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乡村社区农民的参与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以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期总结出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一般性、普适性规律,从而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户一企业及游客三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推进乡村旅游循环经济运行,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行政立法、政策引导、监督实施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乡村旅游地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在农户一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在旅游者层面,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等等.  相似文献   

3.
乡贤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中坚力量。分析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和模式,结果显示:(1)乡土情结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推动因素;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拉引因素;宗族情感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情感因素;土地及不动产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本考量;(2)乡贤参与乡村旅游模式大体有"出租土地、不动产和声誉"、"作为协调人"和"作为投资的主体"三种模式;(3)知青乡贤是福建内陆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和特色力量;90后大学毕业生,在父母辈乡贤的引导下,通过农村淘宝等"互联网+"的新模式参与乡村旅游,在农村创业,成为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亮点。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本研究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探讨了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模式,即通过文化创意推动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地区朝着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的模式转变,并提出了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的五大路径,为都市旅游者提供近距离的、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5.
乡村社区参与旅游中的利益矛盾及协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社区和居民的参与.文章首先对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进行总结,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府、乡村社区集体组织、社区居民、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者五个方面分别对其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矛盾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对策.  相似文献   

6.
严澍 《天府新论》2012,(4):123-127
四川羌族地区作为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地处边陲,偏远闭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以及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习俗。而在"5.12"地震后,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同当地的旅游业一样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如何既可以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又可以开展乡村旅游,成为羌族旅游开发的一个难题。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四因子论"作为羌族地区灾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基础,可以构建灾后羌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主体要素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将甘肃小微旅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甘肃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从旅游供应链的视角,探索基于旅游供应链的甘肃小微旅游企业发展模式和实施战略,提出按旅游线路、景区和城市郊区乡村旅游资源,分别构建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以及农家乐联盟,推动甘肃小微旅游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体育产业+旅游”的融合模式能为乡村产业振兴融入绿色驱动因素,形成互补互促,互促互进的联动效应。为论证“体旅融合”是否对乡村振兴产生内在耦合价值,本研究构建了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我国31个省(区、市)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对乡村振兴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发现2015-2019年31个省(区、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不断变化且呈现高度融合;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有显著推动作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呈现先递增后下降,但在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上持续递增的趋势。据此,本研究提出创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多元有机融合模式,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高度协调发展;加大投入乡村体育旅游的建设规模,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便利的基础设施;提升国家对体育与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政策影响效能,构建体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乡村旅游扶贫、脱贫的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延边州乡村旅游扶贫的绿色观光、休闲体验、产业协同、混合发展的四种主要模式,可以归纳出延边州因地制宜,精准识别、深入挖掘民族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创新营销模式,以及多渠道吸引资金、注重人才培养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延边州应通过统筹旅游规划,融入乡村振兴大格局;完善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全面振兴;加强监测,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以此推动乡村旅游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歙县实际,从发展乡村旅游入手,以实现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度结合,进而带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器”,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充分发挥徽州古城景区和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这两个4A景区的龙头作用,有效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二、强力实施复“古”创“新”战略,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精品;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乡村旅游品味;四、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11):181-186
提高乡村旅游组织绩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当前农业经济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组织管理视角上看,当前关于乡村旅游组织管理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文章通过界定乡村旅游组织管理者行为,构建了"环境—主体意识—管理者行为"理论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命题。分析认为,乡村旅游产业外部环境(地区经济、农村社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支持)、内部环境(组织结构、经营年限)和管理者自身特质(知识、经验、社会资本)均会对管理者行为产生影响;而管理者主体意识则在产业内外部环境、自身特质与管理者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新时代,运用马克思再生产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从而牢牢把握“供给侧改革”主线,加强“需求侧改革”牵引,破解分配难题,构建畅通的交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剖析了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强化“供给侧改革”、构建多元化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主动融入“双循环”战略、加强“需求侧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福建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与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相比在发展理念、开发主体、开发路径、政府支持、产业融合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成长差距"。福建乡村旅游要实现产业升级,应学习台湾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注重以下方面提升:理念升级放在首位;创意贯穿乡村旅游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完善政策法规;推进跨界融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乡村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初级化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过分依赖农业资源本身、缺乏文化内涵是其主要原因。乡村旅游文化是决定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文化学的确立,是对该交叉学科的研究体系、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和相关实践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总结,对提高我国乡村旅游文化研究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章从乡村聚落景观体系入手,分析了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案例分析,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一个趋势。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加上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全民参与旅游扶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如何将庞大的社会爱心汇聚到贫困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旅游大扶贫格局,让企业、组织和个人以各自更加有效的方式都参与进来,和地方政府一起,从提供基本生产生活保障、资金支持、产业对接、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市场供给等多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庞大的社会帮扶网络,为贫困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有效帮扶。  相似文献   

17.
对宿州乡村旅游景区营销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乡村旅游,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乡村地区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对宿州乡村旅游景区营销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及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宿州乡村旅游景区价格、产品、管理、服务和环境等方面的营销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次,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以及乡村旅游和当地政府的发展关系进行调查分析,阐明宿州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缓慢的原因.最后,从政府、价格、产品和服务、渠道、促销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不断反馈、开放运行的有机系统,其目标的实现是精准扶贫识别、精准扶贫帮扶、精准扶贫管理三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该系统会随着乡村旅游扶贫环境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包括:"三产"融合,延伸农村产业链;因地制宜,实施精准帮扶;"五化"理念,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协同联动,形成政策合力;注重人力,构建培训机制;智慧乡村,优化营销平台。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消费。我省的乡村旅游应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研究如何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作者从“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档次”;“增加硬件设施的文化内涵,搞好乡村旅游景区的形象建设工程”;“开发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项目”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很多民族地区以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触角涉及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主体、利益相关者、模式解读、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路向。实际上,当前研究中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创新路径探讨仍有提升的空间。新时代探讨民族乡村旅游路径创新与政策协同,研究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能帮助从业者发掘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推动乡村振兴更好更快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文章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加强一体发展立法,统筹乡村旅游体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拓展乡村旅游空间;丰富产品服务业态,打造特色特有品牌;强化IP产品创造,凸显运行主体价值;完善政策体系关系,推动融合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