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七夕情人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七巧节,属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  相似文献   

2.
《新少年》2010,(7):60-61,32
“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大家都听过吧?“乞巧节”,俗称“七月七”,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天河相会的日子。每到这一晚,年轻妇女就会在星光下,展示针线活,向织女乞求,让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这一天叫“乞巧节”。  相似文献   

3.
帝舜时代,禹为舜的大臣。他受命治水,为丰盈虞舜所建帝国的"国库",开辟了著名的九条赋税航道和一些陆路交通线,并改革贡赋之法,使国库财粮足,仓廪实。牛郎的先祖在尧舜时代曾因担任国库的"保安",所以有缘与舜的孙女(织女)相识相爱终成夫妻,而使家族一度兴旺。但国库与牛郎家族却随着舜帝退位而受禹的排挤相继衰落。舜裔与牛郎家族,大量从晋南外迁,流落他乡。  相似文献   

4.
流传至今的著名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是怎样产生的呢?牛郎织女相会佳期为什么选定在七月七日呢?相会时为什么要选定乌鹊填河呢?这些艺术构思不会是偶然的,一定有其所以如此构思的某种社会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而这些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往往从民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脉络。本文有感于此,试图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一、“牛郎织女”故事是怎样产生的“牛郎织女”故事,汉魏时期已基本完成。故事中诸如牛郎、织女为夫妇,他们隔河相望,只能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相会时要由乌鹊填河等等主要情节,当时文人诗文中都有歌咏或记  相似文献   

5.
《女人世界》2008,(8):48-49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如果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没有彼此相爱,如果王母娘娘对这段仙人之恋不予干涉,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人们口中争相传颂的爱情传说。每年七月七日,牛朗织女两大星座竟夜经天,鹊桥相会,给仰望星空的人们以无尽的遐想,七夕的雨水露滴,据说都是牛郎织女喜极而泣的相思之泪。在中国所有节日中,“七夕”是唯一一个由神话爱情故事演变而来的节日,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民间出现了解放思想,男女两情相悦,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以喜结良缘的婚姻模式.追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因婚姻受阻,双方殉情.随着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其地位发生动摇之际,又涌现出违犯天条、人神恋爱、婚姻自主的牛郎与织女之爱情故事.渊源于此而来的七夕·乞巧与中国情人节,把故事情节推入一个新高潮.  相似文献   

7.
卞宏波  吴健 《社区》2001,(9):51-53
“户口簿”,这个让亿万农民、让众多两地分居的“牛郎织女”充满辛酸、痛楚回忆的“小本本”,如一堵无形的“城墙”,几十年来横亘在农村和城镇人口之间,难以逾越。如今,这个令人伤心的“小本本”正褪下计划经济的传统色彩,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并朝着实现公民权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三种价值目标,循序渐进地向现代户籍制度迈进。  相似文献   

8.
嫦娥,又名常娥、常仪,山西蒲州人,舜帝外孙女。“嫦娥奔月”是因丈夫后羿贪色移情、骄横暴虐,经多次劝谏无效后,嫦娥负气窃食不死药而离家出走,飞奔广寒宫求仙的神话传说。展现了父系社会妇女被歧视被轻薄致使夫妻失之和谐,发生分裂;折射出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攀登月球理想的追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八月十五为中秋,中华儿女共婵娟,成为我国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但它的内涵,却不仅仅是狂欢。团圆,浓缩了无法割裂的情,凝聚了难以言述的爱——白发双亲日复一日的倚门遥望,天涯游子难以排遣的羁旅情怀,“牛郎织女”魂牵梦萦的刻骨相思……无尽的牵挂,无尽的念叨,到了此时,全都释然。——樊金荣  相似文献   

10.
赖晨 《山西老年》2013,(8):47-47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这个古老、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到今天依然是那么美好、动人。在这一天我国各地至今保留着奇特而又充满情趣的风俗习惯。摸秋河南西南部流传摸秋的风俗,在七夕晚上,那些结婚后一直未孕的少妇想要孩子,就在七夕晚上,让几个未婚的年轻人到南瓜地里摘一个长形的南瓜,像抱婴儿一样抱回来,然后放在她的床上,据说,很快她就会有孩子了。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