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樊浩 《人文杂志》2004,(4):24-28
本文认为 ,家庭伦理、家庭伦理精神 ,是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 ,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建构的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由伦理实体、道德自我、以及扬弃二者矛盾的身心修养为逻辑结构 ,家庭伦理作为传统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 ,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民族合理性。近代以来 ,由于过度的文化批判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使家庭伦理的根源地位被动摇甚至颠覆 ,在家庭伦理不能履行其人文功能的背景下 ,中国道德体系的建立 ,就在神圣性根源、人伦根据和人伦范型诸方面 ,面临源始性价值资源的难题和悖论 ,陷入文化合理性的困境乃至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韦伯运用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新教伦理发挥着道德规范的职能,即为资本的生产经营者的意见、志趣、情绪,甚至心理状态编制道德程序,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孕育与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支撑和依托.韦伯看到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倾向,认为抛弃超验性假设,将生产同宗教价值相剥离,是资本主义合理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分离过程中却产生了科学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完全拒绝,从而使资本主义活动丧失了文化的根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和市场理性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要构制充满人文道德关怀的综合理性社会.  相似文献   

3.
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是对于当代中国重要的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大话文学与大话文化的系统研究文章。本文首先从文体学和文化学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大话文学的语体特征,即通过拆解、戏拟、拼贴、混杂等方式,对传统或现存的经典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进而指出,大话文学的快感类型是一种生产性的快感,也是一种有限范围内的冒犯和颠覆的快感。最后,作者分析了大话文学与当代中国犬儒主义思潮的关系、大话文学与犬儒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指出大话文化作为一种后全权社会的文化抵抗与文化逃逸的方式,具有批判与妥协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发展,一向被精英文化压抑的"快感"凸显出来,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和大众文化的美学表征。从"垮掉的一代"对身体快感的直接诉求,到先锋派画家呈现出的感官世界,再到"私人写作"、"下半身写作"……快感变得炙手可热。然而,对快感的狂热追求,大有矫枉过正之嫌,大众文化仅仅是文化工业的商品,在集中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娱乐化追求后,直接推动着审美趣味的变化,进而导致了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5.
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在拟真的理论框架内展开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基点.在拟真批判中,鲍德里亚以象征交换的本真内涵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中的社会历史维度,以符号代码的超真实建构来否定价值的理性言说,进而对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本真规定与后工业社会的拟真形态之间重新建构了资本批判的逻辑张力,他以抽象的方式阐述拟真社会中的资本再生产过程,批判超真实社会场景中象征暴力的意识形态统治.鲍德里亚的拟真批判理论中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舍勒的怨恨理论表明,现代性的生成与怨恨相关.怨恨实为因生存性价值比较而产生的紧张情态,其出路是颠覆旧价值,建立全新的现代型伦理体系.应从价值位移、伦理变更、制度结构、现实生存困境四个维度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怨恨滋生的根源.只有重新认识公众利益、公民权利等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及相关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才能真正消解怨恨,实现和谐生存,才能把怨恨转化为推动国家与社会继续改革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董希文 《学术论坛》2005,(1):160-164
在后现代社会中,视觉转向成为必然.就逻辑层面而言,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形象对语言中心论的反叛与颠覆;然而就社会层面来说,它又是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在文化上的必然表现,由此导致视觉文化具有商品性质.在当今社会,视觉文化影响着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晚期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导致了文化工业的出现: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化,一方面经济体系逐渐融入文化当中,另一方面文化中也愈来愈深的融入经济的成分,成为经济的一部分。詹姆逊认为,在后现代主义中,后现代的时间感、后现代的空间感、物化的力量、形象文化,一切都在文化的范畴下展开。  相似文献   

9.
基于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伦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有着直接的逻辑关系,在伦理实践、社会责任意识和伦理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基于"规范性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伦理概念及范畴,而"并行学派"、"共生学派"、"融合学派"代表了当代经济伦理发展的基本态势。利益相关者理论改变了传统伦理学的认知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经济伦理主体地位;整合社会契约论界定了经济伦理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围绕利益相关者而形成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确立了企业伦理的法理地位以及经济伦理概念的外延,直接促进了经济伦理的核心价值建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成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经济伦理正是前两个理论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伦理的内在逻辑研究,对于社会主义主流经济伦理的建构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的本质在精神层面的确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目的所在。大众是文化生成和消费的主体性力量,文化最终应以一种大众化的形态而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逻辑取代了文化产品应有的审美逻辑,文化生产的目的被异化,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不得不服务和服从于资本的增殖。在总体工人的格局下,作为个体的工人成了总体生产过程一个可以被任意替换的部件,在其身体里蕴藏的“人的自然力”被非常片面地发展着、使用着,劳动失去了创造性。社会的蚂蚁化、个体的工蚁化,带来大众文化的“蚁众”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文化是为资本更好地麻痹工人、消解其反抗意识而服务的,是通过文化传播为资本服务的意识形态。文化异化的深层动因是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悖论。资本的增殖离不开生产能力的扩张,而人是生产的主体,人内在的劳动潜能开发的程度直接关切着资本增殖的实现程度。资本驱动下的劳动异化将劳动与人的精神世界分离开来,人类的劳动行为本身失去了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类的劳动成果也不再是为人的,而是作为外在于人的异己性的力量与人对立。当下人们文化需求的急剧扩张需要我们在文化生产领域发挥资本的工具性逻辑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概念的流行是与其在政治领域的拓展分不开的,这一拓展既反映了它在理论上与社会契约论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在实践中的自我调整过程。社会资本概念本身的矛盾性质,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困境;这一概念在应用于第三世界国家时存在着文化决定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与劳动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并进而通过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现实——劳动的"非生产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整个逻辑,最后通过所谓的劳动者与工厂的消失彻底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始终是一种无稽之谈和自说自话,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马克思的真实语境,因此他所有的发现和批判其实不但没有颠覆马克思主义,相反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历史穿透力。缺失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鲍德里亚只能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3.
黄力之 《中国社会科学》2012,(4):23-45,205,206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种种复杂现象,丹尼尔·贝尔以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为研究出发点,指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与社会断裂的矛盾是由于结构性和机制性两个原因,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然而,贝尔试图在否定的意义上超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文化问题的深度揭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从未忽视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关注,并鲜明地提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问题的解决思路。同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性质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危机的出路的相关探索,对贝尔思想的超越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推进同样值得重视。因此,认真清理、研究包括贝尔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学术成果,科学认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问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世纪末小说为立足点,揭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冲突的一大特征———颠覆精英,及其潜在的现实背景。并指出:文化痞子、城市平民、都市白领对精英的蔑视与挑战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革命意义,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社会危机,因而主张各阶层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5.
黄波 《兰州学刊》2008,(8):100-101,193
文章从方法论角度出发,分析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理路。认为韦伯的这部巨著不仅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文化解释,同时更是其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完美演绎,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福利是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内在文化秩序,其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精神活力的源泉。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生境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生存情景。在澄明生态福利的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生态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伦理价值逻辑的追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以生态福利的文化价值为公共性追寻的"美丽中国"的实践,必能造就一个人与社会共享生态福利的优雅、健全、可持续生存的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之后,快乐已经成为西方理论界研究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批判理论、文化民粹主义和女性主义是大众文化快乐研究领域三个最富影响力的理论派别,这三个不同的理论派别均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研究范式:将大众文化的快乐政治化。这表现在将大众文化快乐的价值定位在政治层面,将快乐置于解码者所处的政治语境中加以解析,将快乐产生的原因解释为与某些政治因素相关联等三个层层推进的方面。大众文化快乐的政治化研究范式有一个缺憾不容忽视,即大众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一直没得到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认为法律是物质生产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律不是像资产阶级法学家所说的那样是永恒理性的反映,是恒定不变的社会法则,法律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由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劳动发展变化与法律自身内在逻辑相互作用决定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和文化的特点是由那个时代的物质生产劳动方式决定的。法律发展演化的具体轨迹是法律自身内在逻辑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各种文化现象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必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 ,他们通过经济活动、信息技术和国家互联网等手段输出西方文化 ,企图从意识形态上动摇社会主义国家 ,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舒建华 《理论界》2014,(9):14-18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社会几乎完全被资本逻辑所统治。但是这种资本逻辑自身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界限,这使得超越资本逻辑成为必要和可能。黑格尔做出了超越资本逻辑所造成的分裂和对立的尝试,但他的尝试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虚假统一。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概念,在批判资本逻辑的基础上试图为超越资本逻辑找到一个可能性的途径和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