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成章的民族主义具有二重性: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推行的种族压迫。但在江浙地区革命实践中是以反对种族的压迫掩盖了反帝运动,并且往往以反满兴汉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对江浙地区的辛亥革命带来了双重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革命“胜利”了,却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同盟会政纲即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作用,但推动革命发展和规定革命结局的主要是反满为号召的民族主义.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并决定性的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政局.可以说,近代中国民族思想远比民权、民生思想发达。因此,辛亥革命没有从民主主义的高度爆发,而由民族主义发动;共和之被承认很大程度上是换取和平结束革命的后果,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取义于“五族共和”,而非“民主共和”.这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主导力量”。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以传统观念看待“异族”统治者,引经据典宣传反满;在推动革命爆发的同时,又模糊了革命的最终目标。孙中山则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始终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程度的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规定了基本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陈去病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政治家,民族主义思想是其一生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思想。在晚清急剧动荡与变革的社会里,陈去病写出了许多重要的政论性文章,阐发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具体表现为种族民族主义思想、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和政治民族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中华民族濒临危亡时期,孙中山揭橥民族主义的战斗旗帜,为反帝救亡,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反帝救亡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一、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当时民族主义面临着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反对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双重任务。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点是反满还是反帝救亡,这是史学界至今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同为光复会领袖的陶成章、章太炎两人的革命思想颇多共同之处:他们都以固有文化和浙东学派的传统为基础,因列强的侵略刺激而形成民族主义,渴望中国独立和民族自主,坚定地主张反清革命,批判反动统治者自利自救的"立宪";他们同样娴熟地运用历史知识,培养人们的爱国革命思想,又都运用了"进化论"的思想武器.但是在国内民族问题上,陶的认识较为固执,而章太炎则能与时俱进;在对待帝国主义的认识上,陶有幻想而章更清醒;在对待历史文化和进化论的态度上,陶只求应用,章则坚持应用与求真的统一,故对理论有较大贡献.上述比较反映出革命行动家和"有学问的革命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一) 陶成章是一个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他没有留下一部系统阐述革命理论的著作,这就为我们研究他的思想带来了困难。实际上,辛亥革命的领袖们早已有精辟的论述,章太炎认为同盟、光复“二党宗旨,初无大异,特民权、民生之说殊耳”;孙中山认为“二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分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认为其民族主义从提出"反满"到"反清"再到"反帝",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而且每一次飞跃都是革命的需要和时代的反映;同时还对孙中山的新旧民族主义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胡汉民曾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之一,是国民党著名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他一生主要经历了反满革命,反共清党,反蒋抗日几个时期,思想复杂,荣辱交汇。但他又是个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人,正因如此,才在经历了几年歇斯底里的反共以后,晚年与共产党在抗日问题上能有某种程度的共识。本文试图对胡汉民的民族主义思想进行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派的宣传却非常突出“反满”.这是为什么?本文剖析了“反满”口号的社会、历史原因,“反满”宣传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消极影响,从一个侧面论证了“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突破封建制的藩篱,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反满”问题的研究,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有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