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民产权论     
产权历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其包容的范围日益广泛,既包括有形资产,又包括无形资产。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产权多元化,最终实现从无产者向有产者转化,实现公民产权。本文从公民产权的含义界定、公民产权的基本属性、公民产权的观念误区、公民产权的多元构成和公民产权的实现途径等五个方面,对公民产权做了全面探索。公民产权的历史意义重大,是一次更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2.
现代产权论     
现代产权论王慎之,林永安一、产权含义的界定在以往的经济学教科书和辞典里,并没有产权的概念。产权,不过是改革年代出现的一个时髦经济词语。目前,仍有相当多的人把产权仅仅看成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是一种非常狭义的产权观。我们一向被告知: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术界在产权问题研究上,基本都把焦点对准“物”——财产,对劳动力产权很少提及.从劳动力产权的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和舒尔茨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劳动力产权理论的先驱.劳动力产权研究的难点在于劳动力产权实现的基本条件;劳动力产权实现的途径包括劳动力产权参与利润分享、健全.劳动力产权保障体系和构建制度化的民主协商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雷宏振 《唐都学刊》1995,11(1):11-14
产权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现象不合理、经营行为扭曲的根本问题。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产权经济学,切实运用这一理论体系的范畴、方法及所揭示的规律,引导企业的合理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但可以调整好社会分配结构、摆正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真正走向市场,选择合适的代理制形式,实现公司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众说纷纭的产权定义常常让人无所适从。尽管每一种定义都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给出产权的规定性,因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忽略了一个共同问题,即产权:到底是谁的权利?产权的主体是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不同的产权的概念的形成。如产权的主体是所有者的话,...  相似文献   

6.
高玉  梅新林 《学习与探索》2004,1(6):136-140
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自己的本位性,表现为变动不居、价值多元、内在的紧张与冲突、探索与创造等特征。近代翻译文学是中国近代的本位性文学。确立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观对中国文学通史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钱大军 《求是学刊》2013,40(5):94-100
权利本位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即获得广泛的认可,但也备受质疑。权利本位理论中的权利主要是作为"类"存在的普通的民众个体的权利。因此,权利本位理论是为个体权利保障而构建的理论。权利本位理论不仅包含普通民众或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包含权利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造成权利话语恶果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权利本位理论,而在于没有适格的人或者说是没有恰当权利文化的人。权利本位理论与实践并非脱节,而且与刚性维权没有必然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法律本位之演进论略董延林孙宇法律本位,亦即法律的中心目的,或法律的中心任务。人类社会自法律产生以来,法律本位实现了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社会本位”的演进。有的学者把这一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义务本位时期、权利本位时期和社会本位时期。纵观...  相似文献   

9.
论节约能源法的义务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从合理利用有限能源和保护环境来看,还是从实现能源价值来看,节约能源法以义务本位是有益的,这也是我国自全球性能源危机以来开展节约能源法制建设实践的选择,并体现在节能技术法律制度、国家支持节能管理制度、建筑物节能管理制度、节约能源法律责任制度等节约能源法律制度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产权理论刍论郭占恒现代产权理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在中国着手改造传统企业工厂制,构建现代企业公司制过程中,弄清现代产权理论的内涵和沿革十分必要。一、马克思对现代产权理论的探索和贡献直观地看,马克思没有提出产权概念,更未及建立现代产权理论体系,但...  相似文献   

11.
产权社会化促使产权结构由集合型向社会型结构演进.社会型产权结构是产权社会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现代产权存在的客观状态.它是产权开放性、社会成员共享性、流动性、交易性、虚拟性的存在形式.社会型产权结构经历了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奴隶社会是高度独占、封闭、私有的集合型产权结构;封建社会打破了集合私有的产权结构,呈现为地主私有的土地产权与农民所有的劳动力产权的二元对立;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私有的产权结构;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公有的产权结构.在社会主义后期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公有的产权结构将得到高度发展,将呈现高度公有性、高度社会性、高度开放性、高度流动性,最终随着产权的消亡而自然消亡.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及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绝不亚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改革。从长远来看,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有利于大大提高农民作为乡镇企业所有者的主体意识,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建设新农村的决心;有利于大大提高农民文化技术与管理水平,使农村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利于推动乡镇基层政权机构的改革,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合作制”本身具有的优点和不足决定了它仅适宜于作为小型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目标模式,而大中型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则应以股份制作为目标模式为宜。文章最后指出,“股份合作制”这个名称并不科学,但在产权改革中也不必在名称上争论不休,关键在于是否循着产权改革的道路往前走。“一步到位”是做不到的,“分步到位”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人民本位思想主要是从其理论的功利目的、依靠力量和价值标准三个方面集中体现的。由于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与政治现、人民现与实践观、人民现与真理现的高度统一,因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短短15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显示出勃勃生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研究、运用好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对于建立一个新的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强党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其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于“公民社会”这个概念在运用这个概念的研究者中间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公民社会问题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评价,但是,并没有对它作过详细的解释。长期来,对前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西方研究者的著作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这种态度给我国的公民社会问题的科学探讨带来了危害,因为不注意分析在这个问题上世界社会思想的理论遗产,今天便不可能进行科学探索。  相似文献   

15.
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作为自组织经济系统,要求政府为之服务,而使自己成为本位。我们的确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我们需要的,确切地说,是政府以市场为本位,从而为市场服务的政府宏观调控。改革的基本目标不是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从直接控制变为间接控制,而是从政府本位走向市场本位,形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主体的人对于产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呢?我们认为这种权利可以分为两种(两类)权利:其一,主体未取得所有权或者财产的其他权利之前的权利淇二,主体取得所有权或者财产的其他权利之后的权利。1所有权的取得以物权理论而论是一种完全的自物权的取得,传统的所有权的取得一般认为存在几种方式t占有、时效、添加和继承,这也被称作财产权的规则,或者称作财产权的取得规则,除此四种规则外,传统的财产权理论和民法一般都承认和规定"赠与"与"馈回"也为财产所有权取得的方式。这几种财产权的规则最显著的特点是所有权获得者通常对其所…  相似文献   

17.
延涛 《社科纵横》2002,17(3):25-27
在拙作《筑基 :中国教育再论》一文中 ,我提出两个基本观点 ,一个是教育国家全包问题 ;一个是教育产权保护问题。第一点并非新观点 ,倘有新意 ,也只是针对于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出现的新情况 ,即教育作为产业受到市场游戏规则约束这一点所发议论而已 ;第二点则在我看来是全新的 ,那是因为我所接触到的各种学术理论信息尚未有“教育产权”这一概念提法。只在《科技日报》2 0 0 1年 6月 13日第二版头条见有该报记者宦建新的报导《“人才产权”新概念》。“人才产权”已接近我的教育产权概念提法 ,但所指不同。两点都未展开论…  相似文献   

18.
一、制度·交易成本·产权制度(institutions)乃有关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使行为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约束个人行为的规则、应遵循的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发生经济关系、进行交易活动的方式。它以组织(organization)作为经济关系的连接点和支撑点,以产权(propeny rights)作为交易活动的实体,以交易成本作为制度建立和运行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论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龙 《浙江学刊》2001,3(2):81-84
所有权着重说明由财产所引起的人与物的关系,是对财产归属问题的权利规定.产权则着重说明由财产所引起的入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性行为权利,外延比所有权宽得多,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若干权利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20.
论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一个重要标志,能更好地体现公共管理的民主性、服务性、透明性和有效性。本文不仅从公共选择、新公共管理、治理和善治的视角,分析了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及模式,而且提出了要促进公民参与,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建设、第三部门、电子政务及其相应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