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吐火罗语的发现和研究是本世纪印欧比较语言学的大事,探究操所谓“吐火罗语”的人的起源和历史是中国民族史、中亚史以至世界古代史上的重要课题。在好几十年的岁月里,许多中外学者对吐火罗语的命名及其所牵涉到的一系列历史地理和民族问题,进行了反复辨难。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吐火罗语甲、乙方言可以分别称为焉耆语和龟兹语。但是,还留下不少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特别是“吐火罗人”的起源问题尚未解决。《历史上最初的印欧人》是已故W·B·享宁教授(1908—1967)发表的关于“吐火罗人”起源问题的重要论著之一。原文刊载于《社会和历史——魏特夫纪念论文集》,是在作者逝世后好些年才发表的。本文拟对这位杰出学者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作一点极其简略的介绍。接着,将尽可能地利用国内外的最新资料,谈一下吐火罗人起源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2.
作者紧跟着W·B·亨宁的思路,利用比较丰富的语言学资料和历史文献,试图揭示吐火罗人的祖先在古代中东范围内分化、扩散并逐渐迁徒到欧亚大陆的各个地方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3.
一、序言曾繁荣于古代阿富汗北部广大地域,并由此而产生出“吐火罗斯坦”这一地名的“吐火罗族”,与印度、波斯及后魏、隋唐时期的中国有过密切交往,在中国佛教发展上起过重大作用。这一民族在中国古文献中又记作兜佉勒、兜呿罗、吐呼罗、土壑宜、吐豁罗、睹货逻等,在梵语佛典中称为 Tukhāra。但其历史尚有许多不明之处。那是因为在中国史籍中虽然  相似文献   

4.
王欣 《世界民族》2006,2(4):37-43
阿富汗东北部地区是古代东、西方民族的汇聚之地。在前伊斯兰时期,该地区的民族构成在原来东伊朗语民族巴克特里亚人的基础上,先后融入了希腊人、斯基泰人、大月氏人、波斯人、哒人和突厥人等。该地区在历史上先后被称为巴克特里亚和吐火罗斯坦,这种地理称谓的变化折射出当地古代民族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5.
比较语言学、体质人类学乃至分子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吐火罗人属于印欧人种,为古老的原始印欧人群(Proto-Indo-Europeans)中的一支.吐火罗人原居地可能在中欧或东欧某地,大约在公元前第三千纪上半期,他们从自己的同胞中脱离出来,经过黑海草原和中亚草原,逐渐向东南迁徙、发展到中国西北地区.整个迁徙过程的时间长达1000多年.  相似文献   

6.
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托脱日年赞执政时期,“天降佛法”说启开了吐蕃佛教之先河。然而,据新近发现的一些资料记载,早在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吐蕃周边的佛教徒已在吐蕃境内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引荐佛教于吐蕃王室。龟兹石窟藏文壁文题记,揭开了吐蕃与吐火罗及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历史叙事,亦为吐蕃启开了丝路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7.
唐朝贞观初年,松赞干布统一高原诸部,定都逻些(今拉萨)之后,吐蕃王朝正式成立并且迅速地走向强大。公元7—9世纪,吐蕃一方面向东发展,与中原的唐王朝发生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凭借征服象雄后的有利态势,以象雄旧地为基地,向西、向南发展其势力,先后与勃律、迦湿弥罗、吐火罗、于阗等中亚各地以及天竺、泥婆罗等南亚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两大史诗<奥德赛>、<格萨尔王传>中两位女主人公珠牡与珀涅罗珀"待救"境地的比较,展示出东西方两大史诗中女主人公在情感、时代和民族等方面的异同,揭示出珠牡与珀涅罗珀"待救"的社会根源,进而挖掘出含蕴母题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世界文学的角度,进一步审视东方的藏民族文化,以便对其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更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1968年,香港中文大学罗香林教授专文介绍以来,《怀宁马氏宗谱》才从历史的尘封中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作为中国回族历史上最早,迄今为止较为完整的中原回族望族家谱,它的写作经过、发展历程、代表人物行迹,对回族历史及其人物研究的作用,作者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考证和诠释  相似文献   

10.
马来迟和马明心是清代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著名人物。对于他们及其教派的发展历程,东、西方文化学术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对马来迟、马明心二人的早年求学经历、传教过程、教理倡导和相互关系,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仍有不相一致的地方,这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征引研究这方面问题时,需严加考证,取伪存真,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可靠结论  相似文献   

11.
公元七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今青藏高原。唐朝贞观初年,吐蕃著名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苏毗、羊同后,定都逻些(今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使吐蕃迅速强盛起来。之后,吐蕃一方面向东发展,与唐朝发生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往西,与泥婆罗、天竺、勃律、迦湿弥罗、吐火罗等南亚和中亚诸国接触,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甚至一度攻占过上述诸国的一些地方。吐蕃与唐朝的交往,已有诸多著作论及;而吐蕃与南亚、中亚诸国的关系史,尚无专文论述。笔者试结合各种资料,对此作一略述,以请教于专家学者。 考虑到时间的顺序和地域划分,笔者拟分南亚、克什米尔和中亚三大区域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历史上多有记载的在四、五世纪叱咤风云近两百年的中亚民族,曾为 人类的血缘与语言的交融留下深刻烙印,同时这场声势浩大的迁徙运功,在极为辽阔的迁徙 地带产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月份牌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招贴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招贴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月份牌在形成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民间木板年历画艺术为基础,借鉴西方招贴画、新艺术运动、装饰主义等西方艺术的若干因素,将西方元素与中国元素相融合,在人物形象、画面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月份牌的繁荣标志着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当回鹘人在公元840年失去了他们对现今蒙古大草原的一百年统治时,这个民族的很大一部分人逃向了他们的近亲——高昌王国(今天的吐鲁番、塔里木盆地)的突厥人。他们与这个绿洲国家早已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和政治联系。他们肯定清楚,在那里他们会遇到有着共同信仰的宗教徒,即吐火罗、粟特的佛教徒和突厥、粟特的摩尼教徒。可是,这个国家只有天山以北的那部分地区才适合于他们到那时为止的生活方式——半游牧生活,而这条高大山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民族各种历史形态在东西方不同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了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同时在论文中提出文化民族概念,分析政治民族形成,对认识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民族群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宝海 《民族研究》2004,16(4):94-101
13- 14世纪 ,随着东、西方交往的畅通 ,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大量使用原产于西亚、非洲地区的猎豹进行狩猎活动。这在蒙古历史上是罕见的现象。蒙古政权通过接受朝贡、高价购买、遣使访求等方式来获取猎豹。购买、饲养猎豹给国家财政和社会生活造成恶劣影响。不惜代价以取得猎豹、进行豹猎的史实反映了蒙古皇权的强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在参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克孜尔千佛洞实地考察等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佛教石窟纹饰这一题材进行纹饰历史溯源与内涵分析,希望以此种方法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古龟兹佛教石窟纹饰的影响方面进行全面、广泛、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在参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克孜尔千佛洞实地考察等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佛教石窟纹饰这一题材进行纹饰历史溯源与内涵分析,希望以此种方法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古龟兹佛教石窟纹饰的影响方面进行全面、广泛、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孔繁森怎样执行民族地区干部政策罗庆东在孔繁森同志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中,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他在用人问题上的做法。孔繁森同志到西藏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后,地委对该地区的地县领导班子作了一次调整。在此过程中,作为地委的主要领导,孔繁森同志讲政策,讲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一个印欧部族在亚洲寻找一个家。这个部族与众不同,明显地缺少能力和活力,其后裔说一种称作“吐火罗语”的语言。由于生性孤独,他们选择了遥远的亚洲腹地——位于中国新疆天山脚下大漠北边的一串绿洲为其永久居留地,因为那里少有或没有争逐。当汉人于公元前一世纪首次遇到该族时,他们未能象对他们的北方和东方邻人那样,辨认出这是一个独特的群体,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无法给出。甚至今日,在我们关于中亚历史的知识已在本世纪大量增长的情况下,我们仍未能给这个部族命名,连其语言学称谓“吐火罗语”也还在争议之中。为了避免混乱,我将不用“吐火罗人”,而用“讲吐火罗语的人”这样一个语词来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