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同良  魏婕  姜舸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24-43+204-205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企业创新行为,工业时代的线性创新、交互式创新正在向数字时代的新模式——互联式创新转变。互联式创新是由嵌入互联网的分布式多主体——企业、异质性知识体与消费者,通过目标知识搜寻发生广泛的连接,从而形成知识变革与创新涌现的创新模式。基于复杂网络构建互联式创新模型,揭示互联式创新网络结构的特征;以企业作为节点,解析其在互联式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使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互联式创新行为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时代,融入互联式创新网络越深,进行互联式创新活动越多,企业创新绩效越好,因为互联式创新行为会形成创新成本节约和知识偏好连接的基本特征。互联式创新为中国技术后发企业的知识搜寻、核心技术突破与创新规制等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开放态约束与跨文化管理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放态约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政治体制的开明,贸易制度的开放,网络方式的普及,开放态约束持续和强力作用将导致区域文化作用逐渐弱化,影响着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的变革,跨文化管理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由“全面适应”转向“部分适应”,其二是由“区域特色”转向“企业个性”。  相似文献   

3.
许凯明 《江淮论坛》2013,(5):178-182,192
戴维·哈维认为人类理解空间有三种模式——绝对空间、相对空间和关系空间,三种模式自身和相互之间都具有结构和规则。雕塑是印证这种空间理论的艺术类型,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大卫”即是典型。雕塑的绝对空间并不局限于自身的物理和几何特性,它在尺度、视觉和环境等方面都需要空间地理解;“大卫”的产生和存在经历了一个相对性的时空旅程,它是不可分割、连续运动的时一空统一体;“大卫”的背后弥漫着一张空间的关系网络,在不同势力对立的空间结构中,“大卫”强化着自身的存在和文化的意义.复制和虚拟只是关系空间的某种形态。  相似文献   

4.
作为数字技术主导下生产力“跃迁”的新质生产力,既与传统生产力有重要区别,同时又由于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而与传统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至少体现在“新”“质”“力”三个维度,其中“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作为生产力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产业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起点;“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超越传统的“物质变换”范畴;“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以往热力、电力、网力到算力的升级。上述三方面的发展变化,能够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要求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从而契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加快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加强数字技术的渗透和应用,注重数字技术的自立自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着力推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数字化变革。  相似文献   

5.
三种发展模式及其借鉴孙鼎国(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建议》指出,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就是说,我们选择的发展模式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模式”是指人类社会从一...  相似文献   

6.
因特网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特网(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利用TCP/IP通讯协议连接起来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的集合,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实现,它已覆盖186个国家和地区,网上用户到2000年将达到2亿,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目前,因特网在我国迅猛发展,国...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变革、控制和改造自然界的手段,产业技术泛指服务于社会生产活动的各类实用技术形态。产业技术处于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环节,是国民经济运行乃至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连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纽带。从理论上剖析产业技术结构及其演进规律,对于深刻理解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预测和把握现代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产业技术进步进程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重大变革主要有三:即总理衙门之设;戊戌变法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变革广度和深度而言,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大大超过了前两次。文章就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的政治学和网络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速电子信息网络正在全球迅速发展 ,它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会的网络化发展 ,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将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政治生活 ,使得以揭示人类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形式、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为己任的政治学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网络时代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使传统的国界的概念和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在网络时代 ,信息的传播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的。不同国籍、肤色的人利用计算机方便地相互交往 ,形成一种“虚拟社会”、“电脑空间”。…  相似文献   

10.
1999年5月,十一国政府的部长和代表——奥地利、加拿大、智利、爱尔兰、约旦、荷兰、斯洛文尼亚、瑞士、泰国、挪威和南非——齐聚挪威利松,建立了“人类安全网络”(HSN)。这是创新、灵活的联合之举,这些观点相近的国家承诺  相似文献   

11.
“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本文作者是在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关于农业标准化的重要论述之后,就马上走进“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安徽省休宁县的。休宁县“有机茶生产标准化”风景线,不仅是“标准化风光无限美”,而且是“标准化甜头早已尝”。且看江志伟先生发自“中国有机茶之乡”休宁县的报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生存与体验——对一个地下“红灯区”的最终考察》为例,从传统社会网络的角度,考察了进入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结果发现:(1)对于进入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而言,先离开家乡从事其他行业再进入地下“性产业”是通常的模式。(2)无论是离开家乡还是进入地下“性产业”,其领路人都是熟人。(3)为避免原有社会网络对其形成的压力,已进入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会尽量不让“自家人”知道自己在从事地下“性产业”。  相似文献   

13.
浅述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正在蓬勃兴起,将推动国际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我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努力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以“金”字号工程为龙头,金融、邮电、贸易、交通等领域的信息系统飞速发展,各省市、各部门委也在着手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化同工业化一样,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标志,信息化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提出了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和电子商务化三项重点工作。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企业…  相似文献   

14.
哲学告别人类中心论是本世纪动荡不安的精神文化运动的主导线索,它从思维方式、世界观特性和价值体系三方面带来了当代人学观念的彻底变革。这一变革遵循着互为经纬的两个方向:其一是通过对人类理性之“偏”的揭示与矫正引导当代思想走出直接面对“解放的焦虑”所产生的精神紧张;其二是通过对意识形态之“蔽”的消解揭露一切人类中心论的观念蒙蔽,并由此破除各种类型的“解放的神话”。西方思想正是从这两个方向上在本世纪的精神张力中达到了人学的当代自觉。在未来的世纪里,哲学作为当代人学的自觉,应该从“解放的焦虑”面对人的抗争,通过辩证法的实践精神的回归,重建人类理性信念。  相似文献   

15.
运用熵权法测度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并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等方法分析中国数字乡村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在空间上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征,中部地区增速最快,东北地区增长缓慢。中国数字乡村空间关联网络联通性较好且不存在等级结构,空间关联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不断增强。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省份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而山西、陕西、辽宁和吉林等省份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且网络中存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中国数字乡村空间关联网络分为四大板块:“净溢出”板块位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净受益”板块位于东部地区;“双向溢出”板块位于中部地区;“经纪人”板块则零散分布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城市化率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地区差异会增加省份间数字乡村发展的联系强度,而地理距离增加对数字乡村空间关联程度的提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已经起步的“三金”工程是加速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将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三金”工程包括“金桥”、“金关”、“金卡”三大工程。  相似文献   

17.
石亚碧 《河北学刊》2006,26(2):198-203
珠三角以轻纺工业为龙头,加速产业发展,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经济发展引擎;长三角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加速产业发展,打造了中国第二个经济发展引擎,随着我国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重化工业成为我国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环渤海地区将以港口为依托,带动重化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打造中国第三个经济发展引擎。按照世界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的发展趋势,环渤海地区冶金、石化工业向沿海转移势在必行,首钢搬迁河北曹妃甸,将成为推动环渤海地区临港工业发展的启动点。曹妃甸工程作为全国“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和河北省的“一号工程”,它的实施不仅是河北省面临的一次空前的发展机遇,而且对环渤海地区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以及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三层思想升华。从“宏大叙事”的诸多称谓转向“精准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侧重马克思主义之“用”转为马克思主义之“体用合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思想升华;审时度势地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科学判断、从侧重中国具体实际之现实国情到深入中国具体实际之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具体实际认知的思想升华;从侧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到“发展创新”、从侧重中华传统文化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单向改造”到两者良性的“双向互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思想升华。“两个结合”是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一体两面的有机整体,具有隽永深邃的原创性贡献,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与广度,重建与挺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昭示了中国特色的人类指向。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化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支配着法律实践活动基本内容、性质和方向的意识、观念、原则,就是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即“本位”。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经历了五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家”本位、“国”本位、“国·家”本位、“国·社”本位和“国·民”本位。前四个属于单向本位,最后一个是双向本位。从单向本化到双向本位,是法律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金”、“瓶”、“梅”三个字,在小说中是指三个如花似玉的女人:潘金莲、李瓶儿和庞春梅。这三个女人都是书中的男主角——西门庆的妻妾。由于书中过多描写了色情以及性活动。所以该书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相当长时期内,一直被列为禁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