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论所有制的内函》一文中,我们表明了对所有制问题的理解。我们认为所有制不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是指生产条件的所有制,它包括如下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劳动力的所有制形式;(3)由上述二者决定的各种生产条件(包括其承担者)的社会性质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形式。本文想从以上各方面研究一下社会主义生产条件的所有制。  相似文献   

2.
持“所有制决定论”的同志,大都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①这一段话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他们将这里的“生产条件的分配”仅仅理解为“生产条件(本文都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劳动者)的所有”即生产条件的归属,从而得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或劳动力所有制决  相似文献   

3.
詹彪同志的《评生产条件所有制论及其它》一文①,对理论界关于劳动力生产条件分配(人们一般称为劳动力所有制)的讨论颇不以为然,他主张以自由的联合劳动的讨论代替劳动力所有制的讨论。他说,讨论劳动力所有制“只能使人不去争取做自由的主人,不去实现‘自由的联合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去争劳动力个人所有权。……这种理论是不利于提高劳动人民觉悟的。”我们认为,如果说讨论劳动力所有制会导致个人主义,那末讨论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是不是会把人们引向福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基础说”、“过程说”、“实现说”三个层次来揭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所有制概念的基本涵义,分析了“劳动论”、“决定论”、“剥削论”等学术主张;强调了公共的“资产收入”对于制约承包者的“经营收入”的作用与意义;着意阐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难点在于妥善寻找井切实保证公有制实现的具体形式这一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对所有制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少论著提出了自己有价值的见解。王东胜和张矛两位同志的《试论社会主义生产条件的所有制》(载《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6期)就是其中的一篇。王、张两位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多级的形式,这个观点和本文基本一致。但是他们的论证方法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原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着从事生产,解决物质生活问题,总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根本的,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但是,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又不是消极地适应所有制,而是能动地反作用于所有制,并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内部诸方面辩证统一的观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们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主所有制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封建主所有制产生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资本家所有制产生了资…  相似文献   

7.
读了宫希魁《劳动供求规律初论》(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宫文)一文后,受到不少启发。但宫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劳动供求规律不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调节”,2、“调节劳动供求的杠杆已经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收入。”这两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还联想到劳动供求规律和工资关系的有关问题,一并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一宫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首先牵涉到究竟如何理解劳动供求规律内涵的问题。宫文认为劳动供求规律仅仅“类似于商品供求规律”,而这两个规律“所不同的是,一个以商品为调节对象,一个以劳动为调节对象”。还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有失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商品供求规律和劳动供求规律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劳动供求规律是个特殊的商品供求规律,特殊在它是以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为调节对象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之间,不是“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主张就是指他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中提到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本文详细分析了“社会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渊源,认为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有条件地批判和扬弃了资本主义前所有制关系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一方面在新的基础上继承了日耳曼的“个人所有制”,抛弃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异化与人的贬值;另一方面有条件地弘扬资本主义的协作与社会化生产而抛弃古代所有制的分散、孤立与生产的狭隘性。不过,马克思仅仅是从所有制的客观演变趋势来确认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将朝着社会个人所有制方向转化的,而并未对这种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加以具体描绘。  相似文献   

9.
袁恩桢、顾光青同志在《社会主义商品理论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主张,从所有制出发去寻找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产生商品经济的原因。我认为,作者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卓炯的商品经济社会分工说,完全能够说清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卓炯在1985年重申了其在六十年代就提出的观点:“我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生产的存亡,而所有制则决定商品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特点。”可是,袁恩桢等同志的这篇文章,却曲解了卓炯的观点,说“在卓炯自己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一系列从社会分工到商品生产间的中间环节,如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核算制等。”他那个单一社会分工论,恐怕还难以说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作者引用了卓炯《我也谈谈社会主义的商品制度》一文中的一段话作论据。但是下面的话被漏引了,而这是卓炯的结论,原话  相似文献   

10.
刘益 《学术交流》2006,(1):61-64
从历史上看,劳动力所有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自由人这一本质规定决定了劳动力归个人所有。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只有在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否定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其实就是否定共产主义的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所有制范畴的科学含义究竟是什么?考察和剖析现实的所有制关系应该以什么为依据?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提出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自孙冶方同志发表《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以来,我国理论界就所有制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所有制范畴的研究比过去深入了一大步,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马克思所有制含义的理解并不一致,且目前较流行的几种观点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及其理论上的矛盾。因此,为了给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引导我国所有制形式和结构的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必要对马克思的所有制范畴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物质生产的一般的抽象的基本要素。要进行社会生产,就要把二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即存在一个生产关系的问题,或者说,存在一个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中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这种生产条件的分配关系就是狭义的所有制关系。可见劳动力所有制就是作为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关系。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既有一个要素的归属问题,又有一个使用和支配方式问题。从法的角度,前者表现为所有权,后者表现为占有权。二者的区别在于占有者对占有物没有处置权。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商品化质疑郑永权在(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3期上撰文,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全民经济中的劳动力是商品的观点存在着不少令人存疑的地方。①劳动力商品化的理论依据充分吗?严格地说,劳动力商品化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中。在以个人所有制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终于认识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是推动我国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市场体系本身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其中争论最多的莫过于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问题。为有助于对这些问题认识的深化,我们对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观点进行了初步整理并略加评论。其时间跨度近三十年,但以近几年为主;内容包括劳动力所有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商品。  相似文献   

15.
所有制新论     
作者在对所有制理论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就有关的重要问题从辨析所有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行了理论研究的必要补充与拓展。指出所有制是由产权通过所有权的中介、产权组合、配置方式(运动财产的支配方式)以及财产分割、归属方式(静态财产的分配方式)形成的。所有制的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理论认为的公有制和私有制,还包括立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差异共有制,这是所有制的三大主体形式。作者还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系统论考证了东西方社会所有制的变迁,认为斯大林关于所有制演化的“三阶段”论是不符合实际的,指出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有机混合体,所有制是社会产权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墨经》中的推论形式虽为国内外一些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有不小的意见分歧。文章针对这一情况,就长期争论不休的“或”、“效”、“辟”、“援”、“推”、“止”、“擢”等七种推论形式作了论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探讨了类推、类比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论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人类逻辑思维初始形式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基础是所有制。所有制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关系。所有制的主体即所有者是社会的人,所有制的客体是物即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或称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或称人力资本)。因此,仅仅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所有制的唯一内容的社会主义传统经济理论是不全面的,因为舍弃了劳动力所有制就不可能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生产。例如,同样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何以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分,原因是这些社会里劳动力所有制是不同的:奴隶社会里,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封…  相似文献   

18.
论混合所有制形式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文标 《浙江学刊》2001,25(4):45-48
本文认为传统的将所有制仅仅分为公有与私有两种形式是不完整的,不能涵盖所有制关系的全部内容;从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内在质的规定性与外在形式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相分离的小农经济、个体手工业经济、股份制经济划入公有与私有制范畴是不确切的,它们应该被认为是一种混合所有制形式.而混合所有制形式应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它有独立的阶级归宿与产权归宿,与私有制同时产生于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刘利峰  伍旭中 《阅江学刊》2023,(3):35-43+172-173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构画了未来社会的分配正义理论,指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重构个人所有制是实现分配正义的生产性前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基本原因在于资本逻辑的影响、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我国实施先富带后富的相关政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及分配领域特别是初次分配中劳资之间的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上既需要坚持马克思分配正义观,又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前提下,重点聚焦生产和初次分配领域,从发展型制度转向共富型制度,从提高劳动力等级到抑制资本无序扩张,从劳动力产权的确立到权益实现等方面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20.
曹正汉 《社会》2023,(5):22-55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提出一种著名的改革理论,即在郡县制的框架内引入封建制的自治原则,形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混合体制。对于这种混合体制论的意义,当代学者通常把它视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或者视为地方分权论或“地方自治论”,认为其目的是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实现平衡。本文的观点是,顾炎武的混合体制论不只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也不只是地方分权论,还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关系的理论,特别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矛盾的理论,其中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统一而治殊”。本文的目的是论证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探讨“统一而治殊”的内在含义和思想来源及其实现机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