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称谓词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本文认为,英汉称谓词具有七种意义,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指称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称谓词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社会文化、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在跨语言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称谓词的运用. 称谓词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本文认为,英汉称谓词具有七种意义,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指称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称谓词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社会文化、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在跨语言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称谓词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搭配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同一个词在与不同的词搭配使用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意义,即词的搭配意义.由于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存在不同的词语搭配习惯和搭配限制.在翻译这些搭配时,既要考虑到源文语言中词语的不同搭配意义,又要照顾到译文语言的搭配习惯,以确保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3.
论词语的文化性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负载着文化信息.透过词语,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在翻译中要体现词语的文化信息,直译或音译是最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语言中总是带有某种文化印记,翻译时要兼顾语言含义和文化含义,并且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语言教学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国情相联系,从而促进语言教学的提高和语言现象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无等值词、背景意义的词、文化感情色彩的词、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客套话等词语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英语中许多词和词语与汉语中对应的词和词语在隐喻用法上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不仅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和词语的存在,更有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特有的隐喻存在.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要处理的最基本问题是词层对等问题,其次是词层之上的对等问题,由词层之上不对等产生的翻译问题包括词语搭配不当和习语以及固定语表达不行合原语文化等,词语搭配方面会出现词语的准确性和自然性处理不当以及具体文化下的词语搭配等问题,习语和固定表达方面会出现目的语没有与原语对应的表达,或者目的语有相似说法但所需情境与原语不同等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可采用的方法策略包括使用意同形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将其进行释义等.在我们看不对等的具体形式和各种可以用来解决这些不对等问题的对策之前,了解语言的语义结构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本民族语言中都留有痕迹.一切文化都是不同的、独特的.不同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由于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意识形态领域不同的信仰,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及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而产生的.要想真正掌握词汇就必须在理解词的内涵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搭配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同一个词在与不同的词搭配使用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意义,即词的搭配意义。由于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存在不同的词语搭配习惯和搭配限制。在翻译这些搭配时,既要考虑到源文语言中词语的不同搭配意义,又要照顾到译文语言的搭配习惯,以确保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邮电大学公共日语选修课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综合调查了193名学生对164个词语的认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词语的语言和传播特征.研究发现,日本ACG文化的影响是这些词语得以传播的深层文化原因."汉字借用"类词语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符合度高的词语的认知度高;"意译"类词语由于均经过了符合汉语规则的改造,认知度普遍较高;"音译"类词语认知度总体较高,但其中需要有较高日语水平才能理解的词认知度偏低."拉丁字母借用"类词语中的"英语字母借用词"在认知度上普遍高于"罗马字借用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食"文化极具民族特征,与"食"文化有关的词语也富含中华民族文化信息,采用异化翻译能最大限度保留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文章对历史典故词、民俗习惯词、饮食审美词和医食同源词四个类别的"食"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并指出翻译要做到辞旧迎新、健全翻译体系、开设翻译课程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