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氏文通》在建立我国汉语语法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它在构架汉语语法体系、划分汉语词类并定下名称、确立汉语语法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立下了不朽功绩。《马氏文通》的严重缺憾并不在于机械模仿西方语法“葛朗玛”,而是在于把许多无指代词当作动词,把句末语气助词“者”当作代词这两个问题上。这给后世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静字章看《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特点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以前曾被人指责模仿西方语法 ,但这种指责并不公允。从该书“静字”一章的内容看 ,《马氏文通》虽然受到西方语法的影响和启发 ,但基本上没有生硬的模仿 ,而是在分析总结汉语的有关语法规律方面作了很细致的工作 ,在体现汉语语法特点上 ,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3.
浅谈《马氏文通》中的单、复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马氏文通》中的单、复句康健《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全书分十卷。除第一卷“正名”属概论外,作者马建忠用八卷的篇幅谈了词法,只有最后一卷才集中谈了句法。然而“论句读”虽只一卷,却是全书的中心。正如作者在“例言”里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4.
继承·模仿·创新——重读《马氏文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在本书《后序》中说:“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文通》确有强用西方语法比附汉语之处,因此一直受到批评。吕叔湘、王海棻先生指出:“其实正如他在上面引文中所说,他不仅‘求其所同’,同时也‘求其所不同’。在这方面,大家只注意到他在因袭西方的八个词类之外增加了一类助字,是‘华文所独’。却很少人注意到他还在好些别的地方指出‘华人所独’。(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评述》,《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这个意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的历史观表现在马氏对“读破”、“假借”、“活用”、“句式”,及具体语法词语等方面的识认上。不能只依据马氏在语法理论表述上的某些观点,就判定《马氏文通》为非历史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一八九八年问世的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最近被作为《汉语语法丛书》的第一种再版了。为此,吕叔湘专门写了《重印<马氏文通>序》,提出了三点肯定的意见,即“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尝试指出其中的规律”,“常常涉及修辞”,认为《文通》还是值得一读。对我国这样一部最早的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今  相似文献   

7.
戚晓杰 《东方论坛》2010,(6):43-48,53
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功不可没,它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的诞生。不可否认,它的出现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产生与我国语文教育传统的分裂,使语法背负起不能承受之重。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让语法回归到一个适当的位置,这是解决目前我国语文教育中过度重视或过度轻视语法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马氏文通》以来建立的汉语语法学在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奠定了我国语法学体系构基础,有着划时代的历史地位。如果我们把它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马氏文通》也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一、《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提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范例,成功地构建了中西文化的桥梁。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治进一步混乱腐败,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日益加剧。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他们从专事繁琐考证的汉学和空谈性理的“宋学”中解脱出来,着眼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马氏文通》对西方语法的模仿。指出《马氏文通》的语法框架是模仿西方语法而建立起来的;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也有不少模仿西方语法的地方。研究《马氏文通》对西方语法的模仿,对于汉语语法学史、汉语语法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早评论《马氏文通》“状字”的是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 ,其后 70多年来 ,研究《马氏文通》状字的成果很多 ,主要集中在确定状字的标准 ,状字的语法功能 ,它既是字类又是句子成分 ,它与副词的关系 ,假借别类字为状字 ,状字用如别类字等几个方面。李春普的《试析〈马氏文通〉中的“状词”与“状字”》是一篇抄袭文章。  相似文献   

11.
0.形容词谓语句是指形容词占据谓语中心的句子,它是根据谓语的性质对句子所进行的分类.50年代初,以丁声枪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在《中国语文》上提出了“形容词谓语句”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了分析,然而对形容词充当谓语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马氏文通》.从《马氏文通》至今,对形容词谓语句的研讨,可以粗略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字(词)的角度来研究形容词谓语句”.这以《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马氏文通》把静字(形容词)充当语词(谓语)的情况放到实字(实词)类加以研究,并着重…  相似文献   

12.
<正> 自从《马氏文通》把“实字”“虚字”用到语法中起,历来的语法学者都沿袭了这种说法.尽管范围大小,所用术语与解说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脱离《马氏文通》的格局.近年来,有些语法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说:“看来光在‘虚、实’二字上琢磨,不会有明显的结论;虚实二类的分别,实用意义也不很大.”吴葆棠先生在《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以为要准确区分实词  相似文献   

13.
传统看法认为,《马氏文通》的“词”相当于句子成分,“次”相当于西方语法中的“格”,但又不等同于“格”,“次”可以取消。本文认为:《文通》的“词”具有多重性,包括不同层面的概念。起词是语法组合关系层面的概念,相当于主语。从形式上讲,包括名词主语、代词主语、小句作主语等等。从语义角度看,包括施事主语,受事主语等等。因此,不能说起词相当于施事。  相似文献   

14.
一汉语语法的研究,是依靠模仿西方语法建立体系并形成宏大规模的。整部汉语语法学史.从《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乃至现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语法学著作,几乎全部抄袭西方语法学理论和体系,借助某种西方语言理论的框架和方法来描写汉语语法。从逻辑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演绎研究。结果是完全掩盖了汉语语法的特点,总结出的语法规则与汉族人的实际语文感受相距甚远。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演绎研究成了汉语语法学方法的第一个误区。如果说解放前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六次大规模方言调查还夹杂着历史语言学东西的话.那么解放…  相似文献   

15.
1 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是在引进西学以后才实现的。上一世纪末《马氏文通》的作者搬用拉丁文法的体系和方法,对照汉语的事实加以增删补缀,成就了汉语第一个语法体系。从那以后,汉语语法学在自己的发展中向西方语言理论借用了传统语法、结构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的各种分析方法。可以说,迄今为止,汉语语法分析所使用的方法论,在原则上都是舶来品。汉语语法学史上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争论,都是对这些外来的方法论如何适用于汉语事实的争论。我们很少思考这些外来的方法体系本身的科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断词”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词”是《马氏文通》句法体系中的一个术语。本文全面检查了《马氏文通》有关“断词”的内容,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在领会作者本意,理清它的头绪和体系,揭示“断词”所指三方面涵义。第二部分通过对“为”“有”“犹”“必”“尔”等具体字的剖析,指出《马氏文通》诸多矛盾之处。第三部分讨论了与“断词”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读本》“词语索引”中几处“是”归于“决词”的处理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性的认识基本上是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对其语法功能的分析也比较全面,但由于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秦汉文献,运用的是西方语言理论,因而常常有难以自圆其说的缺点。本文主要谈了二个问题;(一)比较分析了《马氏文通》对各类词的认识,根据汉语实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二)着重讨论了《马氏文通》在词类问题上的一个主要观点:“字无定类”,指出:所谓“字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取消了词的分类。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100多年来,研究《马氏文通》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论文、著作出版了很多。本文对目前所能知道的、书名中有“马氏文通”四字的18种图书作简要叙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马氏文通》的连词“而”的六类语法功能和四类语义关系的归纳,分析了《文通》论述的连词“而”只连接“动静诸字”的语法功能和所连接的上下两个语言单位可以有多种语义关系,从而论证了《文通》的连词“而”已具备完整的、科学的体系,现行的古汉语语法仍未能超出该体系  相似文献   

20.
拟声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词,又名象声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产生历史较早,出现频率较高,具有奉富的表现力而独具特色的一类。但自我国最早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1898年)问世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未被语法学界注意。最早注意到拟声词这种现象的是王力先生,他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中没有把它看作词的一类,而称“拟声法”。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首次提出“象声词”这个术语,从此,拟声词作为一个词类,开始引起语法学界的重视。五十年代曾在语文刊物上展开过小规模的讨论,任铭善在《语文短札》(语文学习》1956.7)上答教师问,把象声词看作“象人声的词”引起争论,有一定影响。六七十年代拟声词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再次引起语言工作者的关注,八十年代初耿二玲,马天祥等人纷纷发表文章,明确主张拟声词应独立一类。1984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二期刊载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第一次把拟声词当作独立的词类写进了教学语法。从此,教学语法的词类大族中又添了新的一员。198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耿二玲的《汉语拟声词》一书是我国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