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与"美在意象"、"美在和谐"、"美在呈现"的观点相对应,执政党政治美学所描述的"政治活动之美",具有"形式之美"、"中和之美"及"为人之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及执政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活动之美",对当今一些忽视美学评价的执政行为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徽州砖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安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砖雕所表现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视觉美感研究其意象结构之美,分析出它的讲究诗情画意的意蕴之美、神采飞扬的气韵之美、自然朴素的儒雅之美、寓教于美的教化之美以及世俗享乐的情趣之美.同时从这五个方面发现,徽州砖雕是一种富有精神与情感传达的艺术创造,从而揭示其背后深厚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审美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士兵突击>所展现的崇高之美、真实之美、人物之美和理想之美,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审美力量.这种审美力量直抵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人们在震撼感动之中呼吸英雄的气息,体验诗意的激情,感悟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胜鬘经》所蕴涵的美学思想极为丰富,本文从《胜鬘经》美学的思想基础,本性清净的心性之美,慈悲济世的人格之美,借喻说理的言教之美,不可思议的涅槃之美,说法过程的愉悦之美六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乘美学独特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拈出"意境"一词,以之论元剧之美。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历来学术界争论较多,但基本观点偏重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王国维所论元剧"意境"之美则侧重于表现戏剧情景逼真、语言质朴、自然通俗、落尽铅华之美。王国维慧眼独具发现了元剧之意境美,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别样之美,从而奠定了元剧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6.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7.
以西藏题材人文纪录片1位人物形象,给观众全景式地再现了西藏人民生活的朴实、勇敢、纯粹、乐观、和谐。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所表达的是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8.
就哲学层面而言,人类自身始所面对的真与美的问题是比较基本的问题。哲学之真有其三重规定性:逻辑之真、认知之真、本体之真。同样美学之美也蕴含着相对应的情况。而当谈及真的问题时,便必然进入到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由真及美,美与真相融合,进而确证美的本体。而以其相容之能动性,故此是实践的。这种实践的美学本体论中,美以真为基础,并最终统一于实践的本体。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推崇基于肉体和鲜血的人的天生本能——性,劳伦斯将性亦美之美学观融入他所创作的全部文学作品之中,然后通过再次调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让性获得彻底解放从而更加健康,解脱那时的工业化社会。劳伦斯的文学作品的性描绘非常大胆直白,且表现出推崇自然之美、推崇原生态之美、推崇肉体之美的独到观点。  相似文献   

10.
(托名)狄奥尼修斯的美学并非从感觉出发的审美美学,而是从古典哲学出发而奠基在他的哲学神学基础之上的本体形上美学,这其中蕴含着神学论的主题。美首先是上帝所专有的绝对谓项,上帝是超验之美、原初之美、永恒之美,赋予此间世界一切存在以美的属性;由此才有了此间世界之美和艺术之美。他的本体形上美学是基督教美学和古典美学的分水岭,不仅直接造就了基督教哲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在关注和分析质料与形式之关系的前提下,还对于拜占庭的艺术理论、特别是圣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仅以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为例,分中举之前、中举入仕至辞官归家和弃官家居三个时期,看汤显祖的诗文以及戏剧创作,得出结论:汤显祖一生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科举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科举经历在诗文及戏剧创作中都有所表现,从而也可以说屡次科举成就了汤显祖。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因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体制完备而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运用诙谐的艺术手法,通过喜剧性的情节、滑稽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较好地发扬了"寓庄于谐"的艺术传统,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审美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推动杂剧的传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侯传文 《东方论坛》2009,(6):27-31,51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重要的戏剧家,既有丰富的戏剧创作,又有深刻的理论思考。他重视戏剧的“情味”和象征意蕴,提倡戏剧冲突的内向化与戏剧审美的和谐性,强调戏剧的表演特性,关注戏剧的舞台效果。这样的重“情味”、重表演的戏剧思想是对印度传统戏剧诗学的继承和发展。泰戈尔将东西方戏剧诗学熔为一炉而又实现了双重超越,是东方戏剧诗学现代转型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论抒情诗戏剧性的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剧同质”的诗学基础在于这两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冲突”。作为模仿的艺术,戏剧依靠人物的行动间的冲突来表现它的戏剧性。作为表现的艺术,抒情诗则利用各成份间相互抵牾而形成的矛盾语景来展示自身戏剧性的特征。“戏剧性冲突”不仅是戏剧结构的原则,同时也是抒情诗结构的原则。依靠这一原则,诗歌营造并且克服了自身结构中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形式间的诸多矛盾,最终达到主题的统一,形成完美的戏剧性整体。  相似文献   

15.
简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尼尔是美国表现主义的代表剧作家。他的表现主义戏剧表现手法独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主义注重表现,深层次地外化人的心灵,这种特征反映在奥尼尔的表现主义剧作中,产生了很强烈的审美冲击,即通过梦魇般的表现,让观众或读者敬畏人生,认识到生命的崇高;通过图式的、强力的象征,突破了表象,表现了事物的本质;通过荒诞化的表现,重构了生活的真实;通过艺术地变形,展现生活的悲剧、痛苦与丑恶;通过通感的运用,加强了对感受、意念、体验的表现;通过大段的内心独白,用哲理、诗意的语言架构起了梦、诗与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曹禺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剧”究竟“怎是”,如何建构现代西方意义上的“话剧意识”,中国学界、演艺界在1930年之前一直昧而未明。曹禺在改译《争强》一剧时,从布局、行动、性格、对话和情趣等方面,表现出他对现代西方话剧意识的极其敏锐的悟解。曹禺的话剧意识形成的机缘是多种的。《雷雨》产生前后曹禺的话剧意识已经很成熟,走在当时、乃至今日中国话剧界的最前沿。话剧剧作家写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以什么样的话剧意识引领写作,才是最为关键的。话剧进入中国已经百年,但如何补上话剧意识这一课,在今天仍显得急迫。  相似文献   

17.
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生命。夏衍的剧作,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中独树一帜。夏衍善于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刻划来反映社会生活。他的准确凝练、质朴自然又充满激情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塑造剧作人物性格本色奠定了基础。强烈的艺术激情、生动的形象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构成夏衍戏剧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田汉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所从事的戏剧运动,都有日本戏剧及文艺思潮的重要影响。田汉的戏剧形式得益于秋田雨雀、菊池宽等剧作家。田汉所推崇的"新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则源于厨川白村,表现了"灵的极致"与"人类之爱"。田汉所从事的戏剧运动,则受到了坪内逍遥领导的文艺协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奇酸记》是清代戏曲家李斗根据《金瓶梅》改编的一部戏曲作品,主要表达张竹坡的“苦孝”主题。作为该剧的主要批评者,防风馆客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该剧进行评点,阐释了作品的主旨,考订了音律的得失,探讨了戏曲改编与舞台实现的问题。从批评意识来看,防风馆客不仅在接受中完成了对作品的批评,而且以积极的姿态探讨从戏曲改编到舞台实现的整个艺术生产过程,主体意识明显。防风馆客在批评中推究作者之意,考察改编得失并传达其审美期待,是一种理性化的戏曲批评。作为一种“实际批评”,防风馆客对《奇酸记》的评点对于探讨清代中期的戏曲批评及戏曲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范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戏曲的一朵奇葩,问世400多年来在国内舞台上以各种形式久演不衰。文章旨在研究该剧在海外的传播,主要综述《牡丹亭》剧本问世以来在海外的翻译介绍情况和作为戏剧在舞台上的演出及引起的相关评论,通过综述《牡丹亭》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和反响,了解传播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今后该剧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