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速城市化造成大量耕地的流失,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垂直农场"。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养老院模式由于在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提供的服务相对欠缺,容易使老人的身心健康受到负面影响。而"都市托老所"将"垂直农场"的理念引入到养老院的建设中,观赏结合劳作,为老年人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养老院单调、灰色的印象。笔者结合南京南湖社区的实践,本着"都市托老"的理念,引入全民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运用绿色生态的景观手法,积极探索老龄化背景下以"垂直农场"景观为依托的新型的社区养老模式的营建途径。 相似文献
2.
9月16日,汕头市蓝天义工协会在鮀浦佳绿苑开心农场设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当天,15名义工帮扶点的孩子们来到开心农场当"农民"。蓝天义工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佳绿苑开心农场提供场地成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来到农村自然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在码头上等了快一个小时,终于等来了汽渡船,这是去江心洲的唯一途径。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东郊长江之中的江心洲是一座宁静优美的江中绿岛,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便,岛上的经济发展缓慢。这两年,随着生态农业及农家乐经济的风生水起,江心洲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机遇。记者此次探访的百之味农场就因其现代化经营理念,别具一格的农场环境,被岛上的人们津津乐道。农场的主人谢玲女士,是一个充满爱心与社会责任感的商界玫瑰,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镇江恒达塑料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相似文献
4.
肖化柱邓玲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1-46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当且应当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功能。其“三位一体”功能定位必然要求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应创新家庭农场认定及其经营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则要围绕强化家庭农场的“三位一体”功能开展一系列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完善经济功能的支持体系,健全社会功能的服务体系,优化生态功能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5.
徐静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96-98
《动物农场》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成名作品,这部作品以政治寓言的形式对当时的政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把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展现给读者。这部作品内容丰富、深刻,文字浅显、明晰。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并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以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托,对《动物农场》进行解读,分别从故事题材、故事情节以及语言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陌生化”技巧运用在《动物农场》中产生的艺术效果。“陌生化”理论的应用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什么是家庭农场?城里人能不能到乡下当个农场主?家庭农场这种模式在现有条件下需破解哪些难题?什么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不同于现代农业示范园、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 相似文献
7.
8.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泥土,涌入城市.被塞进一个又一个“小金子”里。作为一个没有半寸土地的都市人.我们怎样才能拥有“瓜田李下”的绿色生活呢?最近,一股源自纽约的“游击种植”风席卷中国.厌倦了水泥丛林的环保潮人们,在城市的隐蔽角落悄悄栽种下一簇簇花草和果蔬.乃至找块“野地”为自己打造一个秘密花园……。 相似文献
9.
"遛鸡哥"名叫朱福顺,是一位从山村走出来的创业青年。他家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万兴乡观斗村,2007年在老家办养鸡场而致富。3年前,他因牵着一只母鸡走在龙泉街头,被人拍下照片并传到网上而走红。他曾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的名字,但知道遛鸡哥。"2013年3月12日,朱福顺和妻子黄伟萍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因为他们拿到了全省 相似文献
10.
从茂名市区出发,驱车经过高州、信宜城,越过长岗岭、白鸡岭,便来到海拔960米、被誉为粤西屋脊的革命老区信宜市钱排镇梭垌村。据了解,该村在三华李种植生产中,通过实施小果改大果科技兴果工程,大大提高了水果的质量,短短三、四年时间,实现了三华李种植的华丽转身。如今仅三华李种植一 相似文献
11.
郭志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95-397
农民不按照市场需求及规律决定种植选择,看到别人种植什么也跟着种植什么,在下一个收获季节增产却不增收,出现“种植怪圈”。导致“种植怪圈”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农民缺乏准确及时的信息引导,盲目种植,从而造成市场大起大落。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做好生产形势调研和市场预测分析,及时发布指导意见,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确保市场均衡供应,但面对市场,政府的作用和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组织扩大农业服务领域和范围,把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有机连接起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规避农业经营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共同引领农民走出“种植怪圈”。 相似文献
12.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3-9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改革以来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政策概念。适度规模经营的合理性来源于农业经济和政治社会两个层面。在中国长时期保持"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下,这两个层面均应兼顾。对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农村的比较研究表明,当前中西部农村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实现方式是"中农-家庭农场",其经营规模具有"适度"的特征,其经营模式兼顾效率和公平,引领农业现代化。国家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上,要明确支持新兴的"中农-家庭农场",构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创业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而种植不同作物产生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农民的创业行为。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非稻区,水稻种植区农民创业行为的概率低2.9%。该结论在考虑遗漏变量、样本有效性以及采用工具变量法等多重检验下,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水稻种植区在农田灌溉模式下形成的集体主义文化,通过人际信任、风险偏好两条作用渠道对农民创业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民创业行为打上了出生地种植文化的烙印,主要表现为相较非稻区出生的农民,稻区出生的农民创业概率更低。而且,水稻种植的集体主义文化对女性农民创业的抑制效应更强,也会促使农民更多地采用家族企业的创业形式,其概率高8.2%。 相似文献
1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67-576
从作物单产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内部种植结构调整3个层面构建促进粮食增产的分析框架对2003—2013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过去十年间,粮食单产的提升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但贡献率在逐年下降;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逐年增加,2006年后超过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成为首要的贡献因素,这主要源于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具有持续的正向作用。鉴于耕地面积约束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范围的有限性,如果今后依然按照河南省粮食十连增期间的增长模式,则粮食增产不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单产提升是今后粮食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分地区来看,豫南和豫东地区粮食单产提升对粮食总产量增加起到主要推动作用;而豫西、豫北地区播种面积扩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5.
“谁来种地”的问题始终关系着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农地流转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探索。但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存在大量的人格化交易,这种交易形式是否会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利用农地转入零租金衡量人格化农地流转,探究其对粮食种植的影响,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人格化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化农地流转显著促进了转入户粮食种植的积极性,“趋粮化”效应明显,且这种“趋粮化”效应在普通农户群体中的影响更大;人格化农地流转引致的“趋粮化”效应主要原因在于转入户所面临的成本效应、锚定效应以及机械替代效应;此外,人格化农地流转引致的“趋粮化”效应还存在约束条件,转入户营利性动机和农地细碎化明显阻碍人格化农地流转的“趋粮化”效应。本研究说明在当前农地流转人格化交易特征明显的情境下,“趋粮化”效应尚能保证;但随着农地流转市场逐渐向市场化转型后,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将是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进入与退出:“资本下乡”为何逃离种植环节——基于皖北黄村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37
"资本下乡"通过土地规模流转试图直接进入生产环节,以此构成资本化的规模经营,并试图扩展到农业的全产业链。通过皖北黄村的实证调查,探讨资本下乡的绩效与社会经济后果。结果显示:"资本下乡"通过土地流转较迅速地形成了大户农场,却无法通过规模经营而在种植环节盈利,在资本规律引导下,出现产业转换和退出种植环节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2-62
由我校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主办,我校口腔颅颌面种植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海峡西岸口腔种植与生物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24日-25日在交通路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口腔种植与生物材料学相关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参加了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南昌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1所国内外高校的口腔种植与生物材料学专家前来进行大会交流和研讨。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和参会代表就引导组织再生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生物降解性骨替代材料的发展、纳米锆材料生物活性研究以及口腔种植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研讨,展望了未来生物材料在口腔种植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