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摘要]生态资源具有物质性产品和生态服务两种利用功能,现实中两种功能与价值的利用存在冲突。在当前我国财政分权、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环境下,有些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往往倾向将更多的生态资源配置于物质性产品的利用上,而忽视生态服务价值的利用,造成生态服务的过度损失,降低了生态资源利用的社会总福利水平。本文以两个方面现实中常见的典型案例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得出应改革和完善我国财政分权、生态服务价值实现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从而优化地方政府的行为,以实现生态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今天,人与环境之间已基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它们一般以国家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人—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把人与环境作为一种人—境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二是要进行人—境生态系统的五层次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建设;三是要建设生态型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今天,人与环境之间已基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它们一般以国家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人—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把人与环境作为一种人—境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二是要进行人—境生态系统的五层次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建设;三是要建设生态型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破解乡村发展的主体性难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农民、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有着各自的主体性优势和困境,应在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多重空间范围内重构主体角色分工,形成农民为主体、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农民主体地位应确定为生产空间的市场主体、生活空间的自治主体和生态空间的权益主体;其次,政府主导应限定为现代农业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环境构建者、乡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供给者、生态环境保护规则制定和执行者;第三,市场参与应界定为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推动者、乡村市场产品和服务供给者、治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责任者;第四,让社会组织成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外部环境的协同塑造者.进而,要通过多举措提高农民自主能动性、全方位提升政府主导效率、多角度探索农商共赢机制、多渠道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建多元主体能动性,真正形成乡村振兴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5.
政府环境责任嵌入是一个多领域、全方位的问题.生态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通过推进生态制度规范和环境法治建设来强化政治领域的环境责任,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驱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担当经济领域的环境责任,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需要政府经由生态教育、宣传等途径来承载文化领域的环境责任,社会领域政府环境责任的实现离不开政府倾力发扬环境民主和培育社会环境自治.  相似文献   

6.
生态善治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是法治、有限、服务、生态政府。遵循法治、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权责。把政府间生态文明建设利益纳入法律控制机制、违宪审查权力制衡轨道,并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7.
行政生态存在的重大理论缺失使其难以有效指导公共行政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属于代际公平的范畴,从共际公平的本义切入,寻求政府管理与代际公平的契合,就是要推行生态行政。生态行政是对行政生态的修正和政府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及维持社会代际公平的必然选择。推行生态行政需要从斧正行政目标、强化政府环保责任、平衡政府权能、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约束政府生态管理行为等方面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政府、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和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是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三方的行为策略选择直接影响生态补偿的演化和实施过程。通过构建政府、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和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三方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揭示博弈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过程及对生态补偿策略演化方向和演化速度的影响,基于行为策略演化稳定路径的仿真分析提出提高生态补偿实施效率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在生态补偿演化博弈过程中,政府、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和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三方最终的演化稳定策略是协同,各主体对生态补偿的参与态度、期望收益和奖惩力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生态补偿的长效稳态发展需要向鼓励主动参与、提高期望收益、增强信任关系、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奖惩机制的方向引导,不断提高生态补偿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在我国有一定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规制。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首先应准确界定概念,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相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缓解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生态补偿制度是一种为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经济、法律等手段调整利益相关者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环境利益均衡,促进环境公平、正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度。构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时应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合理界定补偿主体,实行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补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税费制度,从而达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体现在生态伦理的转换,还对应着与此相适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服务模式的转型。在生态伦理的影响之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治理工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制度化的形式实现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探索海峡两岸区域合作的试点,是两岸合作交流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在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能力尤其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将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平潭地方政府只有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同时,着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才能实现政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品牌营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的“品牌营销”就是合理地运用企业品牌营销的基本理念、方法、策略,以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增强政府服务能力。塑造地方政府的品牌形象,实现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在当前看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更加重视养生和保健,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供给内容均要发生新的变化。要进一步理顺国家、省、市体育管理体制,激活体育运行机制,健全场地设施、健身指导以及健康测试等项目,优化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提高体育健身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和市民参与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推行市场化的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方服务主体的职能。政府应该打破原来垄断公共服务的局面,明确自己只是服务的提供者、并非一定就是生产者的角色,在市场化进程中应慎用政府;在市场化中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成本的降低,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公民社会在分担服务职能、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三只手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治的互动体系。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在环保议题下中国政府公共关系主要面临媒体、普通公众、环保组织、志愿者、地方政府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必须用卓有成效的方式提高普通公众的认知度,保持良好的媒介关系,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应用好公共关系学的一般原则,使不同群体、组织之间高度协作,进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推动环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数众多的非营利组织已经活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日渐彰显其多样性、草根性和及时性的公共服务供给优势。传统上,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局限于扶贫助弱、环境保护等较为被动的领域,实际上,倡导公共议题、发展公共政策、促进公民精神正日益发展成为非营利组织的“精华功能”。因此,必须从一个更为平等的协商、合作和伙伴的策略途径,来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协同提供公共服务的关系类型,通过共同参与、沟通协调和信任互赖等机制来释放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使各种社会资源得到最妥善有效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宪政制度设计思想为规范政府权力,促使政府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制度设计思路。从宪政制度设计思想出发,思考政府转型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通常有两条进路:一是通过规范分权来规范政府权力,使政府超越于市场与社会,自主地制定公共政策,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二是调整政府权力与社会组织的权利关系,促使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治,从而防止政府权力变异,促使政府承担其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创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来加快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创新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要以增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根本目标。合理配置公共服务的内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主体合作模式来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9.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理念、人本主义理念、效率理念和服务理念是推动世界各国在政府公共管理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实现跨部门业务与服务的整合,再造行政业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与政府服务质量,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改革一体化的集中表现。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家们对政府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进行重新思考,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而且更要重视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观念、行政理论、行政官僚体制对于信息技术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信息技术并不会自动地导致政府公共管理发生深刻的结构变化,信息技术只有在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行政理念的支配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深刻阐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科学内涵、发展目标、应用原则与具体任务,并探究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府利益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可能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增强政府信用,也可能背离、侵犯公共利益,破坏政府信用.当政府利益内在性倾向缺乏有效约束和规范时,就会为权力腐败提供恶性膨胀的空间,导致对政府经济信用、政治信用以及社会信用的破坏,制约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因此,需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监督机制以及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估体制,有效抑制政府利益内在性倾向,使政府保持良好信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