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文化流传了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时至今日,仍受到国人的追捧与喜爱。然而,在艺术繁荣、文化交融的今天,我国传统的玉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国门,怎样才能将中华文明展现于世人?  相似文献   

2.
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发现并开始加工使用玉.早期玉的加工使用与石相同,皆用作工具的制作,作为实用性的制品存在着.慢慢的,古人对美的感知逐渐萌发,审美意识建立并不断加强,玉以其极少的数量和温润的色泽被古人所珍爱,逐渐从石中分化出来不再作为工具使用而被当做权利和地位的精神象征.本文浅析了我国玉器的发展史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着八千多年的用玉史,三千多年的玉器研究史,中国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全民惜玉、爱玉、尊玉,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玉文化.然而,略显遗憾的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自古以来,玉是被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士大夫及异国商贾所享有.而今,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玉,亦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所以,在当下,把玉、佩玉、居家置玉、藏玉者已是一个不可计量的庞大群体,街谈巷议中,饭后茶余时,赏玉论雕已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话题也必然涉及玉文化.因此,本人愿尽自己有限的知识,以"玉·玉雕·玉文化"为题,作一梗概式探讨.  相似文献   

4.
老了     
老了。老了的人不讲究穿什么衣服了,不合体的表示他不会去上班了,油渍污迹表示他不在乎人们的观感了。老了,先从衣服开始衰老。老了,他穿得漂亮而鲜艳,他说不必再用呆板的西服套住自己自由的身体了,他说不用对付那些脏兮兮的公文,何不穿得精神一些呢?他从衣服开始,开始自由自在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有个性的人。然而,没有人天生就独立自主。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在成长阶段一直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就一下子变得独立、懂得掌控自己的人生。在此之前,他们需要学习和练习,学习自己做决定,练习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作为家长,同样也需要学习,学会放手,学习支持和帮助他们。上海一所颇具口碑的中学校长,同时也是一位妈妈,从女儿4岁开始,就实行一切"听"孩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到底是怎么做的。  相似文献   

6.
工笔花鸟画的学习,基本上分三个阶段,即临摹、写生、创作。临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步。在本科阶段对现代工笔花鸟画临摹基础上,我进行了对传统古典工笔花鸟画的临摹,而这次的临摹更倾向于研究性,同样也更加有目的性,在了解古画的造型及其审美特点基础上能够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创作,在学习前人工笔花鸟画的技法基础上结合自己自身的特点,创造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工笔花鸟画。  相似文献   

7.
薛宁 《女性天地》2009,(4):48-49
全国政协委员、着名作家梁晓声曾呼吁:“孩子们的大脑已经用伤了,不能再让他们的头脑中只有考试一件事,不能再让应试教育束缚孩子的大脑子”梁晓声对孩子们的关注来自一个做父亲的责任,来自对下一代的忧虑,他从小教育儿子,“侍弄”好自己的心灵花园,乐享人生平淡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当代老年》2006,(6):4-4
汪海澄是四川省某汽车修配厂退休职工。1995年,65岁的他开始自己的人生壮举。在为迎接香港和澳门回归,两次走遍全国后,他再次萌发制作一幅用邮戳来标注地名的全国地图的愿望。每到一个省、市(自治区),他用纸临摹下其地图轮廓,请当地邮局将邮戳盖在自制地图上的相应位置。  相似文献   

9.
做男人做女人都需要技巧,如果要做一个有魅力的丈夫或一个有魅力的妻子,那就更需要了。一个平常不能再平常的男人,却能得到妻子的钦佩,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女人,常常得到丈夫的赏识,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他(她)懂得做丈夫或做妻子的技巧,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为人处事把握分寸。所以,他(她)身上有一种无形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对方,致使爱情方舟永远平稳地向前。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字如其人”“字是人的脸面”。不少老年朋友退休后,喜欢学习书法,但又苦于写不好。究竟如何才能写好字呢?临摹是其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国画的临摹练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到对于临摹的技巧的训练,还要讲临摹过程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充分的传递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临摹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具体结合国画临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国画教学中临摹过程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谢英俊是“9·21”地震灾后重建的代名词。他帮助邵族人建房屋,并让原住民自己动手建造自己的家园。更重要的是,他帮助他们重建自己的文化。汶川地震发生后。谢英俊又投身到灾区的重建工作中,从赶工做生态厕所开始,以“9·21”地震重建中积累的经验为四川灾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谢胜瑜 《女性天地》2010,(12):14-15
足音 刘伟10岁那年失去了双臂。在医院做康复治疗的那段时间,刘伟遇到了一位无臂画家。在画家的帮助下,他渐渐从绝望中走了出来,开始学习用脚去完成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向往集体生活的他,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把两年落下的课程全补上了,重返课堂,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4.
红伶 《女性大世界》2005,(11):57-57
来中国之前,谢喜福的第一职业是音乐老师,第二职业是作曲。而他现在的身份,从讲台上换到了课桌前,又重新做起了学生。如果你走进课堂,一眼就能认出他来,因为,他一定是教室里最老的学生,谢喜福在将近四十不惑之际,把自己放到了异域文化的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5.
从1999年开始网络冲浪算起,李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骨灰级的网虫了,网络对于李响来说并非获取信息的渠道、打发时间的工具那么简单,用李响的话说,“那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李响在一家汽车公司做销售经理,工作性质和网络几乎搭不上任何干系,但自从他在新浪的金庸客栈里和别人煮酒论英雄、拍砖、掐架开始,他就再不曾离开。李响后来迷恋上博客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里,刘嘉亮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自幼就有一个愿望,要做一件美丽的事,什么事呢?做文化工作的父亲最了解孩子的心事,毅然选择了让孩子走笔墨丹青之路,利用星期假日向画家老师学习绘画。笔墨抒心曲,翩翩美少年,嘉亮那颗追求美好事物的童心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舒枝展叶了。他压根就不像其他孩子一样从铅笔画、蜡笔画等"儿童画"  相似文献   

17.
面前的李传梅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媳妇:身高只有1米5,说话时声音低得不能再低,面对提问会不停地搓手,显得有点不知所措。然而,就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打工嫂,却跻身"2007年度广东十大新闻人物"的20名候选人之一。中央宣传部更为她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在内的数十家权威媒体报道她的事迹。李传梅到底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呢?她自己的答案是:其实没什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子女该做的……  相似文献   

18.
博迪·马约尔是法国巴黎的一名记者。在1999年的时候,他突然心脏病发作,导致四肢瘫痪,而且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被病魔袭击后的博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头脑清醒,但是全身的器官中,只有左眼还可以活动。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虽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他还是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开始构思的作品完成并出版。出版商派了一个叫辛迪的笔录员来做他的助手,每天工作6小时,给他的著述做笔录。  相似文献   

19.
刻苦练字,年少就被称为书法家 戚卫杰自幼喜欢书法,三岁开始就临摹许多书法名家的字帖,上小学时已经能写出一手好看的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每每听到老师和同学夸奖自己字写得好,他心里别提有多快乐了。读小学二年级时,他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大赛获得二等奖,被书法界誉为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20.
一个从9岁开始就生活在黑暗中的盲人,一直在昂扬而无畏地奔走和歌唱。他奔走,是为了驱逐自己眼前的黑暗,更为了驱散更多盲童的黑暗。他用歌声照亮自己的生活,也用歌声,点亮了无数盲童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