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华东理工大学倪乐雄教授最近就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抄袭事件发表了很好的评论。倪教授的评论文章最初发布在2002年1月5日的学术批评网,题为《“抄袭的一代”?》。后据说因该文将在某报刊出,网上发布不到一天又应作者要求暂时删除了。1月7日,中华读书网在“每周学术”专栏中刊出了此文,标题略有变动———《我们这一代学者是“抄袭”的一代?》(系转发自学术批评网)。两天后,1月9日傍晚,世纪中国网站的“世纪周刊”也在“第一时间”醒目地登出,文章标题改为《我们是“抄袭的一代”?》。笔者对倪教授的不少评论…  相似文献   

2.
惊悉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在自己的著作《想象的异邦》中严重抄袭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这一事件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记得三年前,笔者曾撰文指出王教授在负责翻译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时,误把中国的孟子译成“门修斯”,不料文章发出后影响颇广,当时有福建同学提醒,都是厦门大学的校友,需手下留情些个。其实,当时笔者只是对中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表示不满,对王铭铭教授个人来讲,不过是治学粗糙了些,以后多加注意就是了。故而笔者也就不再做声。但王铭铭教授这次抄袭实在令人为他感到惋惜和难过,因为他已经…  相似文献   

3.
张国庆 《江汉论坛》2006,(1):117-121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战后兴起的一股反文化潮流,“垮掉派”是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但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被当成反动、没落、腐朽的标本而受到严厉的批判。但是,通过内部出版的“黄皮书”,“垮掉派”文学对“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沙龙、白洋淀诗歌群体,以及后来的后朦胧诗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接受影响的深入,中国当代文学中不仅开始出现了同“垮掉的一代”类似的文学人物,并且还开始出现类似“垮掉的一代”在路上漫行寻找自我的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同“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联系是建立在面对类似的社会现实人们不断探索、寻找自我的基础之上的,自我寻找是这两种文学形态之间共同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4.
“追寻”是先秦诗歌中的重要模式,《诗经》中“在水一方”、《楚辞》中“香草美人”两种模式是“追寻”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追寻”模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我们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无意识精神和命运碎片,它一直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一代一代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童示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2期发表对拙文《“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的《质疑》,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发展动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现拟作以下几点答辩。(一)《质疑》认为,拙文仅仅肯定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而否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相反,《质疑》肯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倒“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  相似文献   

6.
“综合创新”实已内涵有“辩证发展”的精神方克立《文史哲》1996年第1期蔡尚思先生的《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辩证发展”》(又载《新华文摘》1996年第4期)一文,其中对拙文《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又载《新华文摘》19...  相似文献   

7.
王宇英 《晋阳学刊》2006,(2):125-126
对“文革”的关注,早在“文革”刚刚结束时就已经开始,官方的否定、批判以及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构成了当时的主体内容。1985年以后,较为正式的“文革”史研究工作渐渐展开。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首先,相关史料仍比较缺乏,二是研究视角的狭窄,三是研究方法的单一。而口述史方法之所以能够对“文革”研究有所裨益,正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上三点不足。首先,口述史方法有助于充实“文革”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文革”时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最为特殊而敏感的一…  相似文献   

8.
“学术批评网”在2004年12月4日、6日和11日先后刊载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苗怀明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吕小蓬就后者博士论文“抄袭案”所展开的批评和反批评的三篇文章———《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评〈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对〈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一文的答复与声明》和《再评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驳吕小蓬的所谓“敲诈”说》,笔者对其中的是非曲直不敢妄加评论,因为这样严重的指控需要业内独立和权威的人士做出评判,像笔者这样的外人不该置喙。让笔者感兴趣的是争议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开拓认识论研究新阶段的新篇章──读夏甄陶的《认识论引论》王玉恒《哲学研究》编辑部“文革”前,我国理论界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苏联引入的教科书的思路来研究、阐述和宣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当时,还没有一本系统阐发认识论的专著。“文革”后,在...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性的集体生活便开始干预我们的个体记忆,而有关传统生活话语的记忆并未隐退,三者一直存在着一种复杂纠缠关系。《河岸》与《少年王》都是不久前文坛关于“文革”历史或者后“文革”历史书写的新作,两部作品都突破了先前文坛的“文革”叙事范式,更侧重于对历史掩映下的个体记忆、传统记忆以及集体记忆三者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1.
忆旧还是难     
拙文《忆旧之难》送《随笔》杂志后,编辑曾寄送黄裳先生,据说黄先生表示不想发表意见。因而该刊将拙文在今年第一期上单独发表了。日前收到编辑发来的邮件,附有黄先生回应拙文的大作《忆旧不难》,说明将在第二期发表。拜读之后。我一时分不清黄先生对我是赞扬还是讥讽。要说赞扬,我实在受之有愧;要说讥讽。又觉得不像黄先生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的气度。后辈晚生有什么地方说错了,直截了当批评就是了。要是我不接受,或者强辞夺理。读者自有公论。再说,如果因为我的过错而祸延先师。于我固然是罪上加罪,于黄先生似乎也有失厚道。黄先生说忆旧虽不容易,“只要实事求是,认真做去。其实也并不难”。只是“实事求是”和“认真”本来就不易做到,何况还受到其他诸多局限。拜读黄先生的大作,我倒更觉得忆旧还是难。  相似文献   

12.
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学习进行补课,彻底清除“左”的思想,增强党性,克服派性,认真处理好“文革”遗留问题,是广西当前首要的工作。在补课中,区党委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好《决议》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和伟大的历史转折两个部分的论述。这是抓住了根本。《决议》是我党清理“文革”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各种混乱的理论武器,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处理“文革”中各种错误、各种问题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必须抓好  相似文献   

13.
所谓红卫兵文学是对取材1966年一1976年城镇青少年生活的文学作品总称。“红卫兵”虽是一代青年的政治性代码,但进入文学世界的就不局限于青年政治生活,而是涵括了一代青年丰富而广泛的社会人生阅历、文化精神追求、情感人格的定位等等。在后新时期,红卫兵文学呈现由独白(先锋中的红卫兵意识到喧嚣商业前景下的“文革”禁忌消费)的景观,但真正的文学只能是想象的文学(相对本期的纪实文学、自传与学术研究文本),它以对世界的虚构而逼近美学王国的真实,从而修正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点上,红卫兵文学在后新时期形成其三种审美取…  相似文献   

14.
<正> 《齐鲁学刊》1989年3期赵玉桢同志的《要科学地评价李白、王维的山水诗》(以下简称《要》文)对拙文《应怎样评价李白的山水诗》(《齐鲁学刊》1987年3期)提出商榷。本着真理愈辩愈明的精神,再次申述个人的意见,请大家指正。1 《要》文在反驳我的意见时,抽出拙文所举诗例,说什么拙文“以李白‘游历大半个中国’、‘目击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来说明‘李白对祖国山水和自然的感受是深入细致的,较王维毫不逊色’,这样的分析,不能令人信服。”《要》文将拙文腰斩,而后断章取义地给予反驳,这种做法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5.
张光芒 《学术界》2003,(2):130-135
本文是对上文《解构抑或建构》的回应。文章对《自由神话的终结》一书提出启蒙解构论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 ,拒绝一代“后启蒙主义”者的宿命。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重释的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有唐小兵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洪子诚的《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这些论著或论文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等并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是“前现代”或现代化“倒退”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文化的另一…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笔者在拙文《理论虚置化:村民自治神话的背后》(《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3期)中曾提出:村民自治良性展开的一些重要凭借资源正在日渐消散萎缩,并称这种现象为“村民自治凭借资源的虚置化”,主要包括道德凭借资源、经济凭借资源和精英凭借资源等三个相互关联层面的虚置化;又在《当代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与村民自治问题研究》(《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3期)长文中就精英凭借资源的虚置化详加论述。但这一观点却在由笔者主持的“治理的尴尬——中国社会转型和乡村社会秩序”小型学术沙龙上受到几个学友的诘问…  相似文献   

18.
陈正敏 《兰州学刊》2008,(8):188-190
《启蒙时代》通过对南昌等在“文革”最初一段时间心路历程的描述,揭示了上海这个现代城市所具有的反讽精神,这种反讽精神使南昌等“文革”一代人,不仅没有更深地陷入迷狂,反而获得了启蒙。因而,《启蒙时代》这部小说在王安忆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反讽的表现,使王安忆的创作具有了一种新的维度,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语言学的世纪变革──评八年来《北方论丛》开展的文化语言学论争逸如,冯韧20世纪是历史悠久的中国语言学变革传统,采纳西学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世纪.然而就在这个世纪进入尾声的80年代后期,文革后进入大学的一代青年语言学者在他们的世纪回眸中对中国现代语...  相似文献   

20.
"生死齐一""悦死恶生"--论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永生,注定是智慧人生永远的渴求。生与死锻造了庄子哲学的恢弘与博大;而对死亡的沉思,更显示了一代哲人的睿智与洒脱,甚至使死亡这一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一、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大宗师》明确肯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杂篇·盗跖》云:“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意思是说,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因此,《庄子·达生》云:“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