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生理、精神、实践等层面固然可区别人与其他物种之不同,但皆未正确揭示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站在社会性视域考察人,其突破性贡献不在于终结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讨论,而旨在为人的现实发展寻求理论支撑。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历史事实使得人永远既包含人性又包含兽性;人性同人的本质一样具有稳定性特征,就具相而言,通常改变的只是积极因子和消极因子在人性中比例。从某种维度上可以认为,人的本质内涵于人性之中,而人性中并不是所有部分都隶属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与人性之关键不同在于两者是从不同维度来考察人之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基于自身生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正是由于在自身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这样,马克思就从具体人性的视角规定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于人性问题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拓展。学者们对人性的内涵、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性的特征、人性的善恶、人性的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创意的观点,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形成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发展而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三个时期,其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形成发生于第三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其这一时期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法律观的转变在逻辑上的集结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也就是说,马克思对法的探讨一直都与其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紧密相关。当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产生转变时,马克思对法的本质的认识也发生着几乎完全相同的转变。这种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马克思始终把人看作社会关系的凝聚点。当他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进一步从社会关系中分解出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关系时,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67名高中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中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当事人中心疗法)和认知学派(理性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行为疗法)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学术界对马克思公正观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试图就马克思公正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公正观的特性及实现路径、马克思公正观的理论回应以及马克思公正观的当代价值五个方面对当前马克思公正观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大致展示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得出自己对研究马克思公正观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8.
人性研究是运用一定思维方式展开的关于人的哲学研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既有的人性研究有两个历史类型:一是运用经验思维形成的发生论的人性观,是把人生之初具有的规定性当成人性的人性观;二是运用抽象思维形成的本质论的人性观,是把与人的诸种现象相对立并规定这些现象的人的本质当作人性的人性观。在今天的科学眼界内应当运用具体思维建立规定性的人性观,以揭示人的蕴含着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特殊规定性和相互间的差异性的特有共性为己任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的具体内容就是人的自觉行为主体观:人是由猿进化来的在一定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环境中广泛吸收社会文化而形成的追求创造实现价值的、人性与个性统一的自觉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存在于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是具体的、历史的。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存在与价值,但二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理论实质却存在本质不同。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人本观,认清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局限性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的人性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革命的理论,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理论,革命和斗争旨在实现和谐。从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劳动本质论、社会关系决定论和需要本性论三重概括中可以厘析出人性的四大要素(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理性和道德性)和由此决定的四种能力(生活热情力、社会认同力、理性调控力和道德奉献力)。热爱劳动、善于共处和追求高雅是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众多关于人的特性的主张,普遍围绕着人性是什么、人的本质等问题而展开。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具有质的区别,两者涵义不同。人性属抽象概念,人的本质则属于具体概念。“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揭示了人性的经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实现人的本质观革命变革的显著标志。物质生产是考察人的现实的基础,人的本质由人的社会实践所决定;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依据;人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人的重要特性;人的集体性和群众性是人的理论的重要内容;人的异化只是生产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现象;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用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来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早期进行哲学研究的过程中,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一直是他所关注的。从《莱茵报》时期到批判黑格尔哲学,最后摆脱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都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学说。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马克思实践观统摄伦理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保持马克思伦理学学科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还是面对现代社会实践,实现人与人和谐美好的目标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活动首先是从研究人的本质开始的,然后才深入到其它领域和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18.
人性的追问     
追问人的本性既有提高社会实践水平的功用,又具有人类对其自身存在意义追问的形而上学性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界定一直囿于"善""恶"的争论中。西方也不乏对"人之本质"进行探究的哲学家。今人对人性的探究,离不开汲取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养料,离不开撷取人类思想史上的瑰宝,同时也需要根据人类及其文化发展至今的实际,进行逻辑之推论和思维之抽象,实现理论创新。而对人性作"追求幸福"的界定,既能解释群体,又能解释个人;既能解释人的物质追求,又能解释人的精神追求;既能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又能解释人的行为性质;既能解释人类社会的整体演进,又能解释社会生活的具体展开与发展;既用语简洁、表述直白,又内涵深刻、表义普遍。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人性”、“人精’是哲学人学理论的主要范畴,也是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石。中外思想史上对这三个范畴的探究极其丰富。由于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敌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和相互关系的阐释,至今存在较多的歧义。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有关认识,希望对人的本质、人性、人格范畴及相互关系作新的界定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由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生活世界”意在把哲学从思辨引向人们生活现实的境遇。海德格尔视“生活世界”为人自身“在”的确证 ,它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 ,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 ,其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和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哈贝马斯实现了“生活世界”学说由先验现象学向交往行动理论的意义转换。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以实践为纽带 ,是“知性”与“意义”相统一的属人的生活世界 ,并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