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读书、爱书有很大关联。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  相似文献   

2.
买书     
曹聚仁 《社区》2011,(2):5-5
最近,接到一封家信,信中有一番苦口婆心劝我莫再买书的话。她说:“南方既非我们久居之地,搬起家来,书籍最是粘手,舍又不得,不舍又累赘;还是少买一些书吧!”回想起来,买书成癖,  相似文献   

3.
买书     
我喜欢写作。1974年上中学后,便加入了学校的报道组,把学校的大型活动或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投到公社广播站。报道组长由一位老师担任。他也是个写作积极分子。他跟我说:“要想写好新闻,最好应有两本书,一本是《语文基础知识》,一本是《新闻写作知识》。”说着,他拿出了这两本书给我看。从此,要买到这两本书成了我的最大愿望。每天放学,我都要去一趟供销社的图书柜台,又托家住县城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买书     
在英国有一位久负盛名的伟人,他在很多方面成就非凡,尤其以天才作家著称。有人无意中听见他悲哀地说,六十年前,他的孩提时代,家乡的书店比现在多得多。但这个地方现在一本书都没有,还“无耻”地自称是一座城市!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买书     
刘德江 《社区》2009,(14):9-9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力以赴高度投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斟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一个人冬天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春意盎然.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李清照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在一个义一个的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书。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买书     
与人的眼睛相比,很多动物的眼睛非常特殊。 蝴蝶、青蛙、某些鱼和昆虫的眼睛是不会动的。青蛙有一双凸起的大眼睛,对运动的物体能明案秋毫.但物体一旦静止,它就“目中无物”。  相似文献   

7.
买房与买书     
李开周 《社区》2013,(2):11-11
那时候.北京已经不是首都了,所以不再叫北京,改叫北平。北平有个财政所,财政所里有个小科员,姓李,大伙都喊他老李。老李在北平西城的砖塔胡同租了几间房子,刚搬家,他的同事去帮着收拾屋子,发现有书房,却没有书架.于是就有人去帮他张罗书架.这时候另一个同事说话了:“还买什么书架啊!干脆就别让老李买书,每月把书费省下来,有几年的工夫就能买一处小房,信不信?”  相似文献   

8.
给父亲买书     
转眼,父亲退休已5年有余。这些年来,父亲平静地过着晚年生活,而我则为自己的事忙乎着,很少能为父亲做点什么,每每想到这些,心里总有一种深深的内疚。父亲在工作岗位时,并没有做多大的官。然而,他在我们这座小城,名气却很大,因为他非常爱读书,是公认的图书收藏家。不久前修订的县志里,父亲的藏书量排名全县第三。退休以后,父亲读书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书房里的近4千册书籍,他已通读了一遍,并且在书上作了不少的圈点。有时晚上,父亲能看书到深夜一、二点钟。对父亲的这种学习精神,我深深地敬佩。去年以来,父亲又多了一项新的工作。他被聘为县…  相似文献   

9.
买书的乐趣     
雨兰 《社区》2010,(29):15-15
读书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愉悦,是生命里无比美好的享受,而买书.又何尝不是。  相似文献   

10.
杨海亮 《社区》2011,(20):4-5
古今文人多“书癖”,只是选书各不同。或为了收藏,在版本、版次上特别讲究;或兴趣所致,在三五类上收获甚丰;或随心所欲,见着喜欢的就义无反顾……自然,文人买书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从小到大、从古到今,一直被“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熏染着。可有一位著名女作家此前却在感叹:如今想买到一本好书,太难了。她因此声明,自己现在只读旧书,而极少再去买新书了。书,还买不买了呢?这确实成了眼前摆在读书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路文彬 《社区》2010,(32):10-10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沽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  相似文献   

13.
买书与备书     
孙睿 《社区》2013,(5):6-6
在我家书柜里.没看过的书比看过的多。买书和不看书并不冲突,书不是食品,放久了也不会坏,现在买书是为了以后看的,有多久以后说不好,也许是1个月,也许是5年,反正是早晚的事儿,家里不开书店了,只能自己买书备着了。  相似文献   

14.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藏书之多,在当代文人中,恐怕无人可比。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钱买来廉价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是全家的菜了。这两种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刚买来的书,;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没有书人怎么活?”第二天…  相似文献   

15.
略论曾国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庆年间(1796—1820),川楚白莲教农民起义与接踵而来的天理教农民革命风暴,如同滚滚惊雷,震撼着清封建王朝。英国侵略者对华的鸦片走私,变本加厉,特别是到了道光(1821—1851)初年,一道走私鸦片的黑流,滔滔不绝地涌进中国,与此同时,英国兵船不断在广州海域进行武装挑衅,英国侵略者并唆使张格尔在新疆发动武装叛乱,祖国的西北边陲也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字涤生(1811—1872),湖南湘乡人。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一品,谥号“曾文正公”。后人辑他所著的诗、文、奏章、批牍、书信、日记等,编为《曾文正公全集》。全集中家书1400余封,内容广泛,从朝政到家务无不涉及。读后就本人的粗浅理解,从《家书》中摘抄了有关养生方面部分片断,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有趣曾国藩     
郦波 《可乐》2011,(8):65-65
我们常说一个人当有志趣,这个志趣通常理解为志向与兴趣,主要侧重在志向上。但不论你立什么样的志,首先要有那种"趣"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进入南昌县竹林小学上一年级。母亲拿着我从学校领回来的新书凝视良久,她闻着新书散发的阵阵墨香,嘴角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她想读书的梦,在我这里终于实现了。之后她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个书包,书包的正中还缝了一颗红五角星,它使书包更美观、更光彩夺目了。母亲郑重地帮我把书包背上,对我说:你碰上好时代,好好读书吧。我牢记母亲的嘱咐,兴冲冲地背着母亲自制的书包,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19.
晟肱 《社区》2009,(14):7-7
曾国藩。清代名臣。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f1811年1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别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被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曾固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生平治学领域宽广。本文主要论述曾氏看重经学、最重礼学以及发明《四书》义理等三个方面的思想与贡献 ,曾氏称得上“经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