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扫“六害”的战鼓已经擂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扫“六害”过程中,不少人惊骇于那些不断地被揭发出来的令人发指的丑恶现象,困惑于为什么在建国四十年后,这些最丑恶的东西都从社会生法激流的深处沉渣泛起了。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它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究竟是什么关系? 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它能使人们正确地认以形势,既消除轻敌思想又消除悲观情绪,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使扫“六害”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吸烟,作为人们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早已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但是,面对当今日趋纷繁复杂的诸多社会现象,恐怕再也难以找到一种比吸烟更令人困惑和忧虑的现象了。一方面,随着有关吸烟对人体有害的研究报告的大量问世,吸烟正日益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但另一方面,吸烟却象一种顽强的流行病,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控制,反而正在日趋盛行和蔓延,“烟疫”的“病毒”——烟草或香烟,不但未被消灭或取缔,反而受到社会的宽容和人们的普遍喜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常”情况?人们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吸烟?在我们看来,今天,人类在对待吸烟这个问题上,也正面临着对自身“恶习”的挑战。“要吸烟,还是要健康?”人类已到了必须在吸烟和健康之间做出明智抉择的时刻了。一、吸烟,一种不可思议的“瘟疫”  相似文献   

3.
受英语或其他印欧语的影响,一些外国留学生往往把“在十处所”放在动词后,造出下面的句子: 我和我的朋友经常玩儿在米兰。 他睡觉在床上。而且还“据理力争”:既然“我经常在米兰住”和“我经常住在米兰”都可以,为什么“经常玩在米兰”就不行呢?英语的Sleep和德语的schlafen翻译成汉语的“睡”和“睡觉’都可以,既然“他睡在床上”可以,为什么“他睡觉在床上”就不行?对这些问题,简单的一句“这是汉语的习惯用法”是不足以服人的。那么,“在十处所”用在动词前还是动词后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很显然,“在十处所”的位置与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4.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不仅是卢梭整个政治哲学的导言,也是卢梭的“自由宣言”,在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中,卢梭对作为核心人权的自由进行了集中和深刻的阐述,卢梭重点阐明了: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自由为什么与一般的财产不同?自由为什么不可以被剥夺也不可以让渡?“征服的权利”为什么不是一种权利;专制政权为什么不可能是人民的自愿选择?独裁者为什么终将成为自己暴政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人的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创造性思维中潜意识的作用,对此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梦对创造性思维的帮助 对梦的解释最早是与神连在一起的,那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意识不了解。虽然今天人们再不会以为做梦是神授的,但是为什么会做梦?依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1900年,弗洛伊德《释梦》的出版,拉开了对梦境专门研究的序幕。 梦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说:“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①在他看来,梦“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和”②…  相似文献   

6.
日本"活力门丑闻"的发生机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日本“活力门丑闻”真相的描述,分析了其发生的机制,总结出了“活力门丑闻”三部曲,即并购目标企业、分割公司股票和发布虚假信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日本在股票分割、合伙制投资基金、公司治理和金融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该事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存在于婚姻开始,在男女婚姻问题上就存在“男高于女”或“女高于男”的现象。但自从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以后,这种男女双方的差异演变成单一的普遍的“男高于女”。这种一般而论的“男高于女”的现象,社会学家巴纳德叫它“婚姻梯度”。“婚姻梯度”何以会存在?又会带来什么后果?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并就“婚姻梯度”的存在而导致我国青年在择偶方面出现的一些现象作一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录像等“黄色文艺思潮”为什么会泛滥成灾?“扫黄”已经多年了,为什么屡禁不绝,且愈演愈烈?“扫黄”为什么这么艰难?有人认为“黄”是随着改革开放引进资本主义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意识;有人认为是拜金主义对作家的腐蚀;有人认  相似文献   

9.
根据不久以前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八个大城市的统计,在受理的离婚案件中,有“第三者”插足的约占40%至50%。“第三者”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注意的一个问题了。人们纷纷谴责“第三者”,这是可以理解的。人家是合法夫妻,有家庭,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为什么要挤进去,拆散人家夫妻呢?为什么要把自已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但是,有些人在谴责“第三者”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第二者”的谴责,或是对“第二者”的谴责轻于“第三者”,这是不对的。“第三者”破坏人家的家庭,固然是十分错  相似文献   

10.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第四篇,共六章,每章十句。这是一篇弃妇怨歌,描写一位遭到丈夫遗弃的善良无辜的妇女对自己不幸婚姻的痛苦回忆及内心悔恨怅惘和对天良丧尽的丈夫——氓的愤怒控诉。关于《氓》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仅诗之主题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我们这里仅就篇中的有关问题予以辨疑和探讨。 1 关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关于“氓”字的解释颇多,但基本雷同,如“民也”;“自彼来此之民曰氓……”;“野民曰氓”;“农民的古称”等等。问题在于标题用“氓”,诗中也用“氓”,既是民,为什么用“氓”而不用“民”?既用“氓”,为什么不用名?用“氓”何意?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  相似文献   

11.
企业职工私拿公物是当今企业的一个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小到钉子,大到木材、钢材,都有职工拿回家中,以至于在部分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美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有部分职工甚至公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私拿公物似乎合情合理。为什么社会主义企业中的“主人翁”会有如此与其身份相悖的行为呢? 一、业余偷盗行为的特征我们把私拿公物的现象称为“业余偷盗”行为,  相似文献   

12.
人们指望发展理论解答以下3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富,而南半球国家却那样穷?”“如何解释南半球国家的生产增长率和福利的不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如果把强调生产因素的发展论和所谓的依附论排除在外,发展理论几乎没有解答第一个问题。另外,我们发现第三个问题同第二个问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第二个问题属于历史问题,第三个问题则针对的是未来。  相似文献   

13.
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范围,这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如何运用权力又成为一个新课题。管理工作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使他们去做一定的事情。权力——属于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也理应成为管理人员考虑的中心问题之一。可是如何看待与运用权力呢?这里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担任了管理者的职务以后,就会对他人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为什么有时“指挥棒”又会失灵,而某些管理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张锡勤教授在中国思想发展史研究方面的又一本专著。本书已于1988年6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四十三万字。本书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中,清晰地概括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思想产生、发展、斗争及其变化的历程。本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一部开拓性著作。统观全书,可见以下特色: 一、主题鲜明。中国为什么落后?西方为什么富强?近代思想家们在探讨、争论其根源的时候,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界波澜壮阔的场面。因而本书认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欧洲科学发达,而中国却不发达呢?早在公元1400年,中国的技术比欧洲更先进,也更具备发展科学的条件。为什么一些社会发展,而另一些社会则不发展,甚至倒退?这个问题被称为“尼达姆问题”,这是以伟大的历史学家J.尼达姆(Joseph Needham)的名字命名的、最难解释的人类历史问题。尼达姆承认,在他完成十一、二卷著作之后,他依然不清楚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欧洲这个在公元1000年时仍处于文明世界边缘的不显眼的半岛,在公元1450年以后却轰动了整个世界?为  相似文献   

16.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上有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边故事,写一篇读后感。“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巧得很,在这一问题上,我听到两种教法。一天午后,一个叫闻华的学生拿来一篇作文。正题是:“扫一屋未必‘扫天下?”。副题是,“——同古人薛勤商榷”。看罢题目,一睹为快。但当我赞赏时,学生却泪水长流了。我问:“为什么这样?”他委屈地说:“我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差异如此之大?在过去30年内,工业国家中的日本为什么能出现经济“奇迹”,而与此同时,英国却发生了经济萧条?在发展中国家内,哪些因素使得太平洋海盆国家的经济有力地增长,而其他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却经历了经济衰退?在由A.C.哈伯格主编的《世界经济增长》一书中,20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对上述以及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哈伯格博士在书中论述了他们的研究结论,并概括了有关经济增长的13条“政策教训”。现将这些教训简述如下,它们均引自国际经济增长中心出版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一书的摘要。  相似文献   

18.
本刊自从1984年第4期发表汤丽琴同志的“一位‘大姑娘’的独白”后,不少报刊予以转载,本刊编辑部也收到了转交作者的许多来信。为什么社会各界对此反应这么强烈呢?这是因为这个“独白”是那么真挚、朴素、清新,象一泓秋水,使人窥见了一个大姑娘复杂微妙的心灵。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以使有关方面在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时不要太简单化了。本期摘要发表读者对“独白”的反映,并请汤丽琴同志再作一次“独白”,把大姑娘的情思全部倾泻出来,因为一次“独白”实在是言不尽意的呵!“独白”不是逻辑严整的理论文章,也不是官样文章式的演说,所以我们对原稿基本不作修改,让它以其本来面貌与读者见面吧!  相似文献   

19.
日本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本金融存在的问题尽管日本是金融大国 ,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健全 ,市场完善而多元化 ,但由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和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日本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都逐渐暴露出来。(一 )金融丑闻迭出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远因之一 ,可追溯到发生在 1 990年的金融丑闻。这一年的 1 0月 ,住友银行会长因分行行长非法中介巨额融资事件而引咎辞职。接着 ,1 991年接连发生金融、证券丑闻。其中 ,野村、日兴、大和、山一等四大证券公司对大投资者弥补损失、向暴力团介绍融资的丑闻 ,带给社会的震动最大。时任大藏大臣、后登上首相宝座的桥本龙…  相似文献   

20.
茅盾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去日本,一九三○年四月归国。他在日本究竟移居几次?这即使在他的回忆录中,也交代得不很明确。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同正确解释他在日本创作的长篇小说《虹》为什么中途搁笔有密切关系。《虹》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作者本意是想表现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后的十年间中国历史之“壮剧”。但实际上,此书仅从一九一九年写到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为什么没按原计划完成而中途搁笔呢?茅盾在写于1930年2月1日的《虹·跋》中解释说:“右十章乃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