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音的准则     
我们说话朗诵,有些词的读法往往有分歧,如:、曾经”、“教诲”、“禽兽”、“追捕”、“畸形”,有人读:“曾(cēng)经”、“教诲(huǐ)”、“禽(qǐn)兽”、“追捕(pǔ)”、“畸(qí)形”;有人读:“曾(céng)经”、“教诲(huì)”、“禽(qín)兽”、“追捕(bǔ)”、“畸(jī)形”.到底哪种读法正确?我们翻阅一下《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知道后者读的是正确的,前者的读法是错误的,必须改正.改正这些字的读法并不难,但为什么要这样改,即这些字正音的准则是什么?笔者找了常常读错的字,根据古今字音变化的规律,试着说明正字音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些讲现代汉语语音的讲义和小册子都讲到普通话声调,讲到“上声”,但“上声”的“上”宇在普通话里究竟如何读,却几乎都没有顺便提到,似乎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其实不然,“上声”的“上”字读法,在众多按普通话注音的字词典里是有分歧的。 在七六年以前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字词典里,“上声”的“上”字读音即已标为两种。一种以为它正读shàng,但又可以读shǎng。如《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 上shàng(又shǎng)上声,汉语四声之一。…… 上shǎng‘上声’的‘上’的又音。见本页‘上(shàng)’。  相似文献   

3.
“饼”字在《康熙字典》中有两种写法:食部八画中有“饼”字,下面有注音也有解释;六画中有“饼”字,下面只注明“《正字通》俗饼字”,是作俗字(异体字)处理的。一九六四年三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饣”部,将“饼”字简化为“饼”,取消了“饼”字。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印刷通用文字字形表》,也  相似文献   

4.
可乐餐厅     
□发哥︵台幽yōu默mò的de老lǎo师shī 一yī某mǒu数shù学xué老lǎo师shī算suàn式shì变biàn换huàn,在zài讲jiǎnɡtái上shànɡ袖xiù子zǐ一yì挽wǎn大dà声shēnɡ喝hè道dào:“同tónɡ学xuéen注zhù意yì!我wǒ要yào变biàn形xínɡ了le!”二èr一yì同tónɡ学xué在zài下xià面miàn闹nào,老lǎo师shī说shuō:你nǐ给ɡěi我wǒ站zhàn到dào黑hēi板bǎn上shànɡ去qù!!”——āo难nán度dù啊ā。三sān老lǎo师shī说shuō某mǒu某mǒu真zhēn聪cōnɡ明mínɡ,七qī窍q…  相似文献   

5.
北京话“俩”读作‘lia,《新华字典》释义说“两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夫妇~.买~馒头.”“仨”读作sa,《新华字典》释义说“三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他们可儿~.”(以上分别见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59页、373页。)  相似文献   

6.
谈“飘渺”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二期上《注意消灭错别字》一文,列举的是一些常用词语,提出应消灭的是一些容易写错写别的字,这无疑对教和学都是大有帮助的。但是,该文举出“飘缈”一词时注明“缈”如果写作“渺”,就是一个错别字。这是不确的。“飘缈”可以写作“飘渺”。 查近年出版的几种汉语辞书,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典》《新华字典》等,都收有“飘渺”一词,作为“飘眇”或“飘缈”的又一种写法。 “飘渺”一词有不同的书写形体。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就有如下一些写法:“飘渺、飘眇、飘邈、飘缈、缥缈、缥眇、缥渺、膘渺、漂渺”。各种写法都可以在文籍中找到例证,如:  相似文献   

7.
再释“成”     
(成阝)、盛两字相通,前已论及,(成阝)、成古一字《说文》也已有定论,另据成、盛古为相通的字,也可以得到印证。《说文》汉许解:“从皿,成声”段清注:“盛音成,本亦作成。”(成阝)为封邑称成之正体,而戊为(成阝)的减笔,据此可以推知。此外、成、称,古相通,源于帝颛顼的婚偶为帝少皞之女,以族称“母癸(古鬼,九一音读如皋)而氏称为“爯”,这是屡屡见于古唐虞金文的记载,不过旧读“爯”为“举”,是源于《周书·牧誓》  相似文献   

8.
报纸书刊上,“○”字的应用很普遍,如“一九九○年”、“中国足球队二比○胜日本队”等等。但是,这样一个应用很广的“○”字,作为一个单个汉字被收录辞书中却是很晚的事。且不说《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近代辞书没有收录“○”字,就连解放后1953年出版的(包括1971年修订版)以收当代常用字为主的《新华字典》也见不到它的踪影。将“○”字最先收录辞书中的,首推通用最广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其后新版的《新华字典》、《新华词典》和《四  相似文献   

9.
“仁”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关于“仁”字的起源及其古文异体的形义,还存在不同说法,尚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本文主要通过先秦出土文献探讨“仁”字形义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仁”字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说文》“仁”字古文“(尸二)”源自三晋文字,与战国楚简读为“尸”或“夷”的“(尸二)”是同形字的关系.《说文》“仁”的另一古文“忎”,与楚简从“心”的“(身心)”“(人心)”都同属战国楚系文字,表示心性之“仁”,其构形反映了战国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对楚国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战国古文中的“忏”字应是“仁”字古文“忎”的异体,而非前人所释读的“信”字;古玺中未识的“(身)”字,有可能是“仁”字的另一古文,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仁”.  相似文献   

10.
“廿”字《新华字典》注音为nian,释义为二十。在“念”字条下的第三个义项是:“廿”的大写。(见1971年修订重排本315页)可见“廿”字也可以写作“念”字,这只不过是由于二字同音罢了。“廿”是个合音词,是由“二十”缩合而成的。这样说是无法从现代北京音的二十[(?)~(51)sl~(35)]来理解的。这个合音词不是现代形成的。“廿”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怎样形成的呢?“廿”字《切韵》时代已见,《广韵》收于入声二十六缉韵,人执切,日母。注云,说文云二十并也,今作廿,直以为二十字。中古拟  相似文献   

11.
<正> “章“字无论从字形结构或者从它最早的词义来说,都是一个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历代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沿用了许慎的说法,“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他们没有想到,所谓“从音十”只是小篆写法的“想当然”的分析;没有想到、是“章”借为“乐章”字后,字形经过修改才变成“从音从十”的。金文所有“章”字完全排除了“从音十”的可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觉察到,“从音从十”这种说法同“帝”字下的说解“辛,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实际上,这七个字都不是从古文“上”)互相矛盾,因为从“上”与从“音”是排他的。  相似文献   

12.
主语谓语之间有一个“之”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现象,用例甚多,且出于不同之句型。自马建忠以来近一个世纪,学者们都相继论述过。《马氏文通》卷七“介字(之字之用)”曰: 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又凡读为起词,为止词,皆可间以“之”字。读无起词而欲间以“之”字者,必有字以先其坐动,所以为“之”字可间之地也。读有“所”字先乎坐动者,如间“之”字,则不先坐动而先“所”  相似文献   

13.
齐国文字中的“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三字的写法略有出入,但它们的用法相同,是同一个字。“(?)”的字形比较奇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它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从而认为“(?)”与“者”同音,将B_1读为“都”,A_1、A_2读为“徒”。其实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虽然B_1所从“(?)”旁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但是B_2、B_3和A所从“(?)”旁的上部却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差别较大,尤其是与它们同时代的齐国文字“者”的上部差别更大,大家不妨将它们跟子仲姜鎛的“都”字和叔弓鎛的“堵”字所从“者”旁,以及子禾子釜、印文、陶文等的“者”字比较一下。所以我们说旧认为“(?)”与“者”同音,将B_1读为“都”,A_1、A_2读为“徒”,是靠不住的。此外,“(?)”字还有“光”、“先”、“儿”、“耑”、“徵”等不同释法,都跟字形差别较大,在此就不一一辨析了。  相似文献   

14.
胡文焕《格致丛书》所载《新刻助语辞》有如下六行文字(见书影)。在这六行文字之中,“岂”字、“乃”字和“焉”字分别提行并低一格。通观全书,凡提行低一格的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属于词条字头,一是属于解释性的文字。“岂”字是词条,这是没有问题的。“乃”字一行属于解释性的文字,这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焉”字这一行:“焉也”和“曾”是不是词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字形分析入手.研究了“鱼颠匕铭文中的“颠”字.否定了将其释为籀文“顶”的传统看法.论证了“颠”是三晋文字中的“颠”字,在铭文中应就本字解之,不得读为“鼎”,由此出发,对铭义重新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继《同音研究》之后写的一本书。1982年,我开始研究《掌中珠》时,曾写过一篇小文《鱼骨考释》。从前罗福成兄弟把“骨鱼”二字写作“(骨鱼)”一字,我误认为“(骨鱼)”当为“(鱼骨)”,与“辣”写作“(朿辛)”一样,同为“搬家字”。“(鱼骨)”,匣母,黠韵、山摄、入声、合口、二等,古音读为rwat,今音读为huá。我的依据出自《山海经·东山经》:“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骨)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据此我断定“(骨鱼)”为“(鱼骨)”无疑。并决定写《<番汉合  相似文献   

17.
偏旁“昜”不是由“易”简化而来的《中国出版》1995年第12期刊出的连真然的《出版物使用汉字要规范化》一文中说“‘易’单独使用时不能简化,作为简化偏旁时可以组成汤、扬、场、肠等字,但在锡、蜴、裼惕等字中‘易”不简化。”这里有知识性错误。1、偏旁“不是...  相似文献   

18.
本篇所论的,不是宗教哲学中的“神”,而是艺术哲学中的“神”。试图研讨“神”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形神关系”怎样从历史走向现实。一、释“神”开篇先释“神”。哲学界人士认为,中国古典哲学关于“精神”的观念来源于医学。“神”乃“精气”活动的结果,精气展而精神生,“精”与“神”不知不觉地联结在一起。从文字发展的源流来看,正是这样。学者们普遍认为,神,古文字为“申”。甲骨文中的申字有学者解释为“电光闪烁之形”。可许慎《说文》曰,“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查《金石大字典》中的神字,除“示”旁外,申有两个系列的写法,一是(?),另一是(?),亦有写作(?)  相似文献   

19.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这样一段资料:“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汉书》卷三一《陈胜传》也有这一段资料,文字基本相同,只是“郦”作“骊”,“楚”字后多一个“军”字。在这一段文字中,“骊山徒人奴产子”的“人”字,究竟应该上读还是下读,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还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历来意见不一。《汉书·陈胜传》在“骊山徒人奴产子”下,注引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20.
《上博七·郑子家丧》有“(怲口)”字,对此字之释读,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分析了此字的结构,认为其字乃从厂、从心,丙声,在简文中读为“变”.笔者此读法于音义皆通,在字形上则可解决诸家释为“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