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采取"机体主义"的方法理解"自然",因而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富于和谐精神。儒家、道家、墨家、佛家都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整体圆融、广大和谐"的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和谐精神根源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方东美的见解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文学边界从来都是一个移动的能指,漂浮不定,并非不可逾越,面对数字化时代下的审美转型,应该走出范式化和学科化的窠臼,抛开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以超越的眼光观照文艺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健全之哲学精神、优美的诗歌艺术是互彻交融的,诗人的功能在于做人生之哲学大梦。方东美赞同怀特海的哲学与诗境相接的观点,并以自己的人生实践着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4.
在《论哲学“三态”》提出原生态哲学(即智慧哲学)、对立哲学(即形而上学哲学)、和谐哲学三种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对哲学“三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阐述,主要包括关于“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根基及其历史性发展,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和中国和谐哲学的形成及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特征,以及中西文化哲学的根本差异。西方哲学的本质是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本质是天人合一。西方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分割”与“对立”,是树立斗争的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整体的“统一”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在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中,理解transzendental、a priori和transzendent这几个概念及其区别往往成为一个困难.本文通过将康德称之为transzendental的认识理解为一种元-认识来澄清这些概念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transzendental确定一个更恰当的汉语译名.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的转型期,女性文学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现象传统与现代、沉静与浮躁、雅婧与欲望、含蓄与裸露;人文精神的张扬与个性和欲望的实现;平庸与超越,构成近年女性文学丰富而引人注目的景观.超越女性平庸的写作话语,创新女性文学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女性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依托具体文本,文章从文化思想、存在意识等方面对张枣的古典诗学渊源进行探溯。由“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的儒家文化意识,让张枣相信诗人应该在诗歌中重建人与世界、自我的和谐关系。他的诗歌内含对现世生命的体谅,对生命领略麦芒似的浓缩,并注重把世界糅合进心境中取其精粹,在诗境中提升人境,以“内在超越”追求诗与生命的动态和谐,在诗歌中赢得“溢满尘世的美满”。  相似文献   

8.
自清末西学东渐以来,关于东西方的文化和政治之异同的论争便不曾间断.在此期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西学或认识“西方”的基本路径.一种是以中-西思想之整体性比较为取向的西学研究路径,另一种是不加反思地接受西方的研究路径.基于对前两种路径的不满,邓正来以及刘小枫和甘阳提出了新的有关“阅读西方”的论说.通过考察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通过考察他们所共同预设的基本前提,文章认为我们在阅读西方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甚至遗忘了自我在其中所起到的建构功能,不然,我们就可能会丧失一种基本的反思能力,进而丧失对于事实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国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著名学者张世英教授,近二十年来,在中西哲学结合的基础上,特别从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的视角,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系列研究。他成功地把“融会古今”、“贯通中西”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从而使此项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现>是一部严肃的、具有鲜明浓厚的生态女性主义特征的作品.小说批评了父权制等级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的关系、批评了人类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对人类自身的困境进行了思考.<浮现>堪称是阿特伍德对生态女性主义早期理论观点的一次卓越的文学实践,小说中表达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她对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探索与构思.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融合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中心课题。方东美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直探中西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底蕴,他从中西整体思维出发,考察和比较了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近现代思潮以及中国思想文化在整体上的造境。他的比较哲学研究,已经深入中西文化的核心,但又难免东方中心论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有复杂的多重含义,“天人合一”因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传统西方哲学经长期的逻辑演变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的发达使传统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知识论色彩。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环境问题并无直接的逻辑关联.当代环境问题是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哲学思维无论是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还是解决,其影响程度都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13.
人之道与天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道论的核心内容。传统哲学依天立道 ,人道是天道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本质上属于天道。近代哲学依人立道 ,人道摆脱天道的束缚而获得了独立性 ,它既继承了传统人道的人文主义精神 ,又凸显了近代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 ,是对传统哲学天道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他借泛神论"神"的外衣,将与"天人合一"相近的东西方哲学沟通起来,使它具有了世界意义和现代性特征,形成"人神合一"的宇宙观和人学观,突出自我,表现自我;但他仍旨在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泛神论只不过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新时代的一个独特表达方式、命名而已。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西学逐步进入中国,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几经波折,这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更取决于中西文明自起源伊始的根本差异。现代,伴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学在复兴的同时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对此,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有必要秉持“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抓住核心经典,加强国学教育;在中医方面,我们则需要坚持中医学的本体论和特色思维方式,抓住其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有清醒地保持一份文化自觉,方能在多元的文化中更好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17.
"天人关系"是汉代社会一个颇受关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具体来讲,"天人理论"在汉代政治领域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伦理、政治斗争和"神道设教"。除了在政治领域内对"天人理论"的运用之外,汉代民间的社会心理层面对"天人理论"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性,这种朴素的理论形式构成了后世民间天人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三个向度体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因为“民胞物与”是其基本态度;“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赞天地之化育是其归属。加强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本文通过对这一观念的考察,区分出它的多重性含义,并指出天人合一观念产生的根源和他的文化意义,阐述它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