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强降雨,官方口径定性为"7·21"特大自然灾害。此际,无论是灾害现场的亲历者,抑或灾害过后官员、民众的言论与行动,甚至南北媒体铺天盖地、令人动容的报道,公众越发强烈地感觉: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实乃人类与困难、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坚强斗争史,与自身命运的不屈抗争史。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待自然灾害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现代文学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生动形象的书写,揭示了人们对待自然的三种心态,即:屈服于自然,听天由命;顽强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设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正视自然的力量,希望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人们面对灾害时心境的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李扬 《兰州学刊》2014,(3):57-62
民国时期太湖流域自然灾害频发。政府应对灾害的力量是有限的,民间义赈迅速发展,在灾害发生后所发挥的作用与政府并驾齐驱,甚至是已经超于政府之上。由此,我国实现了赈灾由荒政向义赈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民权利面临巨大风险。为了更好地保障灾民权利,学界以及政府中出现了国家救灾责任和灾民权利的思想,政府也构建了灾害法律框架,并设置了救灾专项资金和专职的救灾机构。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灾民权利保障的现实与理想、实践与制度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既往灾荒史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灾害与社会,以及灾荒之应对三个层面,方法上虽有从“灾害历史学”向“灾害社会学”的转变趋势,但对灾荒的“人文”信息仍重视不够。因此,利用科际整合,给灾荒史以“人文科学的关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面向。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断,对现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艾青、刘心皇等人对水旱灾害进行了诗性的表达;冰心通过自己的募捐与创作,流露出自己的爱心;丁玲对1931年的大水灾进行调查,写出了灾民的集体反抗精神;鲁迅借历史题材的小说对现实进行婉讽;沙汀对灾害下的黑暗现象进行了真实的描写,风格偏于直刺;解放区文学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救灾作了真实的反映;张高峰、李蕤等的新闻通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为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对于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仍且危害严重的原因,学术界向来是见仁见智。地理学界多从自然环境恶化、失去平衡的方面进行探讨,史学界则强调阶级的和社会的原因。史学家邓拓从考察典籍记载入手,认为:“从来灾荒的发生,带根本性的原因无不在于统治阶级的剥削苛敛”①。我们认为,应该从灾害的发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环境)以及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去找原因。这种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的失衡既是社会环境破坏的结果,又是导致社会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社会环境中,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经常处…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现代文学对此作了大量形象生动的书写,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生活,饥饿的感觉成为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隐痛,一直贯穿于百年中国文学记忆之中。现代文学把人性置于灾荒之下来拷问,表现了人们的觉醒与反抗。自然灾害密切了现代文学与乡土的联系,有些作品趋于简单直白的暴露与控诉,缺少含蓄与优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工业灾害”的概念出现于民国时期,来自西文,指工人工作时遭受的灾害。清末民国工业灾害频发,包括火灾、瓦斯爆炸、空气污染、有害毒素侵袭等。工业疾病亦属于工业灾害的范畴,多为长期有害工作环境侵害工人肌体的结果。工业灾害的发生与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能力有关,但主要与资本的逐利本性有关,资本不能给工人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进而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环境史的研究要置于社会政治史的大视野下方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灾害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但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灾害研究都是关于灾害自然属性与运动规律的研究,缺乏灾害社会属性与运动规律的研究。本文将首次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从灾害的社会属性、成因、后果、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协同进化等多个方面研究灾害与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灾害的社会属性、社会成因及社会后果虽然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灾害的劫难,但由于缺乏对灾害本身的研究,对于什么是灾害一直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人们常常把“自然灾害”等同于“灾害”,认为两者的含义完全一致,在概念的应用上  相似文献   

11.
以余新忠新编、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的《瘟疫与人:历史的启示》一书为基础,对国内外疫病史学界有关疫病、公共卫生与现代性的起源与发展之相互关系所做的诸多研究进行细致、深入的梳理和辨析,并从灾害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对历史时期中西方灾害结构的差异与社会演化之路的分流与汇聚,对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的构建与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关联,提出了新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北方草原自然灾害与减灾梁景之一、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点自然灾害,顾名思义,即由于自然界变异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所构成的危害,是人与自然界矛盾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反映。广义的自然灾害包括突发性灾害与缓变性灾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缓变性自然灾...  相似文献   

13.
自无文字记录的蛮荒时代开始,人类都在无可逃避的饱受着洪水、大火、地震、飓风等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无限伤痛和巨大损失。中国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很多地方旱则赤地千里,涝则一片泽国,有关"大饥""大疫""亢旱""山崩""地陷""地震"的记载和描述不绝于史。2010年8月8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从两个峪口喷发而出的特大泥石流,一夜之间便淹没了月圆村和白龙江边的繁华小区,舟曲民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影响。泥石流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广大受灾民众积极配合,三年后,重建工作完成。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我们进行了三年的跟踪研究,主要通过灾害社会学、灾害人类学、灾害文化学、灾害民俗学等学术视点,对舟曲泥石流灾害进行了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探索,从民族学视点上得到的启示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1911~1949)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救灾立法是当时立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27至1930年中国北方各地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包括山西在内的北方各省为了应对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积极开展救灾立法工作,颁布了一系列救灾法规条例,并在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存在着突出的历史局限性,但其经验与教训仍对于当代救灾立法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文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区区几千字是万难言尽的。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作一个简单的概括,旨在说明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文学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态?文学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如何?他们又与文学有一种怎样的考虑?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扼要的回答,以展示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心灵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体性,是近年来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但是利用近代报刊媒体来探寻女性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民国时期天津《益世报》的《妇女周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史学材料分析和后现代文本解读等方法,吸收和借鉴报刊史、妇女史等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理论,重点从女性社会史、社会性别等研究视角切入,对媒体与女性主体性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集中探讨。本文不仅从经验主体、思维主体、言说主体三个层面分析女性主体性的建立,而且进一步探讨了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女性如何从这三个层面确立其主体性。通过对《妇女周刊》中有关华北地区社会调查、媒体报道、口述访谈、女性书写等诸多层面的综合分析,客观揭示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女性是怎样向男权秩序抗争,在与男性的互动过程中,复杂地建立起女性主体意识的历程。而对民国时期华北社会性别史进行区域研究,一方面弥补了北方经验、立场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性别史研究中南方经验的回应和比较,最终客观呈现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女性的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发掘或恢复其身份认同和自觉意识,重现其主体性和自我肯定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水灾、雪灾、震灾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像不断发生的矿难所表明的: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中,往往存在人为的原因.人类没有力量完全消除自然灾害,但人类完全有能力控制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完全应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前后存在的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从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出发,分析涉灾犯罪的具体类型,阐释追究涉灾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当把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文学文本与人本的联系已经受到近代以来的文学史家愈来愈多的重视。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精神活动史。文学史研究应关注文本的人本内涵,以及作为文学审美活动系统中的文本与人本的联系。尤其要探讨人本对于具有新的审美特质的文本嬗变的影响。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人的思想解放、人对自我对人生认识的变化都会带来文本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活动的真谛在于对人的整体审美观照,文学史也就成了关于人的美学发现史。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多样性.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灾情严重,发生面积广泛;灾种上表现为多灾并发;在所有灾种中,旱灾发生最为频繁,也最为严重;时间上表现为同步性与非同步性并存,出现三个明显的高峰期;地域上分布不平衡,与邻近省份的关联性;发生趋势为旱灾、水灾、等主要灾害发生频次逐渐增高;成因上表现为两个明显的旱灾和地震灾害链.  相似文献   

20.
刘惠新 《江淮论坛》2010,(6):156-161
民国时期浙江灾害频仍,文章力图阐释这些灾害发生的情形及其造成的后果,客观总结当时浙江省府、地方绅商以及民众应对灾害的经验教训,同时揭示社会各方在合作防灾减灾过程中相互沟通、减少内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