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精神世界的对话和理解必须发展求同别异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能力,其中"求同"是出发点,以便在万种风情中发现精神世界的终极目的和文明天命,"别异"使人们面对异域风情的魅惑敏锐地洞察"西方问题"与"中国问题",而不致"西方人生病,中国人陪着吃药"。在西方文明史上,黑格尔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图式,建立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范式。"黑格尔范式"既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学范式,又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范式,因为它是西方文明史与精神史的现象学呈现。"异乡人"问题,是内在于其中的"西方问题",在"异乡人"的伦理驿站,中国西方精神哲学分道扬镳,因为"异乡人"并不是一个"中国问题"。在精神世界的中国风情中,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问题",是伦理家园和伦理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清王朝面临资本主义强势紧逼而步步后退之际,中国民族问题在保国、保种语境下提出并演化,演化的核心是西来的种族、民族及其蓄含的一套价值观念,替代和改造王朝中国处理五方之民历史观念及传统历史资源,其大背景则是王朝中国向主权现代中国转型。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问题提出的历史轨迹,有助于今人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政策形成的历史国情,以及资本主义时代处理民族问题的目标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兆曌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83-84,82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推进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历史进程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构成和内容。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是在对苏东剧变后的当代社会现象及其伦理意识的批判、审思中出场的,其中蕴含着德里达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致敬和复归,对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情景的建构.它作为贴近现实生活的批判理论,有着自身特定的出场形态: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复归决定了其生成逻辑;对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现实及其伦理意识的批判表征了其批判维度;批判伦理追求理想生活的本性彰显了其伦理主张.“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学会更好地生活有真切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伦理道德基础理论问题和中国伦理思想基础理论问题的基本观点.张岱年的创造性研究,坚持了批判继承、借鉴吸收与综合创新的方法论原则,不仅为学界继续探讨伦理道德基础理论问题提供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而且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李魁贤虽以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著称 ,然而其散文也颇有独特性。从“追寻文化根脉”、“批判社会弊病”和“关注本土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散文的精神形态 ,揭示其精神指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的道德形态和伦理形态以同质异构的方式显示。道德形态指向个人的主观世界,伦理形态面向外在的客观世界,二者契合于实现德性生活。因此,《金瓶梅》的伦理-道德形态建构,不仅面向个体德性的塑造,也寄希望于群体伦理纲常的完备,并以主客结合的模式建构趋向真善美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生命历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整体轨迹,富含着复杂的心灵密码.舍弃中小城镇而选择大城市,摒弃传统城镇而选择现代都市,可谓鲁迅城市之行中的内在逻辑,其心态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鲁迅的城乡之途实质上是一条生命跋涉和文化选择之路.鲁迅恰以走向城市为契机,以“新颢气”的现代文化精神为指针,永恒不懈地选择、探索,从而克服“脑力顿锢”的委顿心态,摒弃“村人”、“木偶人”、“人如机器”的角色,寻求“活”的生命状态,蜕变为现代社会充满“活”力的“捣乱”者,实现思想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上海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实践促使“上海城市精神”到“上海精神”的嬗变。从时间维度来讲,“上海精神”基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历史,蕴含于城市精神之中,体现出文化上多元和谐、经济上合作创新和外交上开放包容等内涵;从空间维度来讲,“上海精神”基于上海这个城市场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参与区域治理中焕发出中华文明特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上海精神”所包含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等内涵,对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合作实践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实践指导和精神引领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普遍伦理”是基于全球化趋势基础上,为各个民族、国家所共同认同的伦理准则。建立在尊重各个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交流与合作、对话与理解而达成的“普遍伦理”是可能且必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完善,“普遍伦理”的作用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医学活动主体在追求医学认知、从事医学实践以及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对医学认知和实践过程进行哲学反思中,逐渐生成了并不断完善着的医学伦理精神。医学伦理精神是由医学人文精神生发而来,它构成了医学精神特别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核,突出彰显了医学本身的核心价值追求。医学伦理精神有机系统蕴涵着三重之维:认知精神、求善精神和审美精神 。医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是整体美与动态美的统一、主体之维与客体之维的统一,是医学活动主体自我实现的精神指归和应该追求的个人道德与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情"与"理"均为人性,是伦理道德的重要人性前提和精神因子。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意志"为人性结构,形成了以理为主、情理二分的传统,并且理性主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中国道德哲学立足于血缘文化,形成了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伦理形态。两种传统都彰显着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中的独特魅力。但是由于人性本身是知情意的有机统一,现代社会中理性的张扬甚至独霸导致的现代精神文明之痛:伦理认同和道德自由的分离;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分离,再次确证了道德哲学应当立足于情理统一的人性基地。  相似文献   

13.
武士道作为武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既是幕府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又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涵盖了伦理文化、军事文化和政治文化。要弄清武士道的真实面貌和本质,武士道的伦理道德、战争精神和统治思想缺一不可。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理想化的武士道主要是伦理道德范畴的武士道,特别是从者对主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非完整的武士道。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疗技术是现代技术之一种,它以独特的具身性令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权力意志得以呈现。在那里技术在"如群山一般聚集"的力之运作,使人的生命成为被订造的对象。当人被置身于现代医院这座"生命维修厂"去被修理时,一个哲学问题呼之欲出了:人是谁?现代医疗技术对人文价值的剥蚀,体现在生命科技进入医疗所产生的医疗技术的实践效应。"还医学以人道"是抗击价值剥蚀的基本原则。"还医学以生命"是通过抵抗带来物化的技术对人及其自由生命的宰制,使医学回归人之类生命本质。现代医疗技术作为与人们医疗生活和健康需求息息相关的技术类型,其社会功能不可能脱离技术"双刃剑"之效应。它在功能上缓解病情、解除痛苦和增加人类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利—责任"关系的重新界定。对责任的重新界定基于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形态的新特质。这是人类重新思考一种与人的类生命本质相契合的责任伦理的良机。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伦理对于中国国民伦理精神的积极意义 ,突出表现为现实性伦理精神的作用和资源性伦理精神的作用。前者由佛教信仰的合法性、佛教的道德化特征、佛教的现实作用来说明 ,后者佛教道德规范的可移植性与道德建设经验的可借鉴性说明。这种作用的有效发挥涉及到佛教伦理的当代转型 ,特别是问题域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西方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性常常表现得含蓄和复杂。具体而言,西方悲剧精神的社会伦理批判总是显现为同自我批判结伴而行,或者同历史辩解纠缠一体。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就当前我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时候,它会起作用,但是在有些时候,它不一定起作用。经济条件好了,不一定道德就高尚了。只有把精神原则运用到经济领域,才能使人的道德摆脱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朝向崇高。在这方面巴哈伊信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巴哈伊教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系,而不是经济体制,而且,巴哈伊教的创始人也都不是经济专家,没有什么经济学专著。因此,巴哈伊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贡献,都是间接的。与上帝独一论、宗教同源论、人类一体论相一致,巴哈伊教提倡一种平等的经济思想,主张把精神准则应用到经济体制中,形成了以消除极端贫富为核心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然而,目前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幽灵政治学"彰显着特定的伦理宗旨与理念,其伦理形态的主要内容蕴涵了学会更好生活的人文伦理向度和持守正义的政治伦理向度。通过对"学会生活"这句"习惯指令"的语义学考察,德里达把"幽灵政治学"理论形态的伦理向度慢慢呈现了出来。在他看来,生活,按其本初含义,是无法主观学会的,也就是说,人不能靠自己,必须借助其他事物的指导和引领才能学会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接受"幽灵"的指引。在高度集约化的时代,以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为参照对象,才能恪守正义,秉持良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