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受事实探知绝对性理念的影响,当事人处分权无论在立法还是实务运作中都受到了限制。实际上,在民事审判中,受当事人处分权等条件的制约,法院对案件事实的探知只能是相对的,而人们之所以能接受法院赋予当事人处分行为以法律效果,是因为在社会有限资源的分配中,程序公正是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坚实基础。法律确认当事人的处分权只是处分权实现的第一步,要使处分权真正落实就必须确立事实探知相对性的理念,使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从当事人出发,确立其程序主体性地位,建立以处分权为中心的一整套权利体系。构建以处分原则为指导的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2.
政府绩效的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绩效是政府公共行政活动在结果层面的反映,是事实因素与价值因素的统一。政府绩效的事实分析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分析政府绩效时引入价值判断,坚持把政府绩效的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具体评判政府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西古代史学演变的不同途径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比较史学中的平行比较之法,对中西古代史学的发展轨迹作了纵向考察,力求透过两者的不同文化传统或宗教背景,从史学运行的机制、功能、观念、方法等多视角的剖析入手,对其演进的不同模式和历史影响作出合理的解释.文章认为,中西古代史学因其间利弊相伏、精芜并生,不能简单用“优”、“劣”来定性概括. 相似文献
4.
5.
刑法价值是指刑法的积极作用。刑法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体系。刑法的不同价值之间会产生冲突。正义是协调刑法价值之间矛盾时所追求的目标。对刑法价值进行协调时要体现的正义,需要由立法和执法各个环节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口头文学作为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口头文学进入文学史叙述经历了持久的讨论.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各种文学史学彼此之间存在分歧。20世纪文学史学在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学理论体系。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口头传统研究虽然挑战了文学史观、文学史上的既定结论以及文学史叙述方法,但是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仍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史学应在价值判断、真实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真正揭示口头文学作为历史存在物的价值、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间观反映了人类对既往历史、当下境遇与未来命运的态度。西方学术界努力超越线性历史时间观念,以话语分析方法探索多元历史时间观的可能性。这既涉及对现代化、全球化历程时间表现的思考,也是在探索一种能够解释当代世界变局的历史时间体制。人类世成为这一探索的当代语境。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与史学语境,可以历时性地区分出六种历史时间类型:原型时间、循环时间、线性时间、近代史学时间、全球史学时间、人类世史学时间。基于当代学术界关注的议题,有必要从中西史学比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整合、共时性地比较中西有关历史时间问题的认知与思考,阐释其中的共性与差异,辨明其史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隐私权和知情权作为现代社会的两项重要的民事权利,是现代民主社会中的两项基本人权。分析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基本概念等之后,提出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现代化的推进在中国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历史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只是一种理念,而且也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政府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行政发展的价值关系是否和谐,将会影响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发挥,进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相似文献
10.
效率与公平--论环境法价值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效率与公平是环境法的两种基本价值.在实际中,这两种价值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应该根据我国的社会现实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力求达到环境法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中西史学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差异。西方史学在结构上体现为主客体因素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领域的二元对立,其结果是在历史学的实践与理论中产生一系列矛盾和分裂。与此不同,中国史学内部则呈现为修辞、史实、思想在史著、史家以及史法方面的三元统一,其结果是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求真、求善与致用相互一致。中西史学的结构性差异,源于中西文化传统中的两种不同二分法,它是中西思维方式乃至中西文化类型差异的具体体现,二者不存在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相反有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可能。正确评价中西史学的成绩和贡献,综合吸收两种不同史学传统中的丰富养分,有助于深化当代历史研究,推动当代历史阐释学建构。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中附带提起民事诉讼是否应遵守相应的诉讼时效,法律并无明文规定,而且刑法与民法对时效的规定又存在重大差异,从而导致司法适用上的冲突。法学界对该问题的探讨亦歧见纷纭。消解该冲突的法律建议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时效原则上适用民法上的诉讼时效,并且对其起算点作限制性解释,对其中止、中断作扩张性解释。 相似文献
13.
杜维运创立了一套系统的中西史学比较理论,在实践上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的中西史学比较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有时他的理论和实践是矛盾的,具体说来,没有完全做到全面公正.另外,有些观点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4.
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的史学领域,正统问题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有争议的问题。千百年间,不同时代的史学家都为这个问题而“攘臂张目,笔斗舌战”耗尽了竹帛。尽管人们在对这一命题的界说、解释、阐发和运用时,因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甚至还因人而异;但是,避开他们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信仰危机的本质,认为由启蒙理性发展出来的自我中心主义,使价值冲突成为信仰危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解危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法律物权与真实权利人的事实物权经常不一致。在法律上对不动产物权归属进行判断应当以登记公示为原则,以事实认定为例外,有限度地承认事实物权并予以保护。对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冲突的协调与保护应采用区分界定原则,以是否存在交易第三人为基础,判断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的优先地位,并完善相关制度,给与事实物权人不同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7.
人类基因的权利主体的复杂性及各主体在利益分享过程中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人类基因成果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然而,各利益方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目前国际社会比较通行的调节手段主要包括:(1)利用知识产权对人类基因权利的冲突进行协调;(2)利用契约对人类基因权利的冲突进行协调;(3)人类基因提供者自身协调利益各方. 相似文献
18.
经学与史学是中国古代因缘颇深的两大显学。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经史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六经”亦经亦史的特点,决定了此后经史之间难以割舍的因缘关系;汉代是中国经学兴起的时代,同时也是史学标榜“成一家之言”之时,这一时期经学对史学思潮有重要影响,史家崇经意识非常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出重视人物品评和历史评论,以及南北朝史学风格迥异等现象;隋唐时期经史关系集中表现为统治者对于经史之学的高度重视,由此出现了经史同步大总结的时代学术现象;宋明时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理学化经学对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经史之学从清初提倡穷经经世和以古筹今的实学思潮,到清中期后兴起的今文经学派的援经议政和治史明道,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特点。而乾嘉经学为考据而考据,史学也多由经学而入,受汉学藩篱所囿,只有浙东史学继承了清初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在塑造完整的人格权方面具有某些相同的功能.然而在实践中二者更多地表现为冲突的一面.本文着重探讨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原因,并在分析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本质的基础上,对如何解决它们的冲突提出可行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所处时代其史学思潮有两大特征:一是世族势力和新兴地主官僚在史学领域的矛盾冲突。二是官修制度和一家独断的矛盾冲突。唐代围绕氏族志修撰的斗争就典型反映了世族地主官僚和新兴地主集团在史学领域的斗争。对此,刘知几站在新兴地主集团的立场上,反对以谱系之书、家史入国之正史。官修制度的确立,对古代史学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官修制度使史书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但同时官修制度强化了对史家的控制,严重限制了史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并使史书曲笔不实明显夹出。刘知几针对官修制度的弊端,提出“一家独断”的主张,对官修史馆弊端,提出“五不可”之论,指出官修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