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2-25
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转折点.康德批判时期认识论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其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从认识论的总问题入手,阐明了其感性、知性及理性.康德 批判时期的整个认识论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32-143
拘泥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教条化理解,许多哲学史家常常倾向于切断德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甚至不承认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价值。然而,像诺瓦利斯这样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其他大多数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共享了康德批判哲学的问题意识。康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启蒙理性的捍卫者,又是启蒙理性深刻的批判者,他试图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限制知识的范围,防止无节制的理性反思对一切无条件者和不朽价值的虚无化;同时又从理性的实践应用出发,证明了一个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的道德世界的现实性。康德对自然的理性化和祛魅过程的限制及其对自然的合道德性的证成,构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先声。而早期浪漫主义者正是受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启发,进一步证明了存在之于意识的优先性,并用诗意原则取代了康德的实践原则,揭示了无条件者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康德对"出现"和"自在之物"的二分,预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却又不能形成关于它的任何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是怎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有人就批判康德说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超验实体这一教条主义的让步,是与他的批判哲学精神不一致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领域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我们人类思维在思考日常经验时必定要做的一种假定,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运行我们的概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化倾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47-49
一直以来,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因此,理解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是进入康德哲学体系的最好途径,而研究康德哲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因为“哥白尼式革命”显示了康德所面对的问题和他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最集中地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特征和趋向以及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本文将对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产生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汪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3)
想象力在康德理论中是一游移运动的能力,这导致想象力给人多意性的印象。本文试图将其放入康德的感知体系中去把握,分别分析想像力与知性和理性的协合运动,从而阐释想象力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安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从知识以对象为转移到对象以知识为转移的这种所谓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并非单纯地是一种认识论的革命,而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的确立。旧形而上学旧就旧在自然的认识方式上,误以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超验的知识论;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知道知识的限度,使超验的知识成为不可能,而使超越的实践成为可能,在这一限度内,才为信仰留了地盘。这种信仰其实就是对实践理性之自由的信仰。因此,新的哲学态度下的Metaphysik不再是按照自然倾向去认识的形而上学,而是以道德实践之自由(道德行动)为目的的行而上学,这才是康德哲学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李世军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Z1)
本文认为:康德开创德国哲学革命的主要标志,不仅仅是康德对莱布尼茨和伏尔夫体系中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批判,特别是康德从知性必须与感性相结合,知性的能动作用只能在联络感性材料中实现的观点出发,批驳了莱布尼茨和伏尔夫的超脱感性经验基础的思辩理性,才导致推翻了莱布尼茨和伏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说明对"纯粹性"的追求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特性之一,而且是其先验主义与批判主义的理论前提.康德从自然科学方法论对"纯粹"的追求出发,以其范畴学说与先验主义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这两种哲学传统都进行了进一步的纯粹化,从而对这两种哲学传统进行了某种综合,在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也导致了自身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刘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25-28
知性是认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康德提出认识应当遵循从"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黑格尔进一步提出由"感性认识--知性认识--消极理性--积极理性"的认识路线;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两阶段论的认识路线,忽视对知性范畴的研究,忽视知性思维阶段的地位和作用,致使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和实践中走了弯路,犯了错误,受到了损失. 相似文献
10.
佘碧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当今现代性论争的焦点之一。现代性重建派只强调康德哲学中的知性立法的一面 ,而忽视了理性的规范作用。后现代主义则与之相反。其实 ,双方都歪曲了康德有关知性立法和理性规范的论述的本意。康德是要指出知性立法和理性规范是相互制衡的 ,也即互相渗透和互为解放力量的。因而 ,现代性危机的原因不在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化 ,这只是表面现象 ,而在于知性立法和理性规范之间互相制衡的机制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11.
马彪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77-80
对康德哲学中哥白尼革命的问题,时至今日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和各种争论。从经验怀疑论与唯理独断论的时代背景下对此加以阐释。康德哲学中哥白尼革命是在对传统经验观念论和先验实在论批判的基础上,概括出自己的知识观的:即康德理论哲学中的经验实在论与先验观念论。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有两个使命:一是纠正经验主义的怀疑论,以确定科学知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一是纠正宗教神学的独断论,以确定宗教的“必要性和相对性”。前者说明科学不能完全消解宗教的社会意义,后者说明宗教必须被限制在伦理学的意义方面;科学的性质是“他律”性质的,而宗教是“自律”性质的,如果不区别这种关系,必然导致“二律背反”。只有将宗教限制在“道德律”方面,“宗教求善”和“哲学求真”及“艺术求美”才能平衡地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康德是西方近代哲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哲学贡献是在近代历史的关键时刻对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传统进行综合创新,最终建立起了对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批判哲学"体系.他的批判哲学体系既有其思辨方面的深刻性也充满了表述方面的晦涩,这也成为理解康德哲学的一种困局.本文试图从康德的身世、他的思想所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以及他的语言特征方面来介绍和分析康德哲学的背景情况,以期对于理解此困局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哲学是要为人们的认识确定一个界限,并进而分析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作为其哲学的起点和落脚点,再联系到其感性与知性的两个阶段的划分,康德所谓的直观就有了感性的直观、知性的直观、内容与形式层的三重含义,这是贯穿康德整个哲学的线索。对于这三重含义的运用即是直观的公理的论述,这为他的哲学基础最终立下了普遍必然的前提。康德的这种论述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鲍俊晓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408-415
康德在其哲学中全面关注了想象,对想象力进行了集中阐释,肯定了想象力在其批判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个版本中,康德对于想象力的论述发生了很大变化:想象力从奠基性的基本能力变成了感性直观的方式,成为知性的附庸。不同类型的想象力与感性、知性概念结合,分别形成了形象、感性感念和知性概念的图型。在判断力领域,想象力的作用则更加突出:在审美判断中发挥自由性,在崇高判断中体现统摄力,在天才的创作中构建审美理念。康德对于想象力的研究使想象摆脱了感性的印象式的缺陷,在想象的研究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转折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哥白尼式的革命"与哲学言说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2-17
哲学作为一种言说,已经从本体论退到了认识论,再由认识论退到了语言论,而到此为止,一退再退的哲学实在已经退无可退;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哲学必须迎向自己的言说困境,迎向自己的对象化循环模式的极限.言说的困境说到底就是思的困境.在入思之前,如果思的可能性已被一条已经完成了的"思路"的绵绵延伸所吸尽,我们便不能不说我们尚不会思.思不是任何"什么",思只是"到场",在"去蔽"和"倾听"中到场. 相似文献
17.
18.
李扬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4-49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互关系的论证,可以推导出自由的实在性;继而通过知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二重设定,可以解决自由和必然性的冲突,使自由有了通向现实世界的孔道。由此不仅扩展了凭借思辨理性不可能获得的知识,而且沟通了两大批判,实现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苏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34
康德在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中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通过其树立人的主体性来实现的,而其主体性的树立,又是通过重新理解客观性概念来加以论证的。获得了客观有效性的主体性才是真正树立起来的主体性。因此,客观性概念才是理解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苏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
康德在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中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通过其树立人的主体性来实现的,而其主体性的树立,又是通过重新理解客观性概念来加以论证的.获得了客观有效性的主体性才是真正树立起来的主体性.因此,客观性概念才是理解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