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目标,其终极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生存价值.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日益发展与提高的今天,人居环境的优劣受到普遍关注.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因此,加强对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了解人类发展中对环境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从中找寻并验证真正适合人类长远生存的重要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对人类发展历史中环境观念的追溯和各个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比较分析,文章得出了人类发展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对环境忽略、对自然进行征服统治,最终正视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形成循环经济全新理念,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一历史结论.这对于探讨人类与环境实现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狭隘的文明观和偏执的发展模式的导引下,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地球遭受着人类的劫掠和破坏.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的威胁.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呼唤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义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它不仅破坏整个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世纪3O年代到50年代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卜\大公害事件”至今使人心有余悸。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性事件仍频频发生。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环境资源一旦遭受破坏,要恢复原状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使人类可以在舒适的生活环境里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便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成为法学界探讨的重点。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十分重视,已将…  相似文献   

5.
杨文会 《河北学刊》2006,26(4):152-156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环境艺术教育尚属新兴学科,环境艺术大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公共空间、城市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品以及室内空间、公益性设施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体,不仅协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导和设计着社会和人类的行为。今天,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为此,应当加强环境艺术理论的探讨和设计水准的提高,使环境艺术与高科技相结合,与人类文化相结合,在总结中国传统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有益的设计意识和技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三门峡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孕育积淀了丰厚的古文化资源。通过阐释该区史前古文化的特征和古环境的特点,探讨了古文化演进与古环境变迁的密切关系,认为:适宜的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息环境和丰富的生活资源,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反之,环境恶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阻碍、延缓文化发展,导致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工业设计作为创造产品的思想和科学方法,成为改善人类生活方式、调整人与环境合理关系等的决定因素。认清设计价值的本质内涵,沿自然发展的规律和主线去思考人类和社会问题是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以迎合或超越时代的方式来施加对人类生活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欣 《社会科学论坛》2005,(12):134-135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首先是生态学家提出来的,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另一种可持续发展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其核心是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人的发展是人类的理念支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动力.生活和生存两种生命状态是人和动物生命内容的不同写照.当人类以实践和意识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由生存转变为生活的时候,实践和意识就成为人和动物分道扬镳的界碑,同时也成为人们进行生活、创造生活的根本前提和手段.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在于:实践性和意识性使人类产生了新的本能需要的追求,这种需要的发展性不仅使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且使人类类生命的追求有了递进性,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类生命追求的最终状态.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人类永远的追求.现代化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走在人类社会发展最前沿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后进国家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追求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成功,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结构出现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口爆炸、食品短缺、资源衰竭、环境恶化、气候异常、灾害频繁等等,这些属于生态经济性质的问题日益威胁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地球生态经济系统陷入恶性循环的生态危机中,尤其是丘陵地区农村生态危机更为严重.生态环境系统的人为破坏,越来越危害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危及到我们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人们不得不认真地对征服自然的“伟大胜利”进行全面而彻底的反思.本文旨在探索在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发展观上,选择适合丘陵地区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2.
伴随全球数百年的工业化发展,科学技术虽功不可没,但其负面影响依然伤痕累累.归纳起来,科技促成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工业文明却伴随着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活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了生态危机;科技形成了人类技术化的生存方式,技术生存对科技单一、过度的依赖,给人类带来了人性危机;由于不同主体的利益驱动和人类主体能力的有限性,科技给人类带来了或显或隐的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南京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地理空间,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应将科学发展观与人居环境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文章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择了城市尺度作为研究层次,对南京市区人居环境的自然子系统、建筑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网络子系统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陈媛 《学术论坛》2008,31(3):22-27
当代人类生活日益呈现出审美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引入审美态度;在非日常生活领域把审美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当前学术界对生活审关化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生活的审美化,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人性的堕落,是人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审美异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类生活的审美化是一种真正的进步,是人性的真正复归.文章认为当代人类生活审美化的意义需要从人的发展视阈中加以审视,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物质基础和文化形态的跃迁使人的发展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向:人的发展从以物质需要满足为目标和动力转向以精神需要满足为目标和动力,文化在人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文化在本质上是审美的,人类生活审美化的实质是人的当代发展的审美吁求.  相似文献   

15.
公民环境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环境权产生的客观原因  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 ,人类改造自然达到一定深度 ,引起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危及人类自身时提出和产生的。 1972年 6月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宣告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宣言说 :“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 :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 ,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 ,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 ,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  相似文献   

16.
在早期人类的生存活动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禁忌,它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原始人类思维意识的发展水平,它是早期人类社会的调节器,调整着原始民族或部落内部的各种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和探讨原始人类的生存活动时,有必要着重考察一下原始人类各种各样的习俗和禁忌及其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原始人类的生活习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风俗习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人类与动物界分离之初,风俗习惯处于萌芽状态.赤身露体、茹毛饮血、穴居野处,曾经是人类童年时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困境,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低碳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低碳农村建设在我国正面临着农业化肥使用不合理、农村养殖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农业生产过程中“高碳”中间资源消耗逐年增加、农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等问题;同时,还存在着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政府环保宣传有偏差、财政投入不足、农村“高碳”生态生活环境现状堪忧等制约因素.为此,必须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探讨低碳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发展成果成为人类的理想追求.生态文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发展观的演进显示着人类发展理想的完善过程,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基础上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社会原则的公平,社会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社会消费模式选择的合理,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来挖掘其内涵.  相似文献   

19.
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主题.高等学校肩负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高等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地球"为主题,大力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绿色思想建设、绿色行为建设、绿色环境建设,努力地实现全面的绿色大学建设,并以其模范行动引导社会发展,引领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不能停止生存,也不能停止生产,而生产和生活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系统中进行。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造就巨大生产力而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不仅使人类生活和工作场所遭到破坏,而且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