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朋友四型     
正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照理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让你“喜出望  相似文献   

2.
长弓 《理论界》2000,(4):58-59
行为科学认为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实践证明 ,一个人 ,越是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越是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就越能明确自己工作和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这种对社会义务的认识 ,对社会目标的追求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便能化为个人的需要 ,成为一种高尚的社会性动机。所以 ,必须经常地对职工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的教育。这对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而奋斗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合乎社会进步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的需要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主张从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生,从人本身、从人的创造活动中,寻找价值的源泉,从人类的辩证发展过程中考察人的价值,把实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必然的东西和期望的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所谓价值就是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一切现实的和理想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人的价值就在于人是这些物  相似文献   

4.
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和一门科学,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起码的历史知识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茫然无知的人,不能算做真正有文化的人,也很难自觉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理想。同样,一个轻视和遗忘了自己历史的民族和国家,也不可能成为有高度文化教养和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和国家。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足迹和记忆,是现实的母胎和摇篮。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对立和统一,就象一个人的生命是幼年和老年的对立和统一一  相似文献   

5.
李培湘 《天府新论》2003,(6):128-128
人的问题 ,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先哲便睿智地提出“人啊 ,认识你自己”的诉求 ,表明人类很早以来就有认识自己的要求。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各种思想观点连绵不断 ,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理想与追求等问题的各种思想和理论 ,这些都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探索。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共产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不仅重视人的问题 ,关心人类的命运 ,而且在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成果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尤其是资本主义时代关于…  相似文献   

6.
<正> 邓友梅在小说创作中,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他强调"写自己拿手的东西",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工厂,他只能吸收他所需要的原料,运用他特有的设备.制造独家生产的产品."在这一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他选取了独特的表现生活的角度,真实地描写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王德军 《中州学刊》2006,42(6):134-137
运动是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能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运动是人的三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活动形式。本能活动是人的物性活动形式,生产劳动是人有目的的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功利性活动,体育运动是人有目的的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自由个性实现的非功利性活动。三种不同层次的活动体现了人之为人的生存特性。  相似文献   

8.
人是一种既能创造自己又能创造文化的多层次结构系统的存在。社会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据。人存在的各个层次系统是在社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形成的。人成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实现内在的觉醒、理想、追求 ,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使自己存在的生物性、历史性、社会性、自我性四个层次在整体上达到平衡、和谐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人并不一定就得到了发展 ,人的存在与社会文化是一种矛盾关系。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转化、缓和、弱化、融合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可能与不可能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自己的奋斗。  相似文献   

9.
现实·真实·虚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亚里士多德 :“诗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1 普通常识的看法认为 ,感性直观中的东西是最现实的 ,因而也是最真实的 (真的 ) ① 。例如个别的桌子、椅子、个别的方形的东西或圆形的东西都是最现实的 ,因而也是最真实的。按照这种看法 ,凡符合感性直观中的东西的判断就叫做真理 ,或者说这样的判断是真的。例如我说我背后墙上的画挂歪了 ,此话是否真 ?只需转过身去 ,凭感性直观看看现实情况是否符合我的判断 ,就可以证实我的判断是真还是不真。在普通常识看来 ,凡非感性直观中的东西 ,看不见、摸不着 ,都是非现实的 ,因而也就是不真实的 (不真的 …  相似文献   

10.
“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将这里的“福”换成“美”,也是十分恰切的。的确,世上很难有什么东西比我们生活中随处皆是、须臾不可稍离的“美”更叫人费解的了。两千多年来,“美是什么”竟如梦魔般纠缠着哲人们的头脑,聚讼几无已时。有的将美归之于神赐——神话中那从大海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就是古希腊人崇拜的爱与美之神。有的则将美当作人和动  相似文献   

11.
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人之所以能在低级的社会形态下创造出不朽的艺术,正在于他们把人的自我意识推崇为最高的神性精神,并将以能动性、可能性和创造性为本质规定的人之神性作隆重的宗教礼仪式地赞颂,而这种“宗教”是对人之自由实现的神性理想虔诚地膜拜,因而希腊宗教就是艺术本身的宗教,它与艺术境界和审美境界是合一的。而人之人性和人之神性高度合一这种理想状态正是通向现代的“永恒的角度”,它强烈震撼和感召着在资本主义下失去了精神家园的现代人重返故里“诗意地栖居”。这种对人之神性的皈依和守望情愫,从古代一直绵延至现代,历史终于首尾相衔地完成了由低级向高级、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认识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12.
需要与实践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私有制下,人的需要发生了异化,主要表现为:无穷拥有财富的需要,剥削控制他人的需要,精致与粗陋的需要,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需要。同时,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也与需要发生了分离和对立。马克思认为,消灭需要的异化过程也就是人的解放的实现过程,觉悟了的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是消灭需要的异化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劳动实践和自然科学对人的生活的改造则为人的解放准备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汉学大师B·M·阿列克谢耶夫在苏维埃时代出于新的"艺术需要"来翻译和研究《聊斋志异》,即:(1)向俄罗斯和苏联人民介绍他心目中真正的中国语言艺术精品并展示自己翻译才华的需要;(2)适应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审美心理、满足俄罗斯民众文化需求的需要;(3)顺应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人文知识分子中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引进东方智慧的需要;(4)与在人生遭际、社会理想方面有共通之处的中国古代作家蒲松龄作心灵沟通、抒发内心感悟与共鸣的需要。阿列克谢耶夫与蒲松龄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他倾毕生精力研究《聊斋志异》的动力,也是他的"聊斋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人认为,要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就不可畅言人的个性和个性的发展;另一些人则认为,现代化建设需要发展个性,而发展个性就不宜强调理想的统一.理想与个性,确切说,理想的统一与个性的发展真的不相容吗?本文将就此阐发自己的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对个性最一般意义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忽然发觉,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 阳光,是免费的.芸芸众生,没有谁能够离开阳光活下去.然而,从小到大,可曾有谁为自己享受过的阳光支付过一分钱? 空气,是免费的.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空气.可从古到今,又有谁为这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埋单?  相似文献   

16.
廉秀君 《理论界》2002,(3):78-78
一、高校学生理 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理想、信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神圣的,它是每一个人对自己 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期待和关怀。只有追求伟大而圣洁理想、信念的人才是高尚的人。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持久精  相似文献   

1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崇高的理想来支撑和推动,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主要是指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善良高尚道德规范的建构,以及对科学正确价值观的弘扬.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的位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1,(10):67-70
教育 ,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级教育 ,它的对象是人。而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 ,不是一张白纸 ,一无所有地进入接受教育状态。有的东西 ,人从一出生起就在学习 ,慢慢地成了人自身的东西 ,比如生活的知识 ,如何穿衣 ,如何走路 ,等等 ;有些东西 ,是人所不具备的 ,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 ,比如数理化知识 ;也有些东西 ,是与生俱来的 ,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需要通过教育被唤起 ,这就是人文精神 ,也涉及到人文学科的教育。我常说青少年面对着三个世界 :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完成 ;知识世界的教育可以由…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下的生存困境,是一幕探索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道德悲剧。主人公通过探索自我的艰辛历程,确立了黑人只有遵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黑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道德秩序,才能在白人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我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进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借鉴艾里森的道德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主动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同时又能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才亚楠 《北方论丛》2012,(5):132-135
文化批判的终极目的不是解构文化,而是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在文化批判中,文化理想建构不可或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范式及相应的文化理想模式.新世纪的文化批判在批评某些文化现象的批评同时,应关注学理剖析,构建文化理想.当代中国需要文化批判的理论武器,需要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