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到现实中的人,产生了“数字孪生人”的概念。现实人映射出孪生人,孪生人是现实人的镜像。数字孪生人满足人的解放需求:数字孪生人的现实性,完成从现实人到孪生人的精准映射,使得现实人的解放有了“参照物”;数字孪生人的反思性,力促孪生人与现实人的虚实融合,不断启发现实人的“自我发问”;数字孪生人的生成性,使得孪生人与现实人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同生共长。数字孪生人的呈现提供了人的解放条件:“身体的解放”表现为身体“去遮”和身体“修复增强”需要数字孪生人;“心脑的解放”表现为“心灵的解放”和“意识的解放”需要数字孪生人;“边界的解放”表现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往”的边界拓展需要数字孪生人。数字孪生人的赋能提供人的解放路径:解蔽自我需要认识与解蔽外在的自我;改造自我需要指引、体验和梦想自己解放;创造自我需要时间永生解放和空间无限解放。  相似文献   

2.
法律上的人是指呈现在法律上的,法律准备加以规定的人类形象.法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义务人”“商人”“社会人”等法律上的人的形象,从法律上的人的演进历史可以推导出其演化规律.在生态危机蔓延的今天,传统法对人的理解需要受到检视,“生态人”的基本内涵,生态危机对传统法律人模式提出的挑战,环境法法律部门的兴起,证成了“生态人”必将成为法律上一个全新的人之形象.作为全新的法律上的人之形象,“生态人”有助于完善环境法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建构环境法制度提供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功利主义思想渗透高校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迷茫”与“堕落”,表现出自我压抑与好幻想、自我迷失与易妥协、自我放逐与难回归等特点.从人学视角看,大学生的“迷茫”与“堕落”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虚构了“现实的人”、逃避着“现实的人”的要求、妥协着“现实的人”的需要.在教育中,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引...  相似文献   

4.
“生态人”价值观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价值观是一个新概念。“生态人”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现为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两个方面。“生态人”价值观与生态价值观比较,并不是只多加了一个“人”字的问题,它具有生态价值观所无可比拟的新意。其新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价值观革命性的否定;二是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创新性意义;三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深化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尽管马克思坚决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可以说马克思拒斥的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而非形而上学本身,而且马克思也有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存在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及其构成的实践世界,社会构成其空间性,历史构成其时间性,整个时空的全部存在统一于“现实的个人”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其发展动力根本在于人在其感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超越性,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社区建设是中国居民打破旧体制的羁绊 ,及自然、半自然经济的桎梏 ,培养和重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的过程。这是中国居民的再社会化过程 :程对于城镇居民来说 ,是从“体制人”到“市场人”的转变 ;对于乡村居民来说 ,是从“自然人”到“市场人”转变。  相似文献   

7.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 ,它又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与富有弹性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是人心理机能的具体化 ,生命价值的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更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rtricModiano)在法国当代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暗店街》以“海滩人”的形象表现了法国人的“局外人”、“流浪者”的特点,这与20世纪以来的现代派文学一脉相承,与之不同的是作品还表现了当代法国人执着寻根的特点。这种“流浪者”与“寻根者”相互矛盾的特点,说明了莫迪亚诺笔下的当代法国人是“执着寻找自身踪迹的“海滩人”。莫迪亚诺笔下的这种新的法国人的形象,是其对法国及世界当代文学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詹姆斯·乔伊斯经典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以“灯”为代表的诸多意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内涵。“灯”象征着都柏林人之虚假“希望”,“灯”的缺失状态则揭示了当时都柏林人受殖民者和教会双重压迫的黑暗生活。通过对“灯”意象的阐释,能进一步展示乔伊斯运用“刻薄语体”实现创作意图的精湛写作技巧,并可表现这位自愿流放者对国人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主义是西方社会的主要思潮之一,在社会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精致”人设是当代青年在消费主义观念影响下对美好幸福生活错位的理解、反映和追求。其主要表现为以虚假性伪饰呈现自我“精致”形象、以非理性消费演绎超前“精致”理念、以宣传性伪晒营设高尚“精致”品位、以物质化取向沉迷空幻“精致”之乡等多元表征。这些表征源于消费主义包装下幸福化确证的视角陷阱、消费主义诱导下符号化意义的错觉驱动、消费主义浸染下网络新媒体的价值误导。必须以正确思想引导帮助青年明晰“精致”本质,以主流舆论宣传推动青年挣脱资本逻辑沉重“枷锁”,以自我反思与实践指引青年还原构筑现实本真生活。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对哈拉维及其“赛博人”神话的一个审视。希望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哈拉维人文思想有个初步的解读:(1)“赛博人”理论的基本内涵;(2)“赛博人”理论的主要观点;(3)哈拉维的“赛博人”人丈思想。  相似文献   

12.
“尊情”是龚自珍论诗的核心,是他在批判封建“衰世”的“少作”遭到卫道者围攻后,对“情”与诗的古训反思的结果,其间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孕育过程。其内涵包括写真情、显个性及“受天下之瑰丽而泄天下之拗怒”三个方面。尊情即尊重自我,尊重人,在思想上表现出反理学的精神及朦胧的个性解放要求,对传统的“个性论”是个突破,也与“温柔敦厚”的诗教大异其趣。它对明清进步诗学观念有所继承,又与之有所区别,在鸦片战争时期独树一帜。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13.
“辛派词人”是词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此流派称谓从最早的稼轩词风格指称“稼轩体”、“辛体”、“稼轩风”.到之后的“苏辛派”、“辛派”、“辛派词人”,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从指称的变化过程看.它一方面反映出由辛弃疾所开创的这一独特词风渐被同时代人及后人认可.并在创作上体现出有意的推崇和仿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这一领域已愈来愈多地得到词学家的关注并在研究上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多余人”一词虽源于19世纪的俄国文坛,但它本身却具有超时空性和普世性。夏目漱石《从此以后》中的长井代助就是一个与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有相似点,却又大有不同的“多余人”形象。代助是受过西方先进思想启蒙的“天赋的贵族”,他对社会极度不满却不愿投入到改革社会的实践中去,只愿做个高蹈自守的旁观者。同时,他又敢于反叛日本传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积极追求自我精神的独立,追求“自然”的爱情,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的需要是它的立论之基。我们认为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满足现实个人生存、发展的各项需要,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落实。并且,“以人为本”是对“需要异化”的扬弃,在它之中包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就社会理想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就个人发展样态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从自然和历史两个维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而辩证的解读。从自然的维度看,人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与非人类的生命具有同质性,是“小写”的人,因而伦理学应该走出对人的“固恋”,“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把自然纳入伦理的怀抱。从历史的维度看,人是劳动的产物,是对象化活动中的自我生成,是“大写”的人;劳动的对象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场依存性”,决定了人把自然作为“道德顾客”的逻辑必然性。这样,恩格斯对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解,既超越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人”,又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人”;它为生态伦理学的成立提供了充分的“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准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真正内涵,这既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忍”作为中国本土心理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展,尤其是以传统文化的“忍”为基础的心理思想,则成为中国人自我的核心要素。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忍”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人和谐心理现和指导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自我不同于西方人的自我 ,中国人常用“自己”与“我”来表达“自我”。但是中国人的“自己”与“我”却有其不同的含义和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的“自己”是个体最真实、最核心的代表物 ,它具有实在性、自私性和狭隘性 ;中国人的“我”是在交际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符号 ,是角色期待的结果 ,因此 ,中国人的“我”就具有了间接性、不真实性和虚假性 ;中国人用“我”来表达“自己” ,用“我”来与人交往 ,“我”是嵌套在“自己”上的外环。  相似文献   

20.
“乱臣十人”语出《尚书·泰誓》,见于《左传》《论语》等文献征引,历代学者对其解说存在诸多分歧。其实,武王言“乱臣十人”,与孔子言“九人而已”本非一事,后人据孔子之言注《尚书》,致二者牵混。综合文本差异、史实情况、人情物理等诸种因素,今传《论语》引马融注“乱臣十人”恐遭后人窜改。有关“乱臣十人”的争议,大致经历了据经文改注文、由注文改经文、再由经文证注文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