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代相沿成习的优游唱和之风为宋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唱和诗示才过人、追慕仿效的心理动机和唱和双方互动的运行机制是宋诗新变的重要内驱力;欧梅唱和正值诗歌变革的关键时期,迎合了当时诗坛普遍要求革弊创新的社会心理,二人唱和中超越常规的新奇因素便很快得到诗坛认可,成为宋诗新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
吴大顺 《船山学刊》2004,(1):131-134
北宋仁宗时期的宋诗革新,是伴随着改革复兴的政治气候而出现的与古文复古互为表里的一次诗歌革新思潮.这次诗歌革新一方面得力于仁宗政治复兴的时代氛围和新兴士人阶层勃兴崛起的文人群体意识,另一方面也得力于主要诗人欧梅等人的大力提倡与摇旗呐喊.梅尧臣在其中的重要影响,不仅体现在他诗歌创作实绩上,更体现在他与欧阳修诗文唱和交往中的共同作用和互动影响上.无论诗学观念、审美理想,还是对社会群体的感召力,欧梅唱和都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肖瑞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5,(1):107-113,160
刘禹锡晚居洛阳时期的唱和对象中包括牛僧孺,这是两个有着难以化解的宿怨的诗友。他们既把唱和当作修补持续恶化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把唱和视为暗中角力的一种方式。这样,他们的唱和诗就难免飘逸出不和谐的音符而别具韵味了。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就构成了一种与政治代码及性格基因相联系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唱和是唐代诗人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唱和集几乎占唐代诗歌总集的三分之一。与刘禹锡有关的唱和总集有九部,尽管这些总集均已散佚,但通过文献考察和辑佚钩沉,我们能从中了解刘禹锡交往唱和的以下情况:九部唱和总集中,现在尚存世的诗歌在350首以上;与其交往唱和的诗人较为广泛,由此可见其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唱和交往,可见其与白居易等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5.
6.
苏轼唱和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唱和诗在苏诗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但囿于传统的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苏轼与苏辙、苏门学士、友人的酬唱,其意义不仅在于诗化日常生活,彰显文人士大夫的雅趣,突显诗歌的交际功能,更在于它反映了诗人真实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时代的审美趣味。苏轼“和陶诗”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对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自此以后“和陶”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8.
钟巧灵 《东岳论丛》2008,(2):138-141
在北宋元祐诗坛,以苏轼、苏辙为宗主的苏门诗人群题画诗唱和现象十分突出。而综观此期苏门题画诗唱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山水画的题咏。考察元祐苏门汴京题山水画诗创作,可以发现诗人们在诗歌中反复高歌的主题是"归去",由此可见当时党争环境下苏门文人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犹如一种精神解压剂,赏画题诗给苏门文人带来的是苦闷时的泄导和排遣,使他们暂时放弃沉重的现实关怀而沉入青山绿水的怀想,虽不能治本,但毕竟有效。  相似文献   

9.
明清历史演义作家编撰历史演义的思想动机 ,主要包括传播历史知识、教化民众、抒愤寄志及娱乐游戏等 ,它们往往以杂糅交结的状态呈现在不同作品中。只有把握了演义作家的这些创作思想动机 ,才可由此入手深入地探讨历史演义作家的创作实践及其艺术得失 ,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经验或教训  相似文献   

10.
王佐宦游二十馀年,与人交游中,写有不少赠答唱和诗。或主动写赠对方,或为主人所作题诗,或应友人之请而作,从中见其厚道之性,真挚之情,见其才识,激浊扬清,臧否人物。大致有六方面内容:劝勉亲戚子弟,慰藉友人;赞颂友人的德行、才艺、武艺;送别诗以贺上任并抒难舍之情;思友诗写怀念之情;寄友人诗以写怀乡之情;在唱和诗中吐露己怀。分析这一类赠答唱和诗之渊源前人处,不少化自屈原赋、陶渊明、杜甫、韩愈等人诗作,也有的词语出自史书。  相似文献   

11.
王粤钦 《理论界》2007,(2):203-204
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也是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缘由,它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文学的产生、创作内容、写作技巧,以及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研究成果几个方面探讨分析,认为纯粹的诉说欲望应该是网络文学创作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剑 《北方论丛》2023,(2):112-122
20世纪30年代末,沈尹默参与当时文人的“寺字韵唱和诗”活动,作有36首诗并汇集为《寺字韵唱和诗》,现留存有草稿本、誊稿本、油印本、传抄本等不同版本型态。通过校勘对比,草稿本、誊稿本文本最可信赖,油印本次之,传抄本再次之。传抄本讹误虽多,但文本总体仍不失可信,由此可对传世文献的稳定性抱有信心。  相似文献   

13.
老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的旧体诗是抗战中的忧患之诗,既激昂悲壮,亦复沉郁忧伤,具有鲜明的宋诗风调,深受陆游和吴梅村的遗民诗的影响.而他在五六十年代写的旧体诗则是建国后的安乐之诗,或雄浑高亢或清新自然,讲究风神情韵,染有唐诗唐韵遗风.由尊宋到师唐,从忧患中的批判到安乐中的歌颂,老舍的这种艺术转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旧体诗)转型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以弗罗伊德文学创作动机理论为支撑,以巴金的《家》为个案,分析了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动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肖瑞峰 《云梦学刊》2020,(2):108-117
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今仅存《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这首以剖白心迹、倾诉心声为主旨的五言古诗的问世,在刘禹锡的创作生涯中是一次飞跃:不仅大幅度拓展了诗的容量与张力,而且强化了诗的抒情功能,将此前的泛泛言志导向"不平则鸣"的渠道。它为刘禹锡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规定了方向、设定了路径。以这首诗为契机,刘禹锡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开始由政治家向诗人嬗变。或者说,从这时开始,他才集政治家与诗人于一身,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并且,舞台的重心开始悄悄地从政坛向诗坛转移。此外,由这首寄兴深微的唱和诗,还可以透视两位诗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相似文献   

16.
论联句诗     
吴晟 《学术研究》2008,(4):125-130
联句诗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与唱和诗有区别.联句诗始于柏梁,盛于中唐,宋元以后虽有继作,但成就均未超过韩孟.联句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一)逞才使气,调侃戏谑;(二)对偶精切,辞意均敌;(三)风格近似,意境浑融.联句诗对后世其他文体如戏剧、小说创作均有影响,元杂剧的定场诗或下场诗即与联句诗的形式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7.
陆游的记梦诗堪称中国梦幻文学花苑里的一朵奇葩,探析其创作动因,陆游的记梦诗,在源流上是对中国记梦文学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发扬;在内容题材上是诗人被社会现实压抑的理想和愿望的心理满足;在主体意识上是诗人作为封建正统知识分子典型文化性格的体现;在艺术风格上是诗人多元化审美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甘生统 《阴山学刊》2010,23(2):39-46
皎然所提的"诗教"不同于儒家所谓"诗教",而是教人如何写诗之意。这层意义在字里行间及编排体例上都有充分表现。他教人写诗并非是为了参加科考,主要是借对诗美、诗境之体悟,实现更好地证心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罗俊华 《江汉论坛》2003,(12):62-64
中国古代、现代有咏煤诗。只有在当代中国,异化劳动和劳动异化逐渐消除,咏煤诗才发展为一种独特题材意义上的煤炭诗,并有一个创作群体、读者群,有自己的文学阵地,形成了一股翻滚着乌金的煤炭诗潮,形成了两个创作高潮,具有独特的诗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的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创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时,对法国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从而折射出作者强烈的政治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