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博学好古研究以不同于历史学、以过去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而存在。它的专题论述、系统分析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方法,增进关于过去的知识、力求博学的研究目的,将其与按事件顺序叙述历史事件,重视政治、军事,关注当代,以道德垂鉴为目的的传统历史学区分开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独立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博学好古者就与哲学家联系紧密,从文艺复兴晚期起又与自然科学家亲近。因此,博学好古研究较早地接受了新兴的近代科学精神的洗礼。18世纪,博学好古研究与历史学走到了一起,开始了融合过程。两个学科的融合标志着西方近代新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彭祖菜设计     
正"彭祖文化"的真谛,养生求寿而已。究其文化内涵,以"述而、好古"为道之传承(见《论语》、《孔子家语》、《庄子》);以导引养气为体育健身传承(见《庄子》、《荀子》);以饮食养生为行业传承(见《楚辞·天问》)。从"民以食为天"的意义出发,饮食养生当名列第一。一、关于《彭祖菜谱》与"彭寿宴"徐州对"彭祖文化"的认识始于1990年初,"徐州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5.
通过详细考证和分析,认为滁州大学张铉博士所发现之《程氏墨苑》中的"笑笑生"可能是徐渭。彭好古此信当写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至《程氏墨苑》最后出版时的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之间。此文通过对《程氏墨苑》版本的分析考证,提出《程氏墨苑》最早的版本基本上是与《方氏墨谱》同时筹备和出版的,最早的一版应筹画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完成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彭好古的信可能写于《程氏墨苑》初版后不久。另外,笔者发现一封徐渭致"小彭先生"的信,可能与彭好古、程大约和方于鲁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西部,"老鼠嫁女"故事和民俗风习遍布山乡,自成体系,它是民众生活、文化传统和地方知识的结晶和映照.本文以"老鼠嫁女"故事为中心,兼及其他的鼠故事,从叙事类型、文化要素和信仰主题等方面剖析鄂西"老鼠嫁女"故事的风格与特征,及其在民间知识谱系当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今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敗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具有独立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大学人才.以"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为实例,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入手,围绕如何建构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知识与经验的融通、美育与智育的融通、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前提、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先进文化与高素质人才的铸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函数描述了人类在人才模式认识上的变迁,研究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关系,在探讨文化内涵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先进文化的本质,进而发掘综合素质与高素质人才的关系,提出通过"修德、砺才、躬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围绕人才成长的3个方面:素质和知识、能力的关系,文化和先进文化,高素质人才的修砥,从"素质--文化--素质"予以论述,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文知识界对后现代心理分析比较陌生,忽略了心理分析这一重要的知识传统文化问题。本文借题发挥,以方汉文新著《后现代文化心理分析———拉康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11月)作为契机,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论述后现代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知识爆炸"等构成后现代状况的因素。本文重点讨论:1.以心理学诠释后现代文化;2.无意识与意符的心理结构;3.秉承弗洛伊德、黑格尔。  相似文献   

10.
晚清西学"汇编"与本土回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种文化的相遇发生着来自"域外"与来自"本土"的知识调适,本不难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这一切如何发生,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透过晚清会通中西的具体文本,或许可以发现问题的枢机所在.因应于"采西学"的需求,晚清出版了多种西学汇编资料.从形式上看,这些资料是按照知识分科的架构对中译西书进行分类,究其实质却并非如此单纯.既然是"汇编",本身即意味着是针对传入的西学知识进行二度创造,亦即是"知识的再生产",因此颇有必要解析其中关乎本土文化的调适与回应,这也正是审视中西文化之调适与回应之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