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翻阅旧籍,在一九四○年柳亚子书赠阿英同志的《左袒集》手稿中,发现了郭老的一首佚诗——《杂咏》。诗末署名为“郭沫若”。此诗作于一九三一年,时郭老已东渡日本。这首七言绝句,是郭老书赠给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喻为举世无双的“太原公子”,表明自己虽然“戎马经年”,而今又流落异国,但欲拯中华民族之大志,毫未减弱。正象诗人所说的那样,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相比,“甲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诗开拓者的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早已确定了的。其《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更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近年来发现的郭沫若《女神》集外佚诗,为研究郭沫若的文学活动及贡献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但应实事求是的对待这些佚诗。 就从《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发表的邓牛顿辑《郭沫若〈女神〉集外佚文》中的诗来看,我以为都是作者编集时筛选下来的“次品”,大抵属这样几种类 作为新诗开拓者的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早已确定了的。其《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更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近年来发现的郭沫若《女神》集外佚诗,为研究郭沫若的文学活动及贡献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但应实事求是的对待这些佚诗。 就从《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发表的邓牛顿辑《郭沫若〈女神〉集外佚文》中的诗来看,我以为都是作者编集时筛选下来的“次品”,大抵属这样几种类  相似文献   

3.
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1986年11月13日第364期第7版上看到《新发现的一首文天祥佚诗》一文。该文系从《福建论坛》第5期转摘的。作者林如求同志向读者明确指出:“查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36年世界书局影印的《文天祥全集》(1985年3月第1版),不见收录此诗,可见其为文天祥佚诗。”不知林如求同志是否仔细认真地通检了《文天祥全集》,就如此言之凿凿地下结论说:“不见收录此诗”,从而武断地判定为“文天祥佚诗”? 其实,只要稍微严肃认真一点,在林如求同志所指的这本《文天祥全集》中是不难找到此诗的。请翻至该书影印本的第382页,诗题作《赠许柏溪惟》,即林如求同志所谓的“佚诗”。此诗连同另一首题为《早起》的五言诗均作为“拾遗”附在《文山先生全集》卷之十四《指南后录》卷之三的末尾。载于《许氏家谱》的所谓佚诗与全集中的《赠许柏溪惟》诗的基本内容相同。均为五言十二句。  相似文献   

4.
贵刊81年第2期发表的王晶垚同志的《纪念南社和柳亚子》一文,谈到郭沫若为《柳亚子诗词选》写了序言,“他在这篇序言里第一次发表了一九四三年赠柳亚子的一首长诗,首先就评价了柳亚子的诗文以及他和南社的密切关系,……”王文说郭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集》和《全宋诗·苏轼诗集》中的苏轼佚诗《秋日寄友人》进行考辨,认为此首诗歌不是苏轼的佚诗,应是北宋初期张泳所作。另外.考察发现吴宗海先生所辑佚的《苏轼佚诗三首》都已收入《苏轼诗集》,仅是诗题不同而已,属于重复辑佚。  相似文献   

6.
归庄(1613~1673)是清初著名的遗民文学家,擅长书画。他的诗文已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整理出版了排印本。尽管整理者广泛搜集归庄的诗文篇什,但仍有遗漏,笔者在康熙年间陆次云编辑的《皇清诗选》中发现了一首不为排印本《归庄集》所收录的归庄佚诗。这首佚诗题为《次答陈皇士怀  相似文献   

7.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小雅、伐木》)。把嘤鸣比喻为朋友“同气相求”,若星流电激,是非常形象而贴切的。 1949年4月29日,毛主席在北京写了一首《和柳亚子先生》的七律,那是答复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的一首七律的。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到毛主席与柳亚子的交往始于1926年5月“饮茶粤海”之时,又于1945年“索句于”重庆。1949年3月柳亚子从香港辗转北上,抵达北京,参加新政协和开国大典,他又与毛主席有诗词唱和。我们就按这个时序,来谈谈他们两人的交往的时代背景和诗词内  相似文献   

8.
最近,披览旧籍,搜求有关秋瑾资料,不意获得数首佚诗,经查对,为今本《秋瑾集》所未收,特录出以为研究者参考。一、秋瑾成仁后,一九一一年上海改良小说社印行了《六月霜》小说一种,作者静观子。书中收秋瑾诗七首。其中两首不见于今本《秋瑾集》。现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论戴望舒诗的艺术特色盛海耕戴望舒一生的诗歌成绩,现在所能见到的,有创作诗93首、诗论3篇、翻译诗221首。他的创作诗除4首佚诗外,分别收在《我底记忆》(1929年出版)、《望舒草》(1933年出版)、《望舒诗稿》(1937年出版)、《灾难的岁月》(1...  相似文献   

10.
历来对于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的研究,主要以诗集《女神》为对象,特别是解放后出版的各种新文学史中评述郭沫若的部分,其中的评述,论及他五四时的新诗时,只提《女神》而不涉及《女神》集外的佚诗。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章孝标诗歌传入朝鲜半岛,与新罗宾贡进士金可记有着直接的关系。成书于高丽朝初期的唐诗选本《十抄诗》收录章孝标佚诗十首,与《十抄诗》道教隐逸、科举入仕的两大编纂特征有着相当程度的契合。通过《十抄诗》中有关章孝标的记载与其佚诗内容的分析,补正章孝标仕宦经历、家族籍贯与交游范围,丰富其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柳亚子先生著杜甫之麻鞋,作管宁之避地,赁庑于九龙柯士甸道。榜其居曰“羿楼”,是取“后羿射曰”之意;并从事编著有关《南明史料》,用以见志。时余亦亡命香港,获与亚子先生邂逅论交,文字酬酢,先生除为先君子撰《袁蔚民先生家传》,并惠贻墨宝条幅一帧,书所作《“九·一八”十周年纪念感赋》七律一首:“说诗忍颂解颐匡,煮豆燃萁总断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若干佚诗公开披露的情况》补遗编辑同志:本人拙稿《毛泽东若干佚诗公开披露的情况》承蒙贵刊发表(1993年第6期),十分感谢。在那篇稿文送贵刊以后,我又发现了一些重要资料,同时发觉上文中有个别佚诗(第十七首)的性质未交代清楚,觉得有必要向读者补充...  相似文献   

14.
唐人殷济诗录考邵文实敦煌P3812号卷子是一卷重要的唐人诗集,保存有不少《全唐诗》所不载的唐代诗人的佚诗。其中一名叫殷济的诗人的十三首诗歌尤其引人注目:它们不但自成一体,而且准确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这些诗虽曾收入陈尚君先生所辑《全唐诗续抬》(...  相似文献   

15.
阮堂明 《殷都学刊》2010,31(1):59-64
《全宋诗》苏轼诗卷除了据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录入以外,还从《永乐大典》、《诗渊》等文献中辑录一些佚诗、佚句,对苏轼集外佚诗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很大贡献。不过,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误收、重收以及所辑不全等。对此,本文对所发现的问题作了考察,涉及到十三首诗、八首佚句,另辑录佚句五首。  相似文献   

16.
李频诗简议     
<正> 李频是晚唐诗人,主要生活在文宗开成至僖宗乾符年间。《新唐书》有他的传记。关于李频的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录为《李频集》一卷。其集又名《棃岳集》,收诗195篇。《全唐诗》编录为三卷,另在“补遗”中载其2首,凡206首,比《棃岳集》多出11首。其中《送刘山人归洞庭》诗卷中两见,惟起二句小异;《渡汉江》诗“岭外音书绝”1首,乃宋之问诗,明人早有考证(见万曼《唐集叙录》);  相似文献   

17.
《石头记》甲戍本第一回,在“无材可去补苍天”旁,脂砚斋批云:“书之本旨。”稍后,在“满纸荒唐言”一诗后批曰“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在“未卜三生愿”旁,脂砚斋批云:“这是第一首诗”。但却不批比这首诗出现更早的“惯养娇生笑你痴”为第一首诗.戴不凡先生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详见《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一文中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广西著名佛教刊物《狮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5、6、7期合刊发表了六首署名欧阳予倩的诗歌,《欧阳予倩全集》未收录这六首诗歌,欧阳予倩著译年表未记载,欧阳予倩传记和各种研究资料也未曾提及。这六首佚诗对于研究欧阳予倩40年代初的文艺创作以及其  相似文献   

19.
<正> 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是一首情深意挚、感人肺腑的诗篇。柳亚子评此诗:“郁怒情深,兼而有之”,郭沫若赞它“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并先后步其韵,写了《归国吟》和《再用鲁迅韵书怀》。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由于是在“左联”五烈士逝世两周年,附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发表,又由于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革命者后严密封锁新闻,因此人们无法知道鲁迅何时得知这一消息,何时写这首诗。柔石、胡也频等同志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下午参加东方旅社的一次党内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被敌上海市公安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逮捕;在四天内,敌人先后从东方旅社、中山旅社等处搜捕到三十六位共产党员,其中包括全国总工会党团、江苏省委和苏维埃中央准  相似文献   

20.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旧题为唐杜牧作,近日报纸有人提出此诗不见杜牧诗集著录,而始见于宋人所编的《千家诗》,我读后拍手赞成。 我说,这首诗读来流利和谐又通俗易解,似乎有点像出于“老妪都解”的作家白乐天手笔,绝不像杜牧之,试把杜的几首著名之作,如《江南春》、《赤壁》、《泊秦淮》、《题桃花夫人庙》、《赠别两首》、《南陵道中》、《遣怀》、《叹花》诸什相比,觉得风格不类,虽然都只是四句,但其中多含曲折纡回,耐人寻味,不像《清明》那样一气下来,倒反而和宋人诗“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同一类型,所以,这首诗绝不是唐人之作,更不是杜樊川之作可以肯定。独怪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