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琉案述略     
日本的对华侵略,以1894-1895年和1937-1945年的侵华战争最为猖獗,而1871年开始发生的琉球事件则是日本侵华的开端.对于近代史上琉球事件的来龙去脉,长期以来,学术界各执一辞,莫衷一是.因此,弄清琉案的始终,无论是对历史研究,还是对国际政治问题的探讨,都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一、沈葆桢对台湾洋务活动的倡导 鸦片战争前夕,由于腐朽的清延长期以来对台湾施行的颟顸政策,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属于相对落后的地区。 1874年,日本以琉球渔民遭风漂至台湾,被高山族牡丹社人所击杀为借口,悍然出兵台湾,中日琉球交涉事件发生。由于受到琉球交涉事件的冲  相似文献   

3.
1871年,台湾牡丹社人错杀漂至台湾的琉球人,引起中日争端,日本趁机派员驻琉球代办一切外交事项,并于1874年大举进攻台湾,迫使清廷缔结中日《北京专条》,造成清廷在中日交涉中处于被动地位。1875年6月,日本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前往琉球宣告琉球改制,强迫琉球改奉日本年号,停止对清政府的一切臣属关系。此举引起中国朝野轰动,史称“球案”。“球案”发生后,清政府根据琉球国王的求援,基于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对琉球的保护义务,同日本进行多次交涉。与此同时,清廷朝野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围绕“球案”与诸国对华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以寻求解决方案。在“球案”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手握清廷通商、外交、海防等大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早在1943年开罗会议举行时,罗斯福总统曾提议将琉球交付中国,蒋介石考虑中国实力不足,遂拒绝罗斯福的提议.二战战后,国民政府顾及自身实力,又考量美国在东亚的布局,遂放弃由中国托管琉球的方案,主张中美两国共同托管琉球,并再三强调中国与琉球的历史关系,不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固有领土.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暗中扶植琉球革命同志会,聊以自慰,并藉琉人国籍问题的操作,作为“中华民国”正统地位的筹码.“外交部”虽机关算尽,但在台湾当局仰赖美援的现实之下,琉人国籍或琉球归属问题沦为台湾当局与美国、日本政府交涉的外交策略.正因为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被排拒在国际社会之外,台湾当局亦未能得到对日交涉话语权,只能维持“冷战”的东亚局势,未能妥善处置琉球归属问题,丧失后来的“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处理之先机,陷入进退失据的窘境.  相似文献   

5.
日据台湾初期,外事机构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总督府逐步强化外事机构,并将"经略华南"和"南洋对策"作为活动重点。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总督府一面利用汪伪政府的驻台领事馆强化对台湾人民的控制,一面与日本驻华南领事馆密切联络,加强对华南地区的侵略扩张。由于台湾的"特殊地位和使命",总督府的外事政策作为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延伸,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霸占台湾的企图,并非在甲午战争结束之时才萌生。早在16世纪中期明代嘉靖年间,日本海盗倭寇就曾窜至澎湖、台湾,在那里建立侵犯闽粤沿海的据点。17世纪初,日本政府的舰队也曾试图以武力进犯台湾,企图逼迫清政府通商。在那二三百年间,日本不断挑起事端,屡屡进犯台湾而必欲霸占。直至《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终于如愿以偿。统观这段历史,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台湾割让的主要原因至少有这样3点:第一,台湾孤悬中国东南沿海,与琉球及东南亚各国相邻。占领台湾就是获得了向东南亚扩张的基地;加以台湾的农副产品与水产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遗孤称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各界在残留孤儿称谓上的论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问题上,即这些还活着的已经到人生尽头的人能否称为“孤儿”;“残留”一词的本意何在?残留孤儿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日本政府的国家责任?日本各界的争论揭示了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复杂性和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认识问题。笔者认为还是使用“战后日本遗孤”称谓为好。  相似文献   

8.
日本德国对二战态度不同症结何在孟国祥半个世纪前,日本德国在东西两个半球共同挑起了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互相勾结,狼狈为好。德日两国不仅在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借口、指导思想大同小异,而且手法之凶残,破坏之巨大,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最...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战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波及的地域最广,付出代价最大的战场之一,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开战最早。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撕毁“九国公约”,置世界舆论于不顾,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开始实施其“基本国策”,比德国法西斯侵略波兰,挑起欧洲战争整整早了8年时间。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把侵略触角伸向关内,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制造“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目的不仅要变中国为其完全殖民地,而…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日本政府借故扩大战争,投入了百万大军,开始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自此之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八年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民族生存的可歌可泣的伟大战争。1、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和起因。1937年7月7日深夜,驻丰台日军中国驻屯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于距卢沟桥西北一千米的龙王庙附近进行夜间演习,并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进行搜索,还开枪数响,向我示威。我驻卢沟桥部队37师110旅认为,午夜日军入城搜索,势必惊扰城中居…  相似文献   

11.
日据台湾 5 0年 ,以数百万台民为役使对象 ,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推行“以台制台”政策。为配合日本政府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总督府一面隔绝台湾人民与大陆之间的往来 ,一面驱使大批台人渡海登陆 ,“经略对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为顺利“南进” ,不断派遣台人奔赴东南亚各地 ,破坏华侨的爱国抗日运动 ,打压华侨的政治经济势力。日据台湾时期 ,推行“以华制华”战略 ,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2.
徐晓望 《东南学术》2011,(2):204-218
明清朝廷与琉球中山国的往来有500多年历史,早就存在传统边界。明代福建省已经在管理钓鱼岛列屿。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钓鱼岛列屿划归台湾府管辖。康熙五十九年徐葆光等人出使琉球,与琉球方面的官员及学者谈及琉球领土问题,后综合双方的意见,出版了《中山传信录》一书,这本书既确定了琉球国的范围,也划定了清朝与琉球的边界。按照这一边界,钓鱼岛列屿属于中国所有。甲午战争失利后,清朝被迫割让台湾,因而失去对台湾省管理的钓鱼岛列屿的管理权。日本二战失败后,钓鱼岛列屿在法理上已经回归中国。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百年文化沉思录郭墨兰一、要和平,不要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过去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日两国及整个世界形势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国和日本都从血和火的洗礼中走过来了。但是,对百年前的那场战争的历史教训,两国人民不仅都...  相似文献   

14.
我之所以把日本作家海渡英祐的著作《一位参与侵华日本情报官的经历》译成中文,是因为当我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得知日本政府同意中学采用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大肆鼓吹大东亚战争,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史实的历史教科书报道,这是日本政府为掩饰历史上的错误对学生进行洗脑,必然导致日本青少年的认识偏离历史真相。就是在我国,日本侵华战争也是发生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把“征服邻国”作为长期战略。19世纪70年代中日之间周边问题主要针对琉球,另外则通过征韩论觊觎朝鲜。当时清政府官员在琉球交涉问题上有三种意见,它反映出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处境。日本吞并琉球、入侵台湾所带来的后患是朝鲜、台湾相继被日本占有,接着就是逐步去实现其大陆政策。需要我们反思的还有中国半殖民地化和日本殖民主义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日本当局公然歪曲历史事实,漠视国际法准则,断然驳回因日本侵华战争导致的中国民间受害者向日本政府索偿的诉讼请求。日本当局的否决结果,在国际法上引起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欲对日索偿的法律分类及性质、个人在国际法上的请求权、民间索偿的法律途径及诉讼时效等问题做一法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日本当局公然歪曲历史事实,漠视国际法准则,断然驳回因日本侵华战争导致的中国民间受害者向日本政府索偿的诉讼请求.日本当局的否决结果,在国际法上引起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欲对日索偿的法律分类及性质、个人在国际法上的请求权、民间索偿的法律途径及诉讼时效等问题做一法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日本当局公然歪曲历史事实,漠视国际法准则,断然驳回因日本侵华战争导致的中国民间受害者向日本政府索偿的诉讼请求.日本当局的否决结果,在国际法上引起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欲对日索偿的法律分类及性质、个人在国际法上的请求权、民间索偿的法律途径及诉讼时效等问题做一法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中法战争期间,有一起不大为后人所注目,但对清廷和战决策关系甚大的事件,此乃1884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年九月十三日——壬寅)的群臣奏议(简称“壬寅群臣奏议”)。1884年初秋,法国侵略军大举进犯中国,8月5日法舰轰击台湾基隆炮台,被驻守清军击退。8月16日法国议会通过了增拨三千八百万法郎的侵华经费,扩大侵华战争。法国总理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上的著名人物,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先后在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任上。尽管没有直接参加指挥战争,但对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争十分关心,其行为和主张对当时有着重大影响。过去在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时,对他的作用和影响注意得不够,专题研究成果亦少。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点粗论,求教专家学者。一、较早警惕日本帝国主义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事。但临战前夕,清政府仍麻木不住。1894年5月,“东学党”败,日本政府理所当然应从朝鲜撤兵,而且清政府已向其提出同时撤兵。但日本政府借口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