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尝试态助词“看”的产生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态助词是中古新产生的一个词类,仅有“看”一个成员.尝试态助词“看”用于句子(包括小句)末尾,表示一种尝试的状态.尝试态助词“看”的产生,从语义上看,是由于其本身用法的不断泛化以及词义本身的特点所造成.尝试态助词“看”在语义方面的直接来源恐怕是“观察”义,而非“测试”义.从句法形式上看,“看”构成“V看”式后,其用法更加泛化,进而使“看”的客体发生变化,其客体不再是客观、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未知的事件或抽象事物.从语用上看,语言经济性原则以及人类认知的驱动也是尝试态助词“看”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晚唐五代到元末明初时期,近代汉语中的事态助词“来”、“去”、“了”语法特征尤其是语用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在三个时段的三部代表性著作《祖堂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反应.《祖堂集》中的事态助词有“来”、“去”、“了”三种,“去”与“来”和“了”使用频率相当且分工明确:“去”修饰于“表将来发生的事件”之后,“来”和“了”只能用于“已发生的事件”;《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去”已仅见3例,“来”和“了”的功能扩张,填补了“去”的空白;至《水浒传》,事态助词“去”已销声匿迹,而“了”则取得了表示事态的决定性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古译经“V (O) 来 时量短语”格式中的时间方位词“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语法化为助词,之后被动态助词“了”替代。至迟在元代,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格式最终形成;相应地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 O”格式也在元代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4.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未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5.
1.0 语气助词“的”的语法作用 语气助词“的”是指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肯定和确认语气的助词。它在句子里的存在不是出于结构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句子所要表达的某种语气的需要。它也不是隶属于哪个词或短语的后附成分,而是属于整个句子的。“的”在句中  相似文献   

6.
系词“为”在上古已经萌生并早于系词“是”的出现,到了中古时期,伴随着系词“是”和有系词判断句的迅猛发展,系词“为”也渐渐发展成熟,表现在使用范围的扩展和语法功能的增强上。“为”不仅用于肯定判断,也可用于否定判断;不仅用于谓词性判断句,也可用于体词性判断句。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中古时期的中土文献中。  相似文献   

7.
“助词”的出处及原指助词,是现在语法学上的一个词类。“助词”一词的出外,几部大型词典上引证不确。新版《辞源》未收此条目(收了“助字”)。新版《辞海》收入,但只是解释说“特殊的虚词。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些附加意义。一般分结构助词(的、地、得)、...  相似文献   

8.
在“像X似的”这一结构中,变项“像”存在着动词“像1”、副词“像2”和介词“像3”三种变体,变项“似的”是个标记某种语义的结构助词;整个儿“像X似的”乃是助词结构,在句子中当分析为一个句法成分。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而言,汉语复数意义的实现是词法手段与句法手段并用的结果,代词复数和名词复数所采用的语法手段差异明显.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一般使用词法手段,附加“-们”;汉语名词复数主要采用句法手段:使用虚词(助词“们”)、使用表约数的形容词、使用表确数的数量结构.复数标记“们”在中古时期产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语法化和词汇化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汉语复数表达受量词系统的制约,“们”同“数量结构”一般不能同现;如果同现,“们”必须从中心成分的后面移位到之前的定语位置.  相似文献   

10.
日语属粘着语.如果句子缺少助词、助动词.那么人们就几乎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者也就不知所云了。在日语文章中,助词“”频繁地出现,但它决非汉语中的“和”以及英语“and”所能比,用途要广泛得多。现代日语中的助词“”是一个用法多、广、杂的助调,因此掌握好“”的用  相似文献   

11.
评议句是从说话人的主观出发,对事情、动作作出评说或议论的句子。中古是汉语评议句的大发展时期,评议句的数量和类型均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古佛经以传教为目的,不仅口语色彩鲜明,而且遍布评议句。文章以《贤愚经》为考察对象,对其中的评议句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描写和分析,以期探明中古佛经评议句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了作为“事件化的自指”标志的结构助词“之”的两处很少被提及的使用环境:一是用于分句间,一是用于状谓间。其作用同用于主谓间一样,标志着在具体语境中,这种分句与分句的关系、状语与谓语的关系已是一个不能拆分的体词性语言单位,充当句子的一种成分(包括分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古时期,“起”因为经常与“如厕”连用,在语用需要和转喻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一个新义———如厕,并作为婉辞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14.
“之” 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最活跃的虚词,可以当代词,作宾语;可以当指示词,作定语;可以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领属关系;可以作助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等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也是一个难点,需要研究。 首先要弄明白它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凡是主语和谓语组合起来,往往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使这个独立的句子变成主谓词组,失去独立性,在单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成分,或者在复句中充当从属主句的分句。例如:  相似文献   

15.
中古时期是汉语发展的一个活跃期,除了复音词大量涌现外,单音词多义化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中古时期成书的《魏书》尽管是一部史书,但也忠实记录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我们以《魏书》中的单音多义词“带”、“上”、“省”、“事”为例,探讨中古时期汉语单音多义词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出现了不少新兴的语法成分:了演化为事态助词;望、往、指虚化为表处所或方向的介词;着演变成动态助词; 来用作概数助词等,这些都对研究晚唐时期汉语语法的变化发展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的句末"着"是一个粘着性的定位语素,常用于表示事件未然的句子,表示说话人对若干件事情先后的排序;带句末"着"的句子所表示的事情一般在先实施.  相似文献   

18.
河南方言的助词“哩”可以在多种句子中出现,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定语标记“哩”的来源,有人认为和普通话结构助词“的”来源是平行关系,有人认为来源于方位词“里”.定语标记“哩”来源于方位词“里”更有说服力.定语标记“哩”虚化为表确认的语气助词“哩”,这个语气助词和唐代表示夸张的语气助词“哩”无关;状语标记、补语标记“哩”分别来源于名词“地”和动词“得”.“哩”没有标句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一本文主要探讨否定词“不_2”、“没有”同VP〔时态〕语法范畴间的关系。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来明确下列几个相关问题。(一)关于|S||S|是一个不包含任何语气的抽象句子。如果 S 是一个是非问句 Q,那么|Q|将不再表现为一个问句,而表现为一个具有真值的命题。例如:1.他回家吗?去掉疑问语气(包括疑问助词“吗”),成为一个具有真值的命题|他回家|。我们建立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上土家族与外界发生关系有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它们大致是中古的“羁縻’时期”,元、明以来实行的土司制度时期和清代改土归流时期.“羁縻”以前,曾有“要服”,“要服”时期,“事既鸿古、难为明证”,故从南北朝开始实行的羁縻州时期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