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人类学诞生起就一直方兴未艾,弗雷泽、杜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格尔兹、利奇等都是仪式研究的大家.在国际人类学界,若要说到仪式研究的学者,维多克·特纳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仍然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仪式的研究,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本文就特纳的仪式理论进行简单述要.  相似文献   

2.
汤振宇 《理论界》2010,(6):93-94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这类研究的理论成果也常常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仪式与神话的关系、仪式的功能结构、象征分析分别是不同时期仪式研究的关注重点,并在当下的仪式研究中不断地精致化。本文通过对人类学仪式理论的梳理,试图在整体把握仪式研究脉络的情况下,对今后的仪式研究提供可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探析《红楼梦》中的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丽 《学术探索》2007,16(4):128-132
仪式理论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对于揭密文学之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通过总结《红楼梦》中的五种仪式即通过仪式、超自然能力仪式、丧葬仪式、替罪羊仪式、祭祀仪式,并分析其内在依据,将仪式理论与文学叙事结合起来,以探讨《红楼梦》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仪式象征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多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诸多学科对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从仪式象征的宏观研究、仪式象征的微观考察、仪式过程与象征结构的阐释、仪式象征符号的解读等四个方面对中国仪式象征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藉此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其研究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就中国仪式象征今后的研究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传统四大研究领域之一,考察仪式中的空间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面向。安龙仪式是土瑶社会中常见的重要仪式,师公企图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将人与神、鬼之间关系以及所属空间置于秩序化状态。安龙仪式的空间设置和仪式过程都蕴含了丰富的空间象征意义,镶嵌着土瑶人独特的多层次多维度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以人类学仪式研究观之,重大的纪念性祭祀仪式大多伴随着英雄祖先与族群认同,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村的花腰彝"德培好"仪式即为范例。仪式的身体表达和身体行为无疑是实现仪式整体形制和意义的重要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德培好"仪式正在发生快速变迁,包括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关联在一起,形成了对历史的"去圣化"现象。这也是仪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需要正视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丧葬仪式是死者与生者之间的终极交流与灵魂对话,也是幻想冥界与人间二元世界中情感的阴阳交流。文章以人类学的“深描”和影视人类学的视角记录这样一个纳西族传统的火葬过程,论述了丧葬仪式象征中的认知与存在所蕴含的社会风俗、习惯特点,认为对死者的处理仪式具有表现信仰和慰藉生者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纳西族特色和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宰牲仪式在回族穆斯林社会普遍存在,该事象作为尔麦力的一部分,往往被尔麦力的核心仪式所淹没.宰牲仪式与回族穆斯林的清洁、节日、功修等仪式和观念密不可分.宰牲仪式具有非常丰富而生动的宗教人类学意义,它彰显了伊斯兰教牺牲自我、专心事主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9.
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是人类学、民俗学仪式研究的一种经典走向,他将仪式看成是一个过渡的动态进程,内含着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分隔边缘聚合。这一研究取向直接影响了埃德蒙?利奇、玛丽? 道格拉斯、维克多?特纳等后来学者,他们在仪式理论体系的建构上都是对“过渡仪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神圣与世俗间,范氏用“过渡性”来表达仪式不断前进的状态,使得仪式参与者的社会状态、社会身份以及生命任务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合法化”,更好地整合了人的生命过程与“社会化”过程。然而,建立在时间和空间基础之上的过渡仪式理论体系仍需要从“多向度、多层次、多维度的过渡或通过与多层级的‘分割机制’” 来进行解读,才能具有穷尽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都有关于证人宣誓制度方面的规定。我国学者对我国是否应该引入证人宣誓制度见仁见智,然而无论是否定论者还是肯定论者在论证的理路上都只停留在表层。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证人宣誓是一种仪式。该文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从证人宣誓仪式中的符号及其象征意义,证人宣誓仪式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证人宣誓仪式的“过渡”功能等方面解读证人宣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一些国家证人宣誓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为研究对象,分析隐含在许三观卖血故事背后的类似于祭祀仪式的现象。并且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对这种潜性祭祀仪式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对我国早已有之的祭祀文学传统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相似文献   

12.
段莹  刘靓 《社会科学论坛》2008,(14):164-167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为研究对象,分析隐含在许三观卖血故事背后的类似于祭祀仪式的现象.并且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对这种潜性祭祀仪式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对我国早已有之的祭祀文学传统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势能的角度提出一种理解政治权力的理论图式,权力的涵括范围和价值位阶是衡量权力关系的两大基本变量。在政治仪式中,权力的涵括范围主要指仪式的类型、政治背景和政治空间、参与者以及规模等方面的差别;权力的价值位阶则主要取决于仪式主导者所处地位的绝对高度。这两种变量不仅是政治仪式中评估权力关系的关键指标,同时在实践中,政治仪式通过调控两种变量实现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4.
颂为"仪式叙述"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立足古今有关颂诗起源及形态的材料,运用人类学及中西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颂诗起源于祝祷活动,是用于仪式的赞述之辞,三代仪式以祭祀为主,也舍有巫术、行政、节庆等多种内容,所以仪式叙述辞的内容既有述赞祖先神灵的颂歌,也有叙述宗族历史的"系世"、"故志",以及传授经验的"地志"、"月令"等;颂的主体,则有巫祝、祭司、瞽瞍、史官等多种身份,"表演"方式则有唱有诵,还伴有舞、乐;颂所依附的仪式,集行政、娱乐、教育、审美等功能于一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运用维克多·特纳和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对仪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云南哈尼族支系之一的豪尼人丧葬仪式进行人类学解读.豪尼人作为参与的主体,在丧葬仪式的语境下通过系列象征性意义的仪式操作建构出了宏大的灵魂世界.通过这些仪式镜像,有利于作为“他者”的我们在现代视角下正确看待豪尼人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青海热贡多日宁社区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藏族山神祭祀仪式的文化内涵,并解读原始藏文祭祀文献的内容,挖掘藏族山神祭祀仪式背后的文化象征体系和社会关联。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禅活动是中国封建帝王在五岳祭祀天地的国家典礼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旅行仪式。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 ,对封禅活动的研讨显得困难重重。文章以《大唐开元礼》为素材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和象征理论 ,从封禅过程、空间象征、礼器象征和参与者角色转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封禅活动对加强皇权、政体运作、延续文化、景区开发等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一书,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之上,依托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从信仰与仪式、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祭祀圈与信仰圈、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等不同角度对民间信仰问题进行了深度审视,从而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9.
<正> 华北农民在义和团这场伟大的反帝运动中表现了显著的民族精神。在这篇短文里,我想从文化史的角度着重讨论义和团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义和团仪式中“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源流,同时借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中关于仪式(Ritual)与表演(Performance)的概念来解释义和团如何利用早已存在并相当普遍的民间宗教仪式唤起农民,发动这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运动的。  相似文献   

20.
梅琼林  连水兴 《学术研究》2007,5(7):148-152
文化人类学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理论渊源,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方面具有一致性,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亦有其适应性和有效性。文化人类学对传播学中文化研究学派的兴起、经典学派的创新、仪式派的产生及大众传媒研究都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