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孔子的政治文化观中有着极为浓烈的崇古情结。他不满于当时社会的混乱 ,立志对社会进行改造 ,历史文化信仰成了他创立救世方案的丰富资源。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构造了一个向后看的乌托邦———有道之世。在这个有道之世中 ,孔子一则认同了等级制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二则制造了一个圣王修己治国的政治神话。为了使社会回归 ,孔子提出了一个“克己复礼”的社会改造计划 ,即通过对人进行道德改造使人的本质得以恢复 ,从而达到救世的目的。孔子“克己复礼”的仁学弘扬了人的道德价值 ,但却把等级制的“礼”视为价值的核心、“百世不变”的古“道” ,从而使道德沦为政治的工具 ,也使人的本质为等级制所扭曲。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要受到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曾提出:“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孔子也不例外。由于他正处于我  相似文献   

3.
孔子“好古”思想小议陈科华一“老彭”与“信古”《论语·述而》中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所谓“老彭”者,旧说为“商贤大夫”。后人对此有歧议①。其实,“老彭”其为人也,是不是“商贤大夫”,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虚静和自由是古代两种主要的审美心态,这两种审美心态都源于庄子。"虚静"与"自由"心态是艺术家创作的基本心理条件,对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等都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人的山水佳作 ,多维度地表现了他们“善适”自然、“取乐”自然的怡悦情怀。主体诗心与山水清音相契合 ,在亲和自然时不忘亲民劝农 ,在放情山水中砥砺高洁品性 ,从自然审美进向精神超越 ,从感悟自然进向探求真理 (包括推求物理和感悟哲理 ) ,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层次性提升  相似文献   

6.
1940年代以周扬、何其芳、丁玲等为代表的延安文人的思想转变,实质上是政治权力话语以“政治”为支点、以“小资产阶级”为中介对于文人文学的理论要求和实践处置,同时也是文学知识分子话语以种种思想理路和复杂形态,“投降”、“改造”、“合流”于政治权力话语的过程和结果。但文人们所预想的思想转变的文学情形与史实演化所形成的结局却产生了巨大的背离。延安文人的思想变化,不仅源于“政治”的外在压力,同时还植根于文人自身的心理情感。延安文人在思想转变过程中存在着显明的文化病症。  相似文献   

7.
汉末魏晋,世纪末思想弥漫,究其原因,不外三点:首先,东汉末年,大疫流行,死人如麻,引起了士人集团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其次,汉末政治,宦官横行,党锢之祸,士林血腥,有识之士已经洞观天下将乱,这更进一步加深了士人们的世纪末恐惧心理。此后,黄巾揭竿,董卓乱政,军阀混战,政治血腥,战乱分裂持续了80余年,整个中原大地千里坟场,万家丘墟。这种惨象使建安、正始文人,触景生怀,伤心绝望,慨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  相似文献   

8.
明代文人心态之律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历史有前期、中期、后期之分,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士人心理状态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心理结构的调整突出地表现在情与理、雅与俗、一与二诸方面。明代文人心态的律动对文学、艺术、学术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际的时代剧变,使此期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或悲世,或混世,或避世,不一而足。文人所扮演的儒者形象也因此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服务于割据政权的幕僚文士、苟安于乱世的混世文人、不受传统束缚的风流才子等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新角色。这些变化是此期文学面貌的形成基础,也构成了唐宋文学转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它是一种中国式的精神哲学.它注重主体的内心,以"心"为本体,强调人的心灵的自由和重视人的灵魂解脱.唐宋文人与禅之间有着不解之缘,经过禅学的濡染,形成了特定的主导审美心态闲、幽、静.它们蕴含着禅学思想的精粹,又常常流露于、浸透于唐宋文人的诗歌创作领域之中.  相似文献   

11.
自比古人或借古人来表达某种情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而李商隐的诗文里亦有咏历史人物以自比或比他人之作,展现了诗人不同于他人的人生感悟和心态,开拓了一番别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12.
"古今之争"对于美学现代性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是佩罗和丰特奈尔确立了艺术与科学的分界,从而初步论述了艺术的自律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趣味的相对性,因而为现代人的创造性做了有力的辩护。美学现代性能够在18世纪最终确立,在此之前的"古今之争"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心理学对求真和崇善的研究比较重视,而对于审美的问题则关心不够。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其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四个阶段:审美心理的初步萌芽期、审美心理的初步形成期、审美心理的逐渐成熟期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期。国外关于审美认知发展阶段的两种理论及其对青少年审美认知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审美认知发展的三个倾向是:从具体到抽象,从题材到形式,从形式刺激到形式表现。  相似文献   

14.
和谐健康的个体心理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审美调适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提出的审美调适这一概念,是指运用丰富生动的美感对个体心理进行调整、改善、充实、优化,通过情感的"高峰体验"和审美超越的作用,使心理结构在美感的强烈刺激下经受锻炼而更加坚强,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审美调适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对心理偏激和心理落差的调整来实现心理结构的动态平衡,而审美活动对心灵的调养滋润是保持心理和谐的基本方式,崇高事物和悲剧艺术对否定性情感的宣泄则以相反相成的方式成为审美调适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从创作对象的角度来说,倡导缘物而感;从作者主观方面来说,提倡寓情写意;从主客观合一的作品层面来说,倡举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审美境界。通过对"兴"的考察与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的心物关系与灵感理论的基本特点。不仅诗兴活动是中华民族对待心物的审美态度在诗学精神中的升华,而且中国诗学精神本身也正是通过"兴"这一重要范畴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怀抱以文救国、以文治国的伟大理想,发展平民教育,编辑整理了<易>、<诗>、<书>、<礼>、<乐>、<春秋>等文化元典,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编辑家."信而好古"是孔子编辑工作的基本指向;"述而不作"表明了孔子的编辑态度;"寓作于述"体现了孔子的编辑匠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南北宗画的区别,核心是表现和倡导的情感不同。南宗画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正宗和主流,原因在于其所倡导的情感是中国古代人的审美追求。在经过近百年人际间斗争后的今天,重新认识古代人的审美追求及体现这种理想的南宗画风,对当代文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审美心理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物形式在人神经系统视觉区与快感区建立的联系通道,称为记忆型审美心理;一类是人神经系统中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对一定形式的心理需求,称为需求型审美心理。本在分析众多审美现象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揭示了记忆型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审美素质和审美心态@吴功正$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