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为解释西方学生学业成败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核心问题是:学校如何成为阶级再制的场域,符码、阶级和权力三者存在何种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学校教育是达成阶级平等流动的重要途径。然而,伯恩斯坦却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符码背后蕴藏权力分配与社会控制原则,导致了教育不平等。学生来自不同阶层,言说符码有差异,造成学习起点明显差别。出身不利家庭的学生并未因学校教育而改善其学业成就不利现象,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与中、上阶层学生之间的差距扩大。因为国家的课程都是精致型编码,饱含中产阶级语言特点,因此,中产阶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容易成功,而劳工阶级学生容易失败,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也许是改变这一弊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符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为解释西方学生学业成败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核心问题是:学校如何成为阶级再制的场域,符码、阶级和权力三者存在何种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学校教育是达成阶级平等流动的重要途径.然而,伯恩斯坦却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符码背后蕴藏权力分配与社会控制原则,导致了教育不平等.学生来自不同阶层,言说符码有差异,造成学习起点明显差别.出身不利家庭的学生并未因学校教育而改善其学业成就不利现象,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与中、上阶层学生之间的差距扩大.因为国家的课程都是精致型编码,饱含中产阶级语言特点,因此,中产阶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容易成功,而劳工阶级学生容易失败,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也许是改变这一弊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越来越受到中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符码理论的文献,发现中国学者对符码理论的研究已经从译介转向了运用,然而在译介、运用之余,对"符码"和"综合课程"等核心概念的重新认识与再次解释也存在争议。对该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在本土的适切性的讨论,体现了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之间对话的张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文化资本理论下对当代社会教育现状的分析在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研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他通过揭示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资本占有量与传承性的差异,诠释出在不同家庭环境背景下、不同社会地位出身的子女在受教育机会、教育行为以及学术成就中的差距,指出文化因素在教育不平等现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阐释了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深刻原因与内涵.布迪厄关于揭示教育不平等为主旨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他的理论不仅为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文化公平、教育公平、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权利不平等"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具有同一性,主要体现在目标指向、伦理实践和实现手段三个层面。"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之间也存在差异性,二者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区别。"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之间还具有互补性,马克思的"权利不平等"揭示了人类社会平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价值引导,"差别原则"要解决的是当代立宪民主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下具体的平等问题,可以视为对"权利不平等"的充实丰富。对"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二者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研究总是关注那些已经进入政策议程的公共决策,但那些未列入政策议程的"不决策问题"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公共决策中的团体理论作为研究途径,界定了不决策问题,对四种权力运作方式下的不决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035年我国发展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空间理论视角而言,空间不平等是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梗阻,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异空间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类社会问题。空间正义是其追求目标,在地理空间上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维空间的层面上实现文化权益、文化权利等软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设计而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应包含多元供给体系、城市地区的质量提升压力、农村地区的区域补偿动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四个支撑要素,进而推进缩小空间不平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从实践路向来看,可以通过空间结构融合和空间形态融合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9.
性别问题作为21世纪三大焦点问题之一,其公平的程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公平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初次分配与社会再分配关注的重点是效率,而公平则处于边缘地位,导致了两性在社会中的严重不平等.改变这一不平等的事实,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同时也是国家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不平等一般理解为人们在拥有和使用物质资源上的不平等,本文则从"消费文化"的维度分析消费不平等,即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在消费文化中所处地位的不平等,并强调这种不平等更多地来自社会的建构,后果可能强化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隔离。基于12所高校大学生的影视剧欣赏和手机消费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从文化品味、物质文化和消费倾向三个维度,推翻了一些不平等的消费文化设定。研究发现:1)是否喜欢看韩剧同高等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不同成长出身的大学生在物质欲望的程度上差异不显著,背景较优越的大学生总体上更依赖物质;3)同成长出身较弱势的大学生相比,背景较优越的大学生总体上更倾向"面子消费"。政策制定者应当反思不平等的消费文化地位被建构的机制和因素,推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1.
尼采是在信仰领域,对"真理""上帝"等资本主义制度所编织的一套话语系统的合法性大胆地提出了质疑,福柯的"话语权力"思想正是对前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福柯通过对"话语"的谱系学考察发现,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都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而被控制、选择、组织和再传播,其中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福柯对于话语权力的分析是通过他对"知识史"的考古式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把知识还原为话语。福柯通过对话语的梳理,将知识与权力离析,从而发现当今文明社会中所谓的"文明""科学"不过是权力的另一种表现而已,人的"主体"并没有能动性,而是在各种权力网中"被构成"。  相似文献   

12.
将教育引入到Sundrum(1990)提出的计算不同人群分组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分析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结构效应和压缩效应;并且使用OLS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教育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不平等都呈现倒U型关系,教育对收入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少,不能因为短期的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低收入群体,就将持续的城乡收入差距归因于教育的增加。模型表明,即便中国未来的城乡收入差距不能减少,教育水平的增加也会通过影响劳动力转移因素等对收入不平等产生压缩效应,最终缓解收入不平等。因此,长期而言教育水平增加不仅有利于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3.
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新变革,加之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发展导向下多维复合的新要求,"乡政村治"的制度安排在实践中展示出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它的良性运转不仅需要"行政性"和"社会性"双重赋权,而且实际上还需要"市场性"(市场的资源、渠道和形式)的赋权。借鉴"文化网络"分析的方法,在实践中以敬老、互助、治理、发展等文化共识为纽带,由乡贤、长者社员、村民入股成立村社全要素股份合作社,通过多种形式的股权设置和健全的治理结构,把乡村产业要素进行整合,通过这一"资源的文化网络",发挥村社全要素股份合作在农村经济、文化和治理中多维的综合作用,对于构建乡村振兴内生长效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湖南长沙发生了两个新闻事件:周南女校学生袁瞬英自杀事件和彭襄弃妻事件,湖南新闻界、教育界和普通社会民众围绕这两起事件发起了关于“婚姻自由”和“教育平等”的争论,此后发生的湖南的女性参政热潮,虽然有更为复杂的区域文化背景原因,这两起事件也是触媒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许多研究发现了收入不平等对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消极影响,但也有研究发现这种影响根本就不存在,甚至发现了相反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产生这种矛盾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以社会认知为解释机制的理论框架——客观的收入不平等通过个体对分配过程和结果公平的感知形成主观认知,继而通过个体、人际与社会三层机制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文章还分析了作为政府减少收入不平等手段的收入再分配对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影响。这些分析对理解和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教育基尼系数作为刻画教育不平等的指标,选取相关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我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关系进行动态研究发现:我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正相关,教育不平等每上升1个百分点,收入分配差距将扩大0.412~0.618个百分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发展高级人才市场,以缩小由于教育不平等导致的收分配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17.
沃勒斯坦以“世界体系”作为研究的单元,重新定义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就是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它是一种攫取剩余产品的新形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属性,即世界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指其运用世界市场机制方面的特征,而资本主义则是指无限制资本积累的驱动力.在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形式结构特征,即核心—半边缘—边缘的不平等的世界体系.而这种不平等的世界体系的产生、维系和发展是奠定在政治和军事权力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兴校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理工大学在多年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但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而且升华了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逐步形成了"文化兴校"的理念并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一.通过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总结,阐述文化可以兴校,提出大学生素质培养是大学"文化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文化力"通过"大学精神"转化为"竞争力"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慈善公益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是观察不同阶层应对社会不平等所采取社会行动的有效工具。通过对2012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的分析发现:2012年中国居民的慈善捐赠主要受家庭绝对收入影响,而2016年由收入比较形成的相对收入已成为家庭慈善捐赠的决定因素;在绝对收入起主导作用时,家庭收入对慈善捐赠的影响随着收入不平等加剧而增强,而在相对收入起主导作用时,收入不平等的调节作用则相反。研究结果为既有争议提供了理论解释,也进一步揭示了单纯改善个体绝对收入对促进慈善捐赠作用的限度,舆论引导公众进行合理的社会比较对于引导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重新认识与评价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从不同视角共同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理论应该并存于教育中.这一再认识过程深刻地影响到了对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通过争鸣与对话,促进了教育研究中对于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