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概率论之前,首先要掌握排列与组合有关方面的问题。对于排列与组合问题如何进行辨别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与顺序有关的问题属于排列,与顺序无关的问题属于组合,再加上正确使用加法法则和乘法法则。  相似文献   

2.
《分数的乘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一节内容,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为第二单元学习分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哲学教科书和论文里常看到这样的提法:否定就是质变,质变就是否定。认为否定与质变就其本来含义,没有什么区别。否定和质变果真等同吗?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细加分析就会觉得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否则势必影响到对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正确理解,导致理论上的混乱。为了澄清这个问题,只有首先明确,什么是质变?什么是否定?才能弄清这两个概念的特定含义和它们各自的特定联系,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是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进入第二学段,才学习基本运算律。儿童接触数学是从数数开始的,数数的经验是他们进入小学学习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儿童并不知道什么基本运算律,也学会了自然数四则运算,为什么还要学习“基本运算律”呢?学习“基本运算律”是为了能进行简便运算吗?“基本运算律”究竟是什么法宝?事实上,在数数与计数的实践活动中已经蕴含着基本运算律的思想。例如,加法交换律的思想,在学习加法伊始就开始渗透了;乘法交换律的思想也是如此。图①图②图①是新世纪(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学习加法第二节课的课题情境。…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世界,如果任何学校或组织要想兴旺发达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持续不断改进与变革的潜能。只有通过“组织性学习”以期达到和逐渐成为“学习型组织”。然而,许多学生、学者都不能正确区分“组织性学习”、“学习型组织”与“一个学习型组织”之间的区别。为此,有必要澄清这三个术语在使用上的模糊性,进而揭示它们的主要区别、深层含意、宽泛影响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把哲学和文化涵义上的“价值”概念,同经济学上作为价格运 动轴心的“价值”概念区别开来。不赞同宣传使用价值决定价值论。劳动与劳动价值论既 相联系又可分离。不能用是否创造价值判断劳动的作用和意义的大小。价值与财富的 生产,同其分配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讨论 有无剥削问题应首先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剥削观。  相似文献   

7.
问题口算100以内加减法需要用10以内、20以内的加法口诀,这些口诀对它有什么影响?100以内加减法的重点、难点是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问题,这个难点的难度(与不进退位的加减法相比较)有多大?难的原因是什么?它与20以内的加法口诀有什么关系?怎样经济有效地运用加法口诀来解决这个难点的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六岁和七岁的儿童之间有什么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探新周为群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究竟是什么关系?从以往学术界的研究进展看,往往局限在探讨二者的某些相互联系方面,而对于它们之间相互区别方面的研究则显得薄弱,这集中地表现在对于二者相互关系的完整性论证缺乏必要的论点、论据和应有的说眼...  相似文献   

9.
“之谓”、“所谓”是两个常见的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使用率很高。无论从数量还是就其特点来看,都很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它们虽然由单音词“之”、“所”、“谓”为基础组合而成,但一经组合,意义和用法就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从“之”、“所”、“谓”单个词的角度去理解它们,也不能将它们看作是两个词的简单相加,否则就会不得其义或发生误解。故弄清“之谓”“所谓”的用法和区别,对正确理解古文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思维辩证法与辩证思维有没有区别?这是个曾被忽视的问题。人们往往将它们看成同一对象的别称而处处替代使用。随着近几年对辩证逻辑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开始受到注意。一般认为,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那么什么是辩证思维?一问及此,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思维辩证法和辩证思维的关系问题。如果两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图论的观点 ,通过离散数学的方法进行了概率理论和离散数学理论的转换 ,使得较容易地理解概率中更一般情形的乘法原理、加法原理、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成为可能 ,并用图论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某些更加复杂的概率问题。  相似文献   

12.
常用修辞格     
一、关于比喻(一)明喻、暗喻、借喻的联系与区别三种比喻都是建立在两种事物或现象具有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都是根据类似联想产生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明喻说“什么象什么”,表明二者的相似关系,被比喻的事物占主要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双关与歧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是利用言语的歧义现象构成的一种修辞格。对于双关与歧义之间的这种联系,一般修辞学著作往往囿于学科的界限而很少涉及。个别讨论歧义的文章虽然间或也拿它们来进行对比,但那常常是因为论者对此持否定看法,想以此说明二者的区别。为了深入揭示双关辞格的构成原理,这里有必要专就这个问题来进行一番讨论。 下面拟将全文分为三个小节:  相似文献   

14.
测验目的学习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它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基于这一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必然带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的特性,即这一地方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同于或不完全同于别的地方学生的学习能力;当今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不同于或不完全同于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它们固然有共性,但切不能忽视它们的个性。所谓个性,这里主要是指它们的地方性和时代性。我们如果想要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就应该把握它的时代和地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弄清了刑法的因果关系,即弄清了犯罪行为因果关系的本质,在确认犯罪问题上就能更好的判断一个人对其行为结果负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同时刑法的因果关系也是一个争论最多的问题,对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条件说与原因说,都是现在中外刑法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正确的区别及认识它们对于研究刑法因果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什么关系,它们的含义应该怎样表述,违反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有那些情况?我们觉得,这些问题有从思维实际出发加以总结、补充的必要。 一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条基本的逻辑规律。不矛盾律的含义是说,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对于同一个思考对象,不能做出两个歪曲实际的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不矛盾律就向人们指出:在这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也可能两个都是假的),因而,人们对于这个思考对象,不能不顾实际地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含义不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弄清这些概念及其关系,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现代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都是关于人的学说,二者研究的问题既有现实的、具体的联系,又有历史的、本质的区别。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按照自然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特质。”“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事物的特质和差异,是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我们认识事物,除了认识它们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它们的差别性;否则,将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同此,研究和认识新古典主义,不仅要弄清它和其他文艺思潮的联系,而且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洋,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地了解新古典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二维离散余弦变换的一种新的快速算法,对于N×N DCT(N=2~m),只需用N个一维DCT和若干加法运算,与常规的行—列法相比,所需的乘法运算量减少了一半,也比其它快速算法的乘法运算量要少,而加法运算量基本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