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土第,累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迁给事中、正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薨于位,赠吏部尚书,谥孝肃。他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 (-)清心直道,刚而不愎。包拯“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可见他从小就读书刻苦,抱负高远,立志为国家尽力。他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续改监和州税,可是他“以亲老侍养,不仕宦  相似文献   

2.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他自28岁中进士起进入仕途,既担任过县、州、府的地方长官,又掌管过财政和物资转运的工作,还做过谏官和枢密副使。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有敏锐的洞察力,其在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改良主张与实践,史学界早有评述。今年正值包拯诞生1000周年,本文拟从军事思想的角度,着重探讨包拯在治军与边防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期填补这一历史人物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一、北宋中期的边患与包拯的忧虑北宋王朝的外患主要是辽和西夏。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因集…  相似文献   

3.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旧史称其“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或谓“小夫贱隶,类能谈之”。在中国历史上,英雄伟人,帝王将相,官高功大,对历史作出过重大贡献者,代不乏人,而其在民间的影响却远远比不上包拯。只此一点,就足以引起世人的认真研究,揭示其中的真谛。 包拯生活的年代,大体与真仁两朝相始终。真宗在位二十五年(997—1022年),仁宗在位四十二年(1022—1063年),可以看出,包拯的青少年是在真宗一朝度过的,而其大部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与天地齐名的历史伟人——包拯。近千年来,他以“公正廉明”、“执法不阿”等优秀品质,一直是民众心目中最称神圣的“青天”。然而,在包拯的仕宦生涯中,更多的是从事以赋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活动。从经掌州县赋税,到数任路级赋税长官;从户部副使,到总领三司,包拯为北宋王朝“理财”几十年。当时,北宋政府已面临严重危机。税政不治,税吏贪婪,几成百弊之首。勇于以国家为己任的包拯,对  相似文献   

5.
试论包拯的知行统一杨荣(淮南师专淮南232001)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他从政25年,清正廉明,直言极谏,躬行不懈,实事求是。包拯执法如山的威名可谓,家喻户晓;他为官做人的另一面“知行统一”,知错必纠,更能显...  相似文献   

6.
包拯字希文,公元九九九年生于庐州合肥县,公元一零六二年死于北宋首都开封府,终年六十四岁。包拯墓葬,有文字可考的两处: 一处座落在安徽合肥市。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庐州》载:“包拯墓在府城东十八里,地名双阙”。明崇祯《庐州府志·合肥县》载:“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十五里,自子繶以下皆附葬”。嘉庆八年《合肥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包氏宗谱》包拯墓图上注:“墓在庐州府  相似文献   

7.
包拯与改革     
(一)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卒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基本上和真、仁两代相始终。 北宋真、仁两代,从经济上看,是北宋的繁荣期,但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全国半数以上的耕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官僚集团剧烈膨胀,由宋初不足一万、真宗景德中的一万余员,到仁宗时的二万余员,军队也由宋初的二十几万,发展到仁宗时  相似文献   

8.
陈宏德 《老友》2009,(6):51-51
北宋时代的包拯,曾任监察御史、开封知府等职,为官刚正,执法严明,权臣贵戚为之敛手,是有名的清官典型。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谁知第一个来送礼的居然是皇帝。大概负责送礼的太监也知道包公不收礼的规矩,但皇上差遣,办不  相似文献   

9.
<正> 钟林斌在《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简论》一书(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民间色彩浓郁的包公戏(陈卅粜米>》一文中,据南宋朱熹编的《五朝名臣言行录》引民间对包拯评论的一段话:“(包拯)知开封府,为人刚严,不可干以  相似文献   

10.
包拯是北宋著名"清官",于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拯在其一生的司法活动中,提出并实践了以"清心"、"直道"为核心的司法道德观念,要求司法官吏应具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依法办事、执法如山等职业道德。这种司法道德观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包拯与中华民族精神郭学信在中国历史上,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包拯可以说是一位声名喧赫、影响深远、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一直成为人们所称道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包公墓志铭》开头这样讲:“宋有劲正之臣,日‘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  相似文献   

12.
北宋仁宗统治四十二年(1022—1063),其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范仲淹主持推行的新政。新政的成败与具有建言和纠察之责的台谏官(御史与谏官的合称)有密切的关系。包拯恰在新政时期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和监察御史,属御史台官员。他对新政的态度及在此期间的表现,是评价其历史作用与地位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包拯的论著,主要依据分类编辑的  相似文献   

13.
曾巩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五十九岁时由洪州移知福州军州事,元丰元年(1078)六十岁召判太常寺,未至京师而改知明州。在福州时间虽短,而政绩卓然。 曾巩知福州后,首先仍以廉洁奉公作为仕宦的准则。 在宋代,州府以上的官吏除享受固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一、二晏词的历史地位晏殊、晏几道,是北宋初期两位父子词家,世称“二晏”。文学史上盛行“北宋词坛四大开祖”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就有晏殊和晏几道。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知学问,十四岁以“神童”荐之于朝,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同平章事,兼枢  相似文献   

15.
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王禹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出身“磨家儿”,官至翰林学士,晚岁曾贬知黄州,故后世又称王黄州。王禹偁一生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禹偁三十岁,考中进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五月,卒于蕲州,享年四十八岁。禹偁一生著述甚多,可惜大部分作品都已散佚,今只存《小畜集》  相似文献   

16.
“包相爷”正义肖建新包拯(993—1063年),字希仁,庐州(今合肥)人,北宋仁宗时期著名的清官。千百年来,人们对其推崇备至,乃至奉若神明。而其见之于正史稗传、小说杂剧的别名异称,林林总总,诸如包待制、包龙图、包老、包公、包孝肃……,不胜枚举。这些名...  相似文献   

17.
北宋“太学体”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学体”,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流行于太学的一种文体。它是石介在猛烈抨击“西昆体”的同时,把文风引向另一极端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怪僻。“太学体”在太学建立之后的形成、影响,以及欧阳修嘉二年(1057)知贡举与它所进行的斗争,是研究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李望 《淮海文汇》2004,(1):45-46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年(1079)三月,苏东坡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苏公知徐至今已有900多年了,而徐州人民一直怀念这位杰出的大文豪,怀念这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林语堂语)。  相似文献   

19.
金君卿,字正叔,北宋浮梁(今属最德镇市)人。金君卿与欧阳修,范仲淹、曾巩同时代,且互有诗歌唱和,曾巩还曾为金君卿之父撰写墓志铭,关系更为密切。由于《宋史》无传,墓碑无存,故其生卒时间及生平事迹,后人均不得详知。但据一些零散资料,我们仍能知其梗概为:北宋康定(1040年)中,范仲淹守鄱阳,金君卿被“延致门馆”。①庆历(1041~1048年)间举进士。②皇祐二:年(1050年)任秘书丞,五年(1053年)任太常博士。③为绠亲,仁宗时调任江左,历任知临川、权江西提刑④和江西提  相似文献   

20.
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几道(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著有《小山词》。后人论词,常称其父为“大晏”,称其本人为“小晏”。小晏是北宋令词造诣最深的作家。冯煦曾誉扬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但是,对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古今词论家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小晏词评价最高的是北宋诗词名家黄庭坚,他在《小山词序》中给予很高的评价。之后极力肯定小晏词的词论家固然不少(如陈振孙、王灼、毛晋、周济、冯煦),但他们着重赞扬的还是小晏的才华,而不似黄庭坚极力赞扬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参看唐圭璋《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