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近发现的两件宣德六年(1431)和正统十四年(1449)的法旨,由北京大隆善寺发往岷州大崇教寺,是目前最早的关于班丹扎释的藏文资料,在明朝驻京藏僧的资料中极为罕见。第一件涉及大崇教寺法脉传承,第二件事关寺院财产分配。这两件法旨对研究班丹扎释、大崇教寺乃至明代藏传佛教都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译释了法旨内容,并结合法旨内容初步考述了大崇教寺的创建时间和法脉传承。  相似文献   

2.
甘肃岷县大崇教寺收藏的明清契约文书共有32件,对当时岷州地区的政治、军事、宗教状况均有所反映.本文选择其中5件代表性的文书进行分析,研究大崇教寺文书形成的原因、契约形式及政府对土地的管理等情况.契约文书原件基本保存完整,真实具体地记录了大崇教寺明代以来寺院经济及其它方面的活动,颇具地区特点.通过对其整理、考证及相关研究,恢复契约文书所反映的时代面貌,勾勒出明清大崇教寺寺院经济的基本发展状况,探寻其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明宣宗与藏传佛教关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让 《中国藏学》2007,(3):14-19
明宣宗继承永乐朝的藏传佛教政策,继续对藏传佛教各派实施"多封众建",注重藏传佛教在稳定边疆方面的政治功能。同时,明宣宗与明成祖一样,对藏传佛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扶持瞿昙寺、大崇教寺的修建,以及师从高僧班丹札失受闻密法,反映了明宣宗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4.
岷州攒都沟后土司向来被认为是甘青地区的重要土司家族,与明封大智法王班丹扎释同出一族,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已有史料中关于其家族世系大致有五种记载,各史料相互之间亦多有抵牾.本文以新发现的“攒都沟后土司宗图”为核心,对该土司的世系及相关史事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厘清了后氏土司的世系、品级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士宏  山聪 《中国藏学》2016,(3):203-207
"洮河岷"地区既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自然边界",也是民族文化多元并存的"文化边界"。其中,藏传佛教自明以降在此广为传播,并与其他民族文化在相遇、相识的过程中,形成"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文章以卓尼石门寺为例讨论明代藏传佛教在"洮河岷"地区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明代留住京师的藏传佛教僧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治藏的政治需要和皇帝个人的宗教崇信,明代京师留住有大批藏传佛教僧人.这些僧人不但由朝廷供养,而且受到种种优待.在明中期皇帝政务荒怠和朝纲不举的政治背景下,满足皇帝个人宗教生活的需求成为留京藏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显著特征,由此造成其"欺罔惑世"和"縻财蠢政"的不良形象.但客观而论,留京藏僧在明朝廷治藏的政治和政策层面仍发挥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楠 《西藏研究》2003,(4):35-41
大慈法王释迦益西 ( 1 354~ 1 4 39年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 ,他不仅在格鲁派的创建、发展和传播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 ,同时也是明代汉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释迦益西出身家世的记载零星简略 ,相关藏文史传只说他出身于蔡贡塘而已。本文在广泛披阅藏文史料的基础上对释迦益西与蔡贡塘关系作了考证。认为释迦益西出身于“寨氏”( )家族 ;考证出蔡巴集团势衰后蔡贡塘寺成为噶当派寺院桑浦寺的属寺 ,因此 ,释迦益西在皈依宗喀巴之前已是噶当派僧人 ,而非噶举派僧人  相似文献   

8.
贡嘎曲德寺位于山南贡嘎县境内 ,其创始人土敦·贡嘎南杰 (thu ston .Kun dgav rnam rgyl,1 43 2~ 1 496年 ) ,为萨迦派重要高僧。贡嘎南杰自幼学习密法 ,以后又在萨迦寺东院学法 ,尊索南桑波为根本上师。①1 464年 ,年满3 3岁的贡嘎南杰赴前藏贡嘎地区 ,在岗堆建立多吉德寺 ,后亦称贡嘎曲德寺 ,② 该寺很快成为明代前藏地区传播萨迦派密法的重要道场。贡嘎曲德寺建成后不久 ,贡嘎南杰力邀出生于贡嘎岗堆地区 (即贡嘎曲德寺所在地 )的著名绘画大师、钦则画派的创始人钦则钦莫为该寺院绘制了壁画。寺院的僧人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9.
在安多地区的苯教史上,佐海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苯教晚期的历史上,佐海寺与青海贵德、化隆、循化、同仁、共和等地的苯教寺院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直接参与了这些寺院的很多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佐海寺僧人们的宗教活动不仅将这个地区的很多寺院用师承关系相连接,也加强了佐海寺与青海湖周边的苯教团体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这些地区苯教信众对佐海寺的认同感,对苯教这个古老的信仰在该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代吐蕃十八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沐 《西藏研究》2010,(2):16-25
"西番十八族"曾长期活跃于宋、金、元、明等朝,是甘、青、川地区著名的吐蕃大族,对当地的政治、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宋、金、元、明时期的十八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十八族是指具体的18个部落;广义十八族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它源于吐蕃六大姓氏之一的"董氏族姓".元代十八族与岷州包家族有密切关系.岷州包家族原本是秦州近边的丁家族迁移而来,不大可能是董氏十八部族的后裔,但这并不妨碍进入元代以后一部分包家族已融入了洮、岷十八族,并成为洮、岷十八族的实际统治者.元朝末年包完卜癿任十八族元帅府元帅,以及洪武年间岷州卫属下十八族军民千户所之千户与大部分百户均由包家族后裔担任便是极好的证明.洪武初年,洮州十八族在明朝的打击下消失了,十八族军民千户所也被中左千户取代,其土官身份也随之成为流官,这在明初西北"土流参治"体制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