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卢黄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
中国三十年代新哲学论战,主要是在艾思奇派和叶青派之间展开的。这一论战,可以说是苏联三十年代新哲学论战在国际上的扩展和深入。李达曾将西洛可夫的著作当作清算自己过去受德波林学派影响的根据。艾思奇则把米丁的著作看作是判断正误的标准和批判叶青的照妖镜。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争论——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新史学界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中国农村性质问题开展了一场论战.在这场辩论中,以理论斗争的形式反映了政治路线的斗争,也是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斗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农村性质的问题已由民主革命的胜利实践作出了结论;中国社会史的具体分期虽然还有较大的分歧,但是以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施维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自从欧阳位于1991年发表了他的关于《石头记》脂评本是伪作这一发现后,毁誉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欧阳健的发现是极有价值的。欧阳健是善意地指出胡适上了当,受了骗。他对脂本的考证实质上是胡适的考证工作的继续和发展。他是修正胡适的错误,不是往胡适身上泼脏水。这次论战的哲学分岐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胡适的先验论的分岐,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胡适的实证主义的分岐,是马克思的认识论与资产阶级的常识论的分岐。这场论战的分岐焦点是:是否定胡适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结论,还是捍卫胡适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结论的问题。红学的出路在于把红学从胡适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4.
张健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9,(1)
本世纪初,曾经有人批评中国的戏剧无悲剧,持论尽管偏激,但是毕竟言出有因,中国的戏剧文化传统确实没有为悲剧的充分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五四”前后,随着中国戏剧由古典向现代的转换,悲剧终于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作为中国人——无论就民族而论还是就个体而言——渐趋 相似文献
5.
稽境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评三十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稽境材翻开近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史,30年代在《申报月刊》上关于现代化问题的一次公开性讨论,无论就其讨论的广度及深度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人对现代化认识的一个转折点。现将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的诸问题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进行了一场社会史论战,它实际上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苏联和日本分别对之进行了解读,认定中国历史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将被排除在世界史进程之外。受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中国史学家大多接受的是斯大林有关社会发展模式的论述,认为秦以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属于封建社会,它改变了以后中国人书写历史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论战,发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这场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战涉及到如何改造中国社会的一些根本问题.这场论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要掌握什么样的思想武器,要建立什么样的政党,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的一次重要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8.
王建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1988年,应武汉大学江天骥教授与兰州大学林立教授的邀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A·怀利(Alison Wylie)教授与多伦多大学的J·R·布朗(James Robert Brown)教授来华进行了讲学和访问。回国后,两位学者撰文,就中国科学哲学的教学与研究现状作了介绍和评价。本文就他们的看法综述如下。一、中国人关注科学哲学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的科学哲学流派有两个明显的区别。过去的40年中国的科学思想曾被自然辩证法所左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它包括思辩的、一种与19世纪德国唯心论相联系的自然哲学。后来,又仔细地,历史地研究了科学和技术。然而,最 相似文献
9.
论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铭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3)
30年代初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极为活跃的时期,各种社会政治思潮异彩纷,风云际会。而这一切又是在当时特定的舆论环境下展开的。30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由两个基本的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执政的中国国民党所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另一方面是多元化报业结构的普遍存在。前者以中国封建正统思想为基础,后者则是中国近代化演进的必然结果。这两方面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此形成了思想文化界特别是新闻界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泉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突出现象,一是左翼文艺运动给儿童文学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张天翼创作的三部长篇童话把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三是伴随着“科学救国”的思潮出现了科学文艺创作热。30年代的儿童文学体现出进一步强化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进程的倾向,并注入了“革命范式”的理想主义激情,但也有某种图式化而缺乏审美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二、三十年代法西斯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鹤山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6,(2)
法西斯主义是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的重要流派之一,最早是由谁传入中国的?长期以来,正统的观点认为是国家主义派。其实应是时任《东方杂志》社记者的胡愈之先生。法西斯主义在中国兴起的经济原因是中国长期积弱和三十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文化基础是民族主义意识的高昂和中国传统专制主义根深蒂固。至于法西斯主义与蒋介石的关系,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蒋介石虽有法西斯主义倾向,但他是从旧专制主义角度理解法西斯主义的,不同于本来意义上的德意法西斯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学术存在差异,主要是在文化背景、探讨主题、方法运用、学术规范、理想境界等方面不同,必须注意中国学术的独特性,不能以西方代替中国,生搬硬套。同时,中西学术有必要加强沟通,寻求共同点(相似处),借鉴共同的有效方法进行文化交流,这是顺应世界学术互动发展的需要。本文以中国哲学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何步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三十年代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之所以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达到政治上成熟,并把中国革命从失败的困境引向胜利的坦途,是因为她经过党内正确与错误,光明面与阴暗面斗争的艰辛历程,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充当了自己的领袖。 相似文献
14.
陈晋文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104-109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从现代化的角度对1930——1936年间的中国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工业化、通商口岸城市化等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康桂英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52-5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论战,众多学者参与,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在“论战”接近尾声时,何干之及时对“论战”进行了总结评述,其研究“论战”的角度和方法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以何干之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论战”的认识,学术价值厚重。 相似文献
16.
李方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105-110
食货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之后形成的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为研究旨趣的学术团体。食货派形成以陶希圣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队伍,注重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专题史料,并以此基础,在寺院经济史等方面开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黄修卓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这场论战在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情依据、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科、形成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基本范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焦富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1)
毛泽东思想既是毛泽东同志的伟大理论创造,又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张闻天由于在三十年代前期有宣传、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因而在认定这个集体智慧的成员时,往往容易被忽视、乃至被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学界和理论界越来越重视张闻天同志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 相似文献
19.
朱净之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9-13
本文通过对瞿秋白与“东方文化派”、“玄学科学派”、“实验主义派”以及“孔孙道统论”的哲学论战的阐述 ,说明了瞿秋白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方向 ,即哲学上代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方向 ,政治上代表新民主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方向 ,民生上代表被压迫、被剥削的工农大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查尔斯·穆尔(Charles A.Moore)在现代东西方文化和哲学比较研究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哲学研究开始走向繁荣的一面旗帜。他注意到了中国哲学乃至东方哲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开创性地提出和使用了通过考察"重点"(即东西方主流倾向和立场)的方式进行哲学比较的研究方法。而"实践"这一概念是穆尔比较研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讨论了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比较的途径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中西哲学差异的三个重要观点,把当时的东西方相互理解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