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造“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构建以互爱、平等、对话、共享为内容,以和谐性、动态性为特点的民主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师生关系奉行师重生轻的理念,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传统道德文化内涵,传统道德与国家政策一起维系着这一教育传统的延续.随着社会逐步发展、民主法制观念的深入,高校师生关系在法制化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正在转型.如何针对现实情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确立师生平等思想,从转变现念出发,从法律的角度全面推进和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形成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一直是师生关系理念的主流,这一理念,滥觞于先秦儒学道家各派,随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定下了不可撼摇的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教育的价值目标由“学而优则仕”转向“学以致用”,教育的评价手段已由“应试”评价转向“素质”评价。所有这些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现代高校的师生关系的定位问题。因此,对高校新型师生关系作出分析与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融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之美。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它的提出既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入把握,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日新”思想深入而全面的传承与弘扬;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发展与升华;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传统“重交”观念的弘扬与丰富;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用化”教育是导致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实用化”教育思想是以追求静态经验知识的积累和大批量标准人才产出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其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实践形态包括唯知识至上的教育内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标准化的评价方式。针对“实用化”教育的影响,重塑高校师生关系的三大策略是:树立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构建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内容和推行高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教育实践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对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孔子教育实践中平等的师生观、亦师亦友的师生观和教学相长观的师生关系进行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建构,从以人为本和为人师表两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之精华,一言以蔽之,即是“仁民爱物”,而以“民”为本。孙中山先生的学说,其理念与儒家思想相同,俱是以“仁”为中心,讲天人合一的协调关系,去解决人生之各种基本问题。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革命史》一文中,谓其谋中国革命,所持之主义来源有三,其一即为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中实以“孔学”为中心,职是之故,孙中山先生的学说与儒家思想确有脉络可通之处,两者皆具同根之源,吾人试就二者加以比较研析。  相似文献   

9.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师生关系观:一是传统教育哲学指导下的师生关系观;二是当代教育哲学指导下的师生关系观。在此基础上对建构当代教育转型中师生关系观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探讨了如何处理好几个师生关系的对策问题:提出了要遵循“适度性”原则,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度;加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力度,寓尊师爱生的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明确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加强课内外的情感沟通,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湛若水哲学体系的构建与易学密切相关。在阐释心学思想时,湛若水借鉴《周易》经传的思想,创造性诠释了《系辞》、乾卦、复卦,构建一套以“知几”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心之体即是易体,心之几即是爻变”为湛氏易学思想的总纲,该理念高度概括了心与易通一不二的关系,积极推动了明代中晚期心学易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历史任务,必须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范式。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及其基本观点,阐述了传统思政课教学范式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原因,从深入贯彻一个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关系和教师角色“两个转变”和推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演进”3个方面探索建构主义视域下思政课的教学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充分发展为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从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倡导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宁玛派高僧隆钦然绛大师蒲文成隆钦然绎(1308-1363)是14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宁玛派最著名的佛学家。他继承莲花生大师传出的“空行心要”和无垢友上师所传“牟扎教规”,直接受教于仁增古玛拉杂(1266—1343)上师,将无垢友所传大圆满法结集为“仰兑”...  相似文献   

14.
本科生导师制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立德树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育人举措。最初牛津大学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要义是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密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而导师制在国内的推行则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激增、导师规模相对匮乏的困境。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例,探讨了“3+3”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依据、制度实践及实施效果,总结并指出还需继续在认识、组织、互动、考核等四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健全该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则揭示了韩非“以法为教”思想的终结。《说苑》儒法结合的“为吏之道”为执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人道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教学观照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思想、课程、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借鉴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提供新途径: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改变“计划主义”倡导“合作性计划”;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师生互动的“多维性”;在教学内容上,改变知识接受的单一标准而确立教材掌握的意义标准;在学习理念上,改变传统的“占有”式学习观念,重新建立“存在”式的学习观念。  相似文献   

17.
魏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 ,其《海国图志·筹海篇》系统体现了他的海防思想。《筹海篇》主张“以守为战”、“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以夷款夷” ,阐述了一种攻守兼备的战略思想。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更使鸦片战争后的思想界有了较为明确的奋斗目标 ,为后人所效法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从“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吏者为师”“学者为师”到“专者为师”的发展演变。创新型教育专业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各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培养创新型教育专业人才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与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新时代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同于传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所呈现的封闭、独立、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而是坚持开放、多元、综合发展取向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新时代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等五大新型教育理念。在这五大新型教育理念引领下,新时代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从创生教师教育哲学、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创新型教育专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以祖为师”、“以美为师”三条路线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依据是:防止过“左”的逻辑,以消除对前苏联结局的“隐喻”性担忧;防止复“古”的逻辑,以减少官僚传统及其“影子”对现实的干扰;防止过“右”的逻辑,以驱散将普世价值“过度引伸”导致的迷障。  相似文献   

20.
荀子教化思想与理念中存在法政要素与模式,从内部角度分析,内容上有融合“礼法礼义”与“圣贤君子”的模板化要素,以及以道德等差与礼法贯通整个过程的示范化要素;而从外部视角来看,可得出以师教导与以礼法规范为内容的强制化要素,以及以学习为条件的发展历程的可塑化要素。以传统中国纵向历史发展中人的制度化特性为文化背景,荀子教化思想背后蕴含基本的原理,展现为“圣贤君子”的制度化,并且具备规范性、规制性和文化认知性三大特性;从具体运行来看,以示范化要素为起点、模板化要素为内容、强制化要素为手段、可塑化要素为途径与归宿,形成一个从圣贤到圣贤的“制度”循环,作为荀子教化思想中的法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