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元璋由于出生贫寒,痛恨贪官污吏,在执政后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连多用一张信纸在他眼里都算贪污。而且,朱元璋杀贪官的手段极其严酷,特别针对贪官制定了凌迟、枭首、阉割、诛族等酷刑,此外,还有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里面填上草。并放在贪官继任者的衙门座位旁边,不得挪开,目的就是为了警示继任者。然而贪腐现象仍旧屡禁不止,朱元璋也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推行了百姓"造反"的群众反腐运动。  相似文献   

2.
偶翻《明朝小史》,看到这样一段记述:“帝(明太祖)治贪官,法律甚严,赃至六十两以上,俱剥皮贯草。凡府州县卫所衙门之左,特立一庙祀土地,为剥皮场,名其庙曰:皮场庙。又于公座旁,置一剥皮贯草之袋。”明太祖朱元璋将贪官剥皮贯草,并将剥皮贯草之袋置于官员的公座旁,虽是警戒,但显然过于残暴。然掩卷而思,他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惩治的决心之大还是值得肯定的。想想明初有“吏治澄清者百余年”的记载,当然不会毫无根据。明承元后,能够扭转元末官场的腐败风气而有百余年的清明政治,与朱元璋的狠抓严打是不无关系的。由此笔…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反贪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动感情的话:“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之问     
朱声敏 《领导文萃》2014,(12):72-76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几百年来,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历史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至今粉丝遍布华夏。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始终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晚年朱元璋曾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这个问句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我们姑且称它为"朱元璋之问"。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当了皇帝后,身边服侍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一位姓杜的剃头师傅,专门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颜。这一天,杜师傅为朱元璋修指甲。事毕之后,他把剪下的碎指甲小心翼翼用纸包好,揣进怀中。朱元璋看在眼里,问杜师傅意欲何为。杜说:“指甲出自皇上圣体,岂敢狼藉?卑职将携回家去,谨慎地珍藏起来。”朱元璋斥道:“你胆敢欺我,你为朕修了十几年的指甲,难道都珍藏起来了吗?”杜答:“回皇上,卑职全都藏起来了。”朱元璋命锦衣卫看住杜师傅,再派人到杜家去取指甲。少顷,使者从杜家捧了一个红木匣子回来,只见里面全是碎指甲。使者说:“这个指甲匣子供在佛龛上,匣前摆着香烛敬奉。”朱元璋顿时大喜,当下,就赏了杜师傅一个太常寺卿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机关事务局局长。剃头匠陡升为正部级高官,仅因为收藏了指甲,不要说用今人的观点。就是放在明代当世来看,也是一种令世人瞠目的“异典”。  相似文献   

6.
姜少勇 《当代秘书》2000,(12):39-39,44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提举。不久弃官隐居,后出任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被革职。至正二年应朱元璋的邀请到了应天(府治在今江苏南京),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建议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然后北征中原,完成帝业,均被朱元璋采纳。明初任御史中丞,深受朱元璋信任,被称为“老先生”、“吾子房”。  相似文献   

7.
季音 《领导广角》2001,(6):58-58
有人说,贪官有“三怕”:一怕老婆,老婆与他朝夕相处,知道其底细:二怕小偷,小偷不是公安,却能将老底“偷”穿;三怕情人,情人掌握他很多“内幕”。其实贪官除了如此“三怕”之外,还有重要的一怕,那就是怕“小鬼”。  相似文献   

8.
陶弘 《领导广角》2001,(11):29-29
贪官,乃老百姓最为深恶痛绝之一类人。贪官被抓,百姓自然是拍手称快。然而,贪官们还是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抱着侥幸心理胡作非为。在他们看来,只要作案手段高明,安全系数就会很大,而往往给东窗事发者冠上“纯属偶然”、“纯属意外”的自欺欺人的美名。笔者认为,下面几起“纯属偶然”的案例足以给贪官们洗洗脑。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继任领导到职后,继任者为了尽快的理清思路,开展工作,都要对其前任做一番“点评”。这种“点评”从继任者力图贯彻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来说,是一种客观的现实需要,它不是可为或不可为,而是必须为之。这种“点评”既是继任者为自己开展工作所做的必要舆论铺垫,也是继任者对前任的一种整体性认识和综合性评价,它的根本目的有二个:其一,总结前任经验,为我所用;其二,指出前任不足,为我所戒。继任者如何评价前任至关重要。笔者以为继任者“点评”好前任必须把握好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听到一些领导教育下级:“莫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我们总认为领导站得高看得远,从严要求人。这是对的。可是近来又常从传媒听到一些贪官在受到人民的审判后,“幡然悔悟”,在分析自己违.法犯罪原因时,也是那几句话:“不加强学习,放松要求,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陷入贪欲……”这就令人纳闷了。  相似文献   

11.
何济说:“中国很多社会资金进军教育都犯了一个错误:把土地使用权装入到了学校这个壳下面,他们却先不知道学校土地是不能贷款的。”而何济一开始就是用重庆天长实业公司的名义来购买土地,然后把土地租借给学校使用  相似文献   

12.
张志远 《领导科学》2003,(18):45-46
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曾指出: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十分廉洁。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新时期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而领导干部能否保持廉洁,内因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自己的品德是否高尚,能否做到洁身自爱。明朝有一贪官,受贿事件败露后畏罪自杀,对此,明太祖朱元璋说道:“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乎?”这里的“爱身”指的就是洁身。洁身与自律是联系在一起的。能否做到洁身,关键在于能否从我做起,自觉培养廉洁的作风,带头遵纪守法,尤其要做到在情有可原处自…  相似文献   

13.
“办事都得凭关系,有了关系靠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难找关系买关系”。这句时下流行的顺口溜中所说的“买关系”.支撑起了一个“托贿”的职业。“托贿”,顾名思义,替人贿赂,它在官员腐败案中扮演着“朋友”的角色。在其推动下.贪官可以用一种较为含蓄和体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那些行贿者也不至于“背着猪头找不着庙门”。作为中介和掮客.“托贿”在行贿和受贿之间起着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长明 《领导文萃》2008,(21):61-66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15.
徐华 《领导文萃》2009,(5):21-23
一段时间以来,接二连三的“裸官外逃”遭致了社会舆论众口一词的猛批棒喝,更有甚者主张对所有那些家属在外的“裸官”一律予以禁绝。“裸宫”现象之所以引起公众的激愤。就因为“裸体”做官为一些贪官外逃开了方便之门,而贪官外逃损害了国家声誉,影响了国家形象,是对民族和人民利益的彻底背叛。  相似文献   

16.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贪官也一样。贪官都是情种。以往被揭露出来的贪官,十有八九都有“红颜知己”。权、钱、情,三位一体。有权就有钱,饱暖思淫欲,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所以贪官即污吏,此言不虚。  相似文献   

17.
高荣伟 《领导之友》2013,(10):39-40
从礼尚往来到伸手索贿,从思想放松警惕到各路“朋友”疯狂进攻,从适应潜规则到“权力寻租”,从最初收受礼金时双手微微颤抖到出手阔绰、“一掷千金”,贪官的“腐败路线图”一次次向我们拷问:我们的现行法律难道不够健全、完善?对于贪官的处置是否过宽?日常的监管为什么总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8.
“作秀”是从港台娱乐界引进的新词。其本意是指各类“星”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故作姿态的自我表现。其实,“作秀”并不是“星”们的专利。一些大大小小的贪官们,也时不时地“作秀”一番:明明是视钱如命、贪得无厌,却要装成超凡脱俗、两袖清风;明明是好色之徒、男盗女娼,却要装成正人君子、道貌岸然;明明是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却要装成正直无私、清正廉明……揭示一下贪官的“作秀”伎俩,对我们认识“庐山真面目”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近来.网络世界又增添一个新名词——“裸官”,意指那些配偶子女都在国外,而自己孤身在国内的官员。由于近些年“裸官”外逃现象频频发生,一时间,“裸官”成为了网民们热议的话题。那么,“裸官”与贪官有什么联系?“裸官”与忠诚度的关系如何?“裸官”能否做官?“裸官”外逃的原因及影响怎样?怎样才能有效地遏止“裸官”现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调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7’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这段故事是说:杨震荐拔的荆州秀才王密当了昌邑县县令。杨震路过昌邑,王赛前去谒见。到晚上,他带了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但你却并不了解老朋友啊。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晚上,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峨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差惭工也带着黄金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