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将因素分解方法应用于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析,建立了能源强度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得到了因素分解结果,鉴于时间的累积作用,将各因素的贡献值分解到各个年度,并且对各产业比重变化和各产业能源效率变化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值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因素对降低我国能源强度未起到积极作用,我国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得益于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特别是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通过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找到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利用效率,构建了内含能源使用效率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析模型,通过对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的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使用量的弹性大于产出对能源使用量的弹性是产生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的条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使用量的弹性将降低能源回弹效应;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降低能源强度并由此降低能源回弹效应;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将提高产出对能源使用量的弹性提高并由此降低能源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CCR-BCC和Malmquist指数法的DEA-Tobit模型,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五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化分解和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2000-2012年间,各国能源效率都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能源效率一直在提升,并且不断逼近能源效率的前沿面。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分别对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和负向作用。在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政府影响力和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1978~2011年样本数据,使用ARDL模型方法对能源效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长期中能源价格、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均显著的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但短期内,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而技术进步即使在短期内对能源效率的提高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0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在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运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内R&D投入、人力资本和专利授权数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积极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无影响;省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影响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如何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发挥东部地区溢出效应等是解决我国能源效率发展非平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介绍并对比几种指数分解模型优劣的基础上,选择LMDI分解模型对2001~2006年湖南省工业部门能源效率进行分解分析,分解部门结构和部门能源强度等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得出相应的影响效果指数,并通过计算工业各部门能源强度指标分析主要部门节能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灰色预测方法,根据能源消耗的历史数据趋势,推断未来各一次能源消耗。利用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方法,以历年GDP为参考数据序列,各一次能源消耗量为比较数据序列,对各一次能源消耗与GDP的关联度排序。根据关联度大小、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以及碳排放强度,明确以降低煤炭消耗量为重点,加强电力的替代作用。在考虑能源消耗对经济灵敏度的基础上,预测了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一次能源结构以及电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对教平均Divisia因素分解法(LMDI)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排放强度这几类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程度.通过与其它几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人口和排放强度都处于不利的阶段,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改进技术水平、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结构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消耗占总能耗的比重虽然不高,但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交通车辆数、人口密度、交通运营线路长度、旅客和货运量等都直接影响交通能源效率。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分析各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效率,同时考虑到相邻地区交通运输状况的相互影响,构建空间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各个地区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地区交通能源效率差异与地理区位有关,但是关系不大,主要与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综合密切相关;提高交通领域能源效率的主要对策是合理进行交通运输状况的分布,调配交通运输车辆和根据不同的人口密度选择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力是结构效应还是效率效应,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国内学者一直有争议。本文通过从产业、行业、地区三个角度对能源消费分解,对经济结构变化、区域结构变动、能源效率提高三个因素各自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一个可靠定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使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变得复杂。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存在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及其分解进行测算,并利用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区)的统计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环境约束下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整体上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且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科技进步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但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使科技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技术效率改善推动技术进步的贡献相对较少,但能显著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从全国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在没有产生拥塞效应的前提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从分地区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共同集聚对不同地区能源效率具有显著差异影响。最后,提出改善能源效率的具体建议,如加速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创造产业良性竞争的集聚环境,减少政府干预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克服传统DEA方法的缺陷,文章采用DEA博弈交叉效率模型测算了中国2002—2016年30个省份碳排放约束下的能源效率现状,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解。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的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对能源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有负向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其他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能源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且经济发展水平的溢出效应大于产业升级,其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对本地区的能源效率产生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杨中东 《统计研究》2010,27(10):33-39
本文分析了2002——2007年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能源效率,研究发现,价格调节能源需求的能力小于收入调节能源需求的能力,以经济快速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周期以及其中的重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影响这个时期的能源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需要根据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分类管理能源需求。对于低能耗行业,依靠能源市场价格调节这些行业的能源需求来提高能源效率,作用较小,这就需要政府制定行业节能标准,鼓励节能设备投资。对于高能耗行业,在继续运用能源市场价格调节能源需求外,还要控制这些行业的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15.
能源转型两大支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文章扩展以资源为中心的DSGE模型,研究发现:在短期可再生能源占比和能源效率提升均对电力资源的供给、制造业投资和资本积累、制造业劳动力及产出增长产生了正向作用;同时,两者的提升均对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发电厂投资产生负面影响,促进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另外,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冲击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效果随能源效率的提升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霞  淳伟德 《统计研究》2010,27(10):71-74
以1990-2008年能源强度统计数据为样本,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模型,对能源强度变化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特征及其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自身与第二产业比重对能源强度影响程度较大,能源价格变动与技术进步也对能源强度有一定影响,影响因素共同通过内在联结关系与相互作用机制,能够对提高能源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考察全要素投入(能源、资本、劳动力)的指标体系,创新性的考察能源利用的非期望产出——环境影响。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8-2011年间黑龙江省13城市(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变动趋势。DEA模型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呈现出能源效率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原因主要是历年纯技术效率的动态变化所致;Malmquist模型结果表明,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对其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提升能源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影响石油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次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2.7%.未来一段时期内石油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预计在25%~28%之间.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影响石油需求的因素将比影响一次能源需求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几种常见因素外,还有石油价格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下面着重分析石油价格和国家宏观政策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1978-2014年中国能源效率序列长期趋势和周期性波动的基础上,设计中国能源效率、经济发展速度及能源消费总量的时间序列模型,利用计量模型分析2015-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倾向性,结果表明: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效率将提高到1.775 3万元/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将超过60亿吨标准煤;同时,进一步利用改进设计的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主要构成的比重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2—2012年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投入导向的VRS-DEA模型,对中国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动呈现U型特征,东部地区能效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规模效率上较差而西部地区缺乏技术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受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影响;第二产业占比越高,能源消费结构越依赖煤炭,能源自给自足率越高,技术水平越低的地区往往具有更低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