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客体发展的逻辑于海江客体发展的逻辑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自然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二)认识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三)社会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这三种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一)自然本体中的客体。这是客体的产生阶段,也是客体发展逻辑的...  相似文献   

2.
论待知客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客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本体论的角度可以把客体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把客体划分为实践客体和认识客体,认识客体又可以划分为未知客体和已知客体。未知客体和已知客体主要是根据认识过程即从不知到知的认识转化过程而划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知客体和已知客体有较多的论述,认为客观世界由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化,就表明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认识是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标志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进步。然而,在认…  相似文献   

3.
论认识客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客体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息过,近年来的理论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其中,认识客体的定义、结构和特征问题分歧意见较大,误区也多,因而仍有辨析、讨论的必要。一、关于认识客体的内涵界定问题究竟什么是认识的客体,如何理解它的丰富内涵,这是认识客体的首要问题。对此,有的文章认为:“我们把物质世界中那些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同主体一起构成现实活动结构的两权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的事物叫作客体。”①也有的文章认为:“客体是人所要认识、所要改造的对象,即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界…  相似文献   

4.
社会规律是主体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有意识地作用于客体的微观具体活动所组成的宏观活动系统的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社会规律是一种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性是通过人的无数的合目的性活动而建构起来并表现其作用的,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和活动不可分割。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及自组规律客观性的关系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内在联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在主体与客体联系的关系中存在的。首先,对事物的客观性的认识与主体的素质、结构、功能等密切相关。在认识过程中,认识已不是客体的直接反映,而是主体信息和客体信息相互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5.
论认识阶段     
论认识阶段胡敏中概括地说,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认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实质上是认识本质在认识纵向发展中的表现,而...  相似文献   

6.
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关系。认识主体认识或反映客体,从实质上说,是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客体的观念的映象,以便使客体成为主体观念中的内容。在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即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语言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兴趣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认识过程不仅离不开智力因素的支撑,而且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主体认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认识兴趣在认识中的作用,对于加深认识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兴趣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当主体在持续较长的时间内,认识稳定地指向或趋向某种客体时,就会表现出主体的兴趣这一心理特征。兴趣作为一种认识倾向,与人类的整个认识及其每一认识过程和认识阶段都有着不解之缘。认识的深刻与肤浅、广阔与狭窄都与兴趣有着紧密的关联。具体而论,兴趣在认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认识客体的选择性。认识的客体,总的说来是客观物质世界。但是,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是注重从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去理解主体的自由与客体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而忽视它们之间存在的价值关系。这种思路的直接的理论结论是自由等于认识了的必然。当今,学界对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重视为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即不仅应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而且要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去理解主体的自由和客体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循此可见,人的自由并不单单要求有合规律的一面,更要有合目的的一面;自由表现为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自由的本质、自由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因此也获得了全新的内容。一、…  相似文献   

9.
论认识客体的观念化、符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认识作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观念的掌握方式,所掌握的是关于认识客体本身的存在状况、结构、属性、本质、关系、运动变化过程及规律等的信息内容。所谓认识是反映,就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感知和思维活动接收、储存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文章着重论述了与认识主体相关联但又是外在的感性的认识客体,必须经过认识主体感知的转化和转换过程以及陈述,成为储存和呈现在认识主体大脑中的观念化、符号化的信息客体,才能成为思维加工处理的对象,成为观念所掌握的客体。文章根据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相关联领域的不断变化,分析了人类认识进化发展中问题的发生、主题的转移、认知图式的改变、参照系的变换等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在主体中形成其映象(概念、理论等抽象形式表现着的客体映象)的过程是科学认识过程。相反,主体作用于“客体”(客观实在)使其成为真正认识论意义的客体(即人化客体与人工客体)的过程是科学实践过程。前一过程是由主体中的科学认识结构调控的,后一过程则是由表现认识结构外部功能的科学智能结构支配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用历史眼光来考祭人类的认识发展史,考察各个时代人类认识运动中认识重心的不同特点,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本质,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以客体为重心的“白板说”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现实的认识过程的确立,必须具备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社会实践活动等基本要素。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必须是具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青年学者廖小平教授在道德认识论方面的研究,是国内伦理学研究的一项开辟性工作,他集近十年心血而成的专著《道德认识论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IWe年4月版)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廖小平在书中的上篇首先构建了自己的道德认识论体系:道德认识就是人们以伦理关系客体和伦理为对象,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来形成道锦(规范和准则)和道德关系的过程。道德认识的主体是从事道德认识活动的人,道德认识的客体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人伦关系的客体。从这一界定出发,廖小平引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话说,“道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黑格尔关于表象的思想,探求表象作为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认识环节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一、表象是认识辩证法不可缺少的环节确定不同的认识阶段,必须明确规定认识过程的本质根据。思维、主体与存在、客体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认识的过程。认识过程是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与矛盾不断调解、同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共  相似文献   

14.
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与人的时空构架康中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们公认:主客体关系是认识论的基本结构。“如果我们把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作是一个表现为一定的活动和功能的动态结构的话,那么,主体和客体就是构成这个结构的两极,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极,都不可能构成...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认识是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认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社会、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类社会实践及其产物的认识。人的实践,是改造客体,使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必须认识客体的自在价值、使自在价值变为自为价值,然后才可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所以,社会认识,就是对人的认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一切价值活动的认识,价值贯穿于主体的全部生活中,也贯穿于作为客体的人和社会的全部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对认识中的错误 ,应该从主体、客体以及认识过程本身三个方面去分析和研究。错误难免的观点并不是引导人们去犯错误 ,恰恰相反 ,正是为了引导人们去寻求真理 ,避免和克服错误 ,不应该以错误难免为理由替错误作辨护。  相似文献   

17.
真理概念,是研究真理和反思关于真理问题争议的概念运动的出发点。传统哲学框架的“思想与客体的一致”的真理概念,无视中介在真理性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性作用,将认识对象与客体等同,遮蔽了真理性认识的对象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对象化,生成于中介与客体互动的本真的实在。在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阶段,客体消解“自在”,转换为认识的对象的要素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对象化的要素的根本环节,在于共在的多态中介与其的互动。在第一次飞跃阶段,认识的对象生成于物质态中介、非物质态中介与客体的互动,以互动的关系、现象、结果为存在形式。在第二次飞跃阶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对象化,生成于实践态中介与客体的互动,认识的真理性与否的根据,在于认识是否与实践态中介和客体的互动关系、现象、结果相一致。作为对认识对象的规定、本质的正确反映的真理,其概念内涵的内核应当理解为:思想与中介和客体互动的一致。这一标新的诠释,为研究真理和审视争议,提供了全新视面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对“自我中心困境”的超越杨哲我们认为培里提出的“自我中心困境”,实际上说明了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方法论层次上的困境。主体必须通过认识去认识客体,而一旦他借助于认识形式去认识客体时,认识的结果就打上了“不可克服”的主观性。只要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认知图式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必须首先了解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一、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反映.认知活动的起点是反映。所谓反映,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信息造成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主体利用其大脑皮层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功能和反射整合机制将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对信息客体具有相关性或对应性的形象和概念,并进行记忆和储存的活动。反映既是主体接受信息客体的渠道,也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主动与客体发生信息联系的过程。主体内部的一切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须通过反映而获得。反映既是认识的本质,也是认识活动后继环节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所出现的理性与感性、先验与经验、主体与客体的二者之间的非此即彼的两难对立,以一种更深入的方式体现在康德的哲学里,成为其哲学的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康德经剥茧抽丝般的分析工作后为我们所还原和昭示出的著名的两个‘物自体”的命题,即《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谓作方‘先验对象”的“物自体’与作为“先验自我”的“物自体”。前者是感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地(即“先验地”)设定的认识对象方面的条件;后者是知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设定的认识主体方面的依据。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