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是受世人高度关注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通车将改写西藏无铁路的历史,对促进青藏两地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快速和谐发展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同时,青藏铁路又将会成为一条世界顶级旅游带,打造这条旅游精品线,将会促进青藏两地甚至西部地区旅游业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收益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法律、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论述了民族文化资源收益权的归属问题,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收益分配不公平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站在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阐述了保护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收益权的意义及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等.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中社区自主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自主作为一种旅游发展中的特殊方法,强调社区居民的利益优先权和决策参与权,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社区自主构建也完全体现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和保护.由于受条件局限,社区自主还需要政府在管理、规划、人力资源、资源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从有关旅游开发中"真实性"的研究视角,结合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直接涉及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开发、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开发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些具体措施。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以保护在现代社会已失去实用价值、逐渐消亡的民族文化。通过法律保护可接触性文化遗产,通过引导、教育社区民众以保护不可接触性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论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共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就占5项;做好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提升黑龙江省旅游品质的关键所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切入点,介绍了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在客观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中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国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8.
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杨振之 《民族研究》2006,24(2):39-46
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问题,文章借用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前台、后台"理论,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希望通过这一新模式合理地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美国印第安人文化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等为案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蚋和比较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固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产权、旅游市场营销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论述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阐释与展示权的必要性;在分析民族文化旅游文化阐释与展示权方面所出现问题的基础上,站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阐释与展示权的若干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尝试从开发潜力、开发条件、利益相关者因素、开发效益等方面建立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通过以西部地区6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评价结果与实例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文化产物,有着自身特定的属性:主体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无形性等,在文化旅游盛行的情境中,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一直都是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区的理念出发,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为非物质文化能够继续活态的、原真性的存续提供一种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基于其源在社区,而且承在社区的特点,选择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践行方式。为实现开发与传承的良性互动,应以民族村寨为依托,构筑参与平台,提升参与能力,营造参与环境,充分实现社区主体角色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3,4(4):62-70,120-122
一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开展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后申报时期",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应力争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文化资源与优势资源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产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策略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开通后拉萨流动人口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栋 《西藏研究》2007,(4):94-99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成功运营,随后,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不断从内地乘火车进入西藏首府拉萨市。流动人口具有双重效应,它在增强拉萨的旅游收入、促进文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等的同时,也给诸如环境、治安、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正确分析这些问题,不但有助于构建平安拉萨、和谐拉萨,乃至对西藏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原真性是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英文文献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文一方面梳理其概念、主要流派及观点,另一方面重点探讨了原真性与商品化、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青藏铁路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首条高原生态环保铁路,通过其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及在全方位、多领域、各环节实施的环保措施,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是人与自然生态、建设项目与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典范,它将为我国今后经济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能发挥良好示范和典型引导作用,正如曾培炎副总理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中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值得全面总结推广"的重要批示。可以预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青藏铁路建设生态环保体系,必将在今后铁路运营中发挥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At the 1904 St. Louis World's Fair, 1100 Filipino ‘natives’ were used as human displays to argue for the colonial enterprise in the Philippines. Seventy years later, the Marcos regime staged Kasaysayan ng Lahi (History of the Race), a mass ceremony that reworked the visual, performative and commercial dynamics of the 1904 colonial exposition to promote heritage tourism in the Philippines. While the use of human displays in colonial expositions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and analyzed as a constitutive element of a Eurocentric ‘exhibitionary complex’, its uptake in developing nations seeking entry into an emergent cultural economy has yet to be explored. This article places critical analyses of colonial expositions, human displays and heritage tourism in productive dialogue, and examines the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between the Philippine exhibit at the 1904 St. Louis World's Fair and the 1974 staging of Kasaysayan ng Lahi by the Marcos regime. Against established views of ‘staged authenticities’ as either exploitative or socially empowering, this case study advances a more complex framework for critical histories of 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 and foregrounds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that inhere within the staging of indigenous heritage for purposes of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遗产的两种重要类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是从形态学视闽确立的两个概念.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殊情境中两者具有尤为密切的联系,前者作为后者"生态场"的意义被空前突显,其中以物质文化遗产为展示空间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空间"最具典型意义.如今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大力推进时,唯有依循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在尊重两种文化遗产各自特性和保护规律的前提下,将两种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才能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