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2.
“有+VP”1和“有+VP”2二者存在区别:“有1”是动词,VP1只能是少部分单双音节动词,担任“有1”的宾语,“有2”承担三种语法功能,VP2不受音节或性质的限制,结构类型丰富。“有+VP”2结构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有”的隐退与“了”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的专职身份使得“有+VP”2格式在主流语言中隐退。“有+VP”2复出受方言、外来语、传媒、语言机制、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根,树才枝繁叶茂,葱郁参天;有根,草才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也有根:情感的“根”、事业的“根”、生命的“根”、文化的“根”、民族的“根”……  相似文献   

4.
年度代表字反映社会现象与重大新闻事件。2013年共有岛内名人专家推荐的57个代表字作为候选,有反映食品安全危机的“假”、“真”、“安”、“毒”、“危”、“乱”,有代表政治乱象的“丢”,有象征社会力量崛起的“醒”。  相似文献   

5.
论先秦汉语的“有(无)+VP”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无)+VP”结构是指“有”“无”后带谓词性成分的结构。大量的先秦汉语语言事实表明,“有”“无”是动词,VP部分是宾语。“有(无)+VP”结构是动宾结构。虽然“VP”部分具有谓词性词组,尤其是动词性词组的各种结构关系,“VP”部分本身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等,但出现在“有”“无”后,这些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等已经事物化了,成为可指称的对象,可以用代词“之”替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没有现代政治学意义的权利概念。“权”“利”分离甚至互相对立。“权”的原初意义为称锤,其衍生义为判分正误、当否的原则,谁对“原则”有支配权,谁就是有“权”者。在儒学理论体系个‘权”(判分正误、当否的原则)唯一归属于上天。但是,在实际上,“权”归属于皇帝反过个封建统治者阶级。皇帝和封建统治者阶级以此“权”裁定天下万事,有“权”也最有“利”,“权”“利”实际上是统一的。人民则表面有权,且须以此“权”去排斥“利”,实际上就既无“权”也无“利”。因此,人民要有权利,就必须同时拥有“权”(判分正误,当否及利益划分是否合理的原则)与“利”。“权”利分离必然导致人民权利的整体性丧失。  相似文献   

7.
论“无”     
“无”作为一普遍适用的哲学概念.有能够成立的逻辑根据、事实根据和历史根据。“无”中有“有”、“无”能渗“有”、“无”能化“有”、“无”可以被想见是“无”的重要性质。“无”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助于科学地认识“是”的内涵。有助于凸现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有助于人们直面“无”。使“无”中包含的“有”得到保存.有助于促进从“无”向“有”的转化,促进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和反映着文化的发展状态。透过语言,总能看到隐在背后的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价值和文化含义。词汇,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责无旁贷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等。通过分析“我们”的含义、探寻“工”、“力”、“功”之间的关系和“论”、“轮”、“抡”、“沦”、“伦”隐含的共同意义,得知“我们”之所以有两个意思,是因为中国人有强烈的宗族观念,而“工”、“力”结合即为“功”,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要想成功或建立功劳,必须讲究方式、卖大力气,“人伦”最重要的是要有次序。  相似文献   

9.
“无赖”是中古、近古汉语中常用的俗语,多见于诗、词、曲。然诸家释义多误,原因亦在于望文生训,随文释义,未能根据语素确立有概括性的义项,又忽视于“无赖”意义发展转换的时代性。笔者为此提出辨误,以为:“无赖”本义为无靠,引中为指放刁撒泼等不端行为以及有这种行为的人,又引中为无可奈何,由此引申为无聊,再引申为无限,众多。从无聊义又发展为讨厌,烦闷、空虚,无意义、不庄重三项,所以“无聊”与“无赖”实为同义词。至于“无奈”,则在“无可奈何”义项上与“无赖”同义,又在“无限”义项上和“无那”同为“无赖”的代音异写词。总之,“无聊”、“无奈”以及“无那”都与“无赖”有一定的词义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潜溪诗眼》条目虽不多,但其中却有富含诗学价值的内容,特别是涉及“识”、“炼字”、“命意”等的内容。其论“识”,与黄庭坚、严羽之论有相通之处;其论“句法”,亦有可取之处,与黄庭坚、吕本中有同有异;其论“命意”,涉及“言”与“意”之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1.
看山与赏文,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审美需求——不喜平。为什么?“平”则“直”,“直”则“板”,“板”则“无惊无喜、元趣无味”。游山者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悬崖飞瀑;赏文者喜欢的是旋绕于作者笔下的匠心独运、曲径通幽、富于变化。因而,不论是平时还是考试,如果写记叙性文章,应当力求使文章有波澜、有跌宕、有意蕴,  相似文献   

12.
有元一代地方官员之世袭,大名路达鲁花赤唐兀人昔李氏即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其世系,第一代,所知者三:“束南玉钳部”、“举立沙”、“益立山”。其父辈,则三人:“玉里止吉住”、“答加沙”、“小李玉黑”。第二代,有“小李玉”、“阿沙”、“爱鲁”、“罗合”、“小钤部”。第三代,有“乞答哈”、“刺麻朵儿只”、“管固儿加固”、“教化”、“帖木儿”、“忽都答儿”等。其族属,东迁至“河东”又回迁“河西”的“沙陀”。其袭爵,“益立山”、“爱鲁”、“小钤部”、“教化”、“万奴”、“忽都答儿”、“野速普花”、“普颜”。究其长期存留类似“世侯”的情况,不能不怀疑与当地为窝阔台系封邑有关。除外,作为本文的“副产品”,还有一个接近原貌的“新”《李爱鲁神道碑铭》,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13.
关于疑问句的性质与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疑问句的性质。疑问句属于句子的功能类别,而非语气类别;“疑问”范畴属于句法范畴。二、疑问句的范围。疑问句的功用在于“发问”,“有疑有问”是主体,“无疑有问”也属疑问句,“有疑无问”为非疑问句。  相似文献   

14.
“那得”除了有“岂能”、“哪能获得”、“怎么”等义外,还有“何处”、“哪里”义。此义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偶见,当时“何处”表询问处所的“哪里”义占绝对优势。发展到元代,“那得”一类词在文献中表问处所的“哪里”义渐多起来,直至当今一些方言中仍有孑遗。  相似文献   

15.
“子”字一般作自称代词和动词解,在《诗经》里有作语助词解,如“予望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倡予和女”。《楚辞》里也有作语助词的“予”,如“目眇眇兮愁予”、“芳菲菲兮袭予”、“全邻邻兮媵予”、“诏西皇使涉予”等等。先秦典籍盛行通假,“与”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予”也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明确此项,对正确注释、翻译《诗经》《楚辞》有极大帮助,可以纠正其中的历史性错误。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责任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好这个职责的关键是:有“心”,即事业心和责任心;有“情”,即教学激情、师生交流真情和工作热情;有“智”,即学识渊博和思维聪颖的“知本家”;有“法”,即坚持做到四个“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一、概说“人性” 孔子曰:“性相近”,显见他认为有人性,且有共性:孟子云:“性本善”,几千年来,帝王们大概都以此说来进行人治。苟子以为“性本恶”,但他的学术没被董仲舒列为“正宗”,倒被蛮夷借鉴去法治了,以抑人类“恶之本性”。又有先贤搞平衡曰“食色皆性也”,并无善恶。左思主张“人有异同之性”。梁实秋和鲁迅也曾为此“恶”语相加:梁以为“人生的态度是歧义的.但人性的素质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而鲁迅先生以“香汗”、“臭汗”来两难,好在梁并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麻烦”是个实词,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个词性。动词性的“麻烦”通常用于“麻烦NV”,交际对话中“N”的脱落导致隐含式“麻烦V”的形成;通过语境吸收“麻烦”的情态义增强,“麻烦V”变成状中式,不能添加“N”“。麻烦”多与“请”连用,且位于状位“,麻烦”有虚化成谦敬副词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清末太监“小德张”回忆说:慈禧太后看戏,是有许多忌讳的,尤其是在她寿诞吉庆大典时,凡戏中只要有“死”、“亡”、“杀”、“剜”等不祥的词语得统统革除;行头、道具凡是黑色和白色的,也得一律改换。不然,轻则停演“撤赏”,重则“挨竹杖”赶出宫廷。有一次,京剧著名青衣孙怡云为慈禧太后演出《玉堂春》,剧中苏三有句台词“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本来这句台词有人已替他改成了“鲤鱼落网有去无还”,但孙怡云一时疏忽,仍按原词唱出。慈禧一听大动肝火,立即勒  相似文献   

20.
汾阳方言中叠音名词很丰富,有特色。有双音节的,三音节的,还有四音节的。内部构成也多种多样。比如“火”一般指东西燃烧时所发的光焰,而“火火”却指“灶台”。双音节叠音式有的跟叠音部分为“子”尾、“儿”尾的意思相同,有的则完全不同。三音节有叠音在后的,也有叠音在前的。如:“毛蹄蹄、炖鸡鸡”、“滴滴金、腾腾油,”还有带“圪”的如“圪钻钻、圪丝丝”等。内部构造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