑事证据的收集、保全、审查与判断证据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证据和案件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的核心,刑事诉讼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刑事证据来进行的.但归根结底,证据不过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审查与判断过程,也就是信息的传递、变换与处理的过程.司法人员对刑事证据的收集、保全、审查与判断证据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证据和案件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概念的界定,还是传统证据法理论的"证据三性说",均难以对证据与定案根据作出明确的区分,故而无法为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应实现由概念研究向规则研究、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的转化.证据资格是某案件材料作为证据进入庭审程序所需要满足的法律条件,具有动态化、层次化的特点,旨在以诉讼程序为依托,并通过证据规则体系的构建,实现对证据的筛选和把关.作为我国刑事证据的新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证据资格的提出有助于推动"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证据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18.
尽管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界对证据这个概念给出了不少定义,但实际上依然没有体现证据的本质特征。过去的事件在现实中会留下许多的痕迹,包括人类的记忆也是一种痕迹。通过收集过去事件遗留的痕迹,并对这些痕迹进行分析,可以复原过去的历史,达到查清案件事实的目的。因此,证据是诉讼主体提出并用来证明过去事件的痕迹和对痕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证明力关乎电子证据的证明价值,是运用电子证据解决民事纠纷的关键因素。从电子证据证明力的涵义的分析入手,对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作了辨析,并对我国法学界关于电子证据证明力大小的分歧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0.
传闻证据本质特征、即对陈述人而言 ,他并非亲自感知案件事实 ;对诉讼当事人而言 ,他们无法对传闻证据进行交叉询问 ,两大法系均限制传闻证据的使用 ,英美法系认为传闻证据会剥夺当事人的询问权 ,因此确立了传闻规则 ;大陆法系认为传闻证据有违直接言词原则 ,我国确立传闻规则具有必要性 ,解决证人不出庭问题 ,并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