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战后日本经济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财政政策的中心目标,就是在高水平的就业基础上,保持经济稳定和稳步提高生产率,以在可用资源约束下实现最大化经济增长。文章以理论研究为主,以泡沫经济博奕现象分析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日本财政政策选择的最优次序和数量财政政策向质量财政政策转移问题,指出只有实行“质量扩张”财政政策才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经济周期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周期的测定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实际工作部门对经济周期的监测,目的在于恰当地反映当前经济的运行状况,准确地预测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及时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二是理论研究中对经济周期的测定,目的是把研究集中在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上,排除次要因素影响,以求得对经济周期高度抽象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美国经济至今已经持续扩张了10年之久,这种“新经济是否具有”一种新的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4.
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固有的现象,它通过市场的自我完善功能对经济进行调节,以达到经济活动的均衡。调节过程中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周期规律也开始在中国发挥作用,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反周期操作,减少这种经济周期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本文对中国经济周期、数量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GDP及其主要需求分量在经济周期中的数量表现,并指出了在现阶段应如何根据中国经济活动的特点,通过宏观调控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谈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问题,认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由中等活跃、生产高度繁忙、危机和停滞这几个时期构成的、穿插着较小波动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任何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我国财政政策离不开其赖以发挥作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形势,应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对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方式、手段进行适时调整,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工业经济时代, 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周期规律都将发挥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物质资源作用的弱化, 创新意识的强化和创新方式的质变, 经济危机的周期将日趋平缓。大起大落的古典波动将逐渐消失。周期性经济循环将转变为经济增长速度的上下波动, 转变为经济发展的节奏。笔者认为, 那种认为知识经济可以消除经济周期 (危机) 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知识经济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 但是, 也必须看到知识经济确实能对国民经济起到减振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4年我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首次在增长率上超过城市居民。以我国正在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为基点出发,分析我国近几年的农村与农业情况,并借鉴国外的农业财政政策经验,设想我国在将来应采取的农业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9.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现象已经存在了近二百年,对于这一重大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也是汗牛充栋。整理这些成果,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的新模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以经济危机史上的前中后段研究为样本,可以看出马克思、欧文.费雪、凯恩斯三人在对世界经济周期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概括他们三人的研究成果,可归纳出经济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货币发放应当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进一步可以发现,在强调马克思“货币为人服务”理念的背景下,引入弗里德曼的货币思想与世界经济周期研究的最新成果“人币理论模型”,使理论、实践中消灭失业、生产不足与生产过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从大起大落到稍有波动 自工业革命以来,至少就那些处于工业化中心的国家来说,西方的政治经济一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高速增长和发展的领域。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经常或有时产生巨大波动的领域。经济周期——经济膨胀和经济收缩在经济领域的大部分部门中交替出现,这已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事实被人们接受。但是现代经济制度运转截然不同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工业化经济制度。技术、意识形态、就业和财政方面的变化,加工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都降低了工业化世界中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无论从经验还是理论上讲,在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制度中,经济周期不再显得跌宕起伏而是日趋平稳。 日趋减弱的经济周期将会改变全球经济,并且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产业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周期波动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它们对国民经济整体波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波动是国民经济整体波动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第一产业周期波动对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明显减弱,但是,由于农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及其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其波动的影响力仍然不能忽视;第三产业周期波动对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2.
1998年下半年以来 ,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这一政策的实施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基础设施状况大大改善 ,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得到优化和改进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趋势得到保证。但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政策 ,必须从思想上、理论上搞清它与“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坚决避免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 ;必须贯彻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 ,努力克服政策与制度上的矛盾 ;必须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 ,与之呼应 ,力避“单打一”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GDP增长率对陕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波动的数量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省经济周期波动与全国基本同步,经济增长的势头强劲,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但20世纪90年代后中期宏观调控求稳,改革力度略显不足。同时,针对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新一轮周期的扩张期,经济将呈现较平稳而快速发展的态势,提出政府应采取中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输经济周期波动的谱分析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输经济周期波动是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对运输经济周期波长的测定是对运输经济周期波动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基础。运输经济周期波动的谱分析方法能衡量运输指标时间序列中各个周期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确定时间序列中各个不同周期的长度。运输指标的谱分析结果表明,运输业存在着7年左右的主要周期。此外,还存在一个作用相对较弱的3年左右的次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期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9次周期波动,主要为增长型周期,经济波动程度逐渐由剧烈转向平稳,周期的长度逐渐拉长。经济体制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情况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未来我国经济周期将向中周期过渡,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周期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反周期法概念,构建了反周期法的逻辑结构和基本理论框架,在分析经济空间法律调整和经济时间法律调整基础上,认为在整个经济周期,存在作用相对、后果不同的两种法机制。作者的结论是:在立法上,应做反周期法立法选择,并使之形成弱化经济周期的调整机制,以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7.
以经济周期传导机制为主线,介绍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脉络、核心内容、优势与局限及政策含义。在金融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周期波动更加显著。传统周期理论无法解释短期内经济剧烈波动并跨国扩散的现象,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从借贷双方的委托—代理问题切入研究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摩擦是影响冲击传导的重要因素,“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加速器的主要形成机制,经济剧烈波动是加速器效应的具体表现,而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掩盖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深刻意义,接着通过理论分析及对中国国情的判断,说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和环境保护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财政介入人力资本投资和环境保护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财政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制定一系列与之相协调。配套的经济政策。本文在论述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分配和管理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有关社去保障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20.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运行,避免出现大的起伏,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理念以及相应的政策举措正在影响和约束着经济周期波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工作重点就是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期,充分把握科学发展观约束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和传导机制,审时度势,灵活适度微调,把来之不易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尽可能地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